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中國工業城市第一方陣2017年,上海、蘇州和深圳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均超過了3萬億,三座城市構成中國工業城市第一方陣。
排序來看,上海為33989.36億元,蘇州為31956.21億元,深圳為30702.7億元,深圳為首次突破3萬億。
短短2年之後,深圳後來居上,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68萬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同年,上海的這一數值為3.44萬億元,下降0.3%;蘇州則為3.3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並且與上海僅剩下小幅差距。
2020年上半年,蘇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萬億元,超過同期的上海近500億元,被視作成為了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並未查詢到深圳公布2020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數據,僅查詢到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為1.558萬億元。
但在三座城市中不斷變化的排名可以看出,深圳、上海和蘇州的工業總產值處於你追我趕的狀態,並沒有誰真正坐穩了工業第一城。
三座城市的工業發展各有特點,上海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重、輕工業門類之全稱得上中國之最;深圳的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位造業方面頗有特色,二者在2019年的增加值佔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高達66.6%和71.9%;蘇州同樣擁有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同時也走向了自我創新。
如果說工業總產值衡量的是總規模,那麼,工業增加值更能反映工業發展質量。在這一項指標上,上海和深圳同樣競爭激烈。
2018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109.54億元,增長9.5%,成為全國首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同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8694.95億元。
但2019年,上海工業增加值達到了9670.68億元,又反超了深圳,排名榜首,深圳則以9587.94億元次之,與上海相差了幾十億元。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因素的影響,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6%,如今全年預計增長2%,呈現明顯的復甦之勢,而全年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有望再與上海一爭高下。
相比之下,蘇州在這一項指標上與上海、深圳拉開了一定差距,2019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7592.42億元。
但蘇州在2020年上半年的表現十分亮眼,除了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反超上海500億元之外,在疫情的影響下,蘇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仍然實現了1.6%的正增長,截至2020年11月,這一漲幅已經擴大至5.5%。
上海、深圳、蘇州三城2019年工業發展指標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其中,上海和深圳公布的是工業增加值數據,蘇州公布的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數據,相比工業增加值數據會有所偏低。)
「爭奪」製造業在上海、深圳和蘇州之後,其他重點城市的工業增加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檔」,6000億元區間的城市僅有重慶,5000億元區間的有廣州、東莞、泉州、寧波和無錫,4000億元區間的有佛山、武漢、天津、杭州、北京、南京和成都。
這些都是萬億或準萬億GDP城市,但其工業增加值的排名與GDP的排名有較大出入。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