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竟然和大雁銜枝有關?
大家都聽過「精衛填海」的故事
小精衛銜枝填海
堅韌不畏的精神讓人感動
精衛填海最早的記敘源於《山海經》
你知道精衛填的海在哪裡嗎?
小精衛又是真實存在的嗎?
快和科教授一起來看看吧!
精衛填東海
此東海非彼東海
《山海經》載:「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這裡我們知道,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可是你知道嗎?這裡的東海可不是我們地圖上的東海。
《初學記》卷六中提到:「東海之別有渤獬,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張岱在《夜航船》卷十七中也說:炎帝女溺死渤獬海中,化為精衛鳥,日銜西山木石,以填渤獬,至死不倦。」所以《山海經》上所說淹死炎帝之女的東海,是指山西、河北東面的渤海。
由此我們知道《山海經》裡說的「東海」並非我們現在地圖上看到的東海,而是說的渤海。
精衛原型竟是它
白額雁:我自豪
《山海經》中,對精衛的描述是: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
這個描述,與我國白額雁的相貌非常相似:白額雁的背部、頸、尾處的羽毛棕黑,與「烏」的羽色相近,它們的嘴基與前額都有白色的橫紋,腳蹼也呈淡紅色。仿佛和精衛鳥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姊妹」。
並且白額雁是在西伯利亞北部繁殖,每年遷我國長江下遊一帶越冬,神話故事中精衛鳥所填的東海一帶正是它們的必經之地。由此看來,白額雁就是精衛的原型可謂是「實至名歸」啦!
精衛填海是大雁銜枝?
傻傻分不清楚
古代就有大雁飛行時會銜樹枝或者蘆葦的說法,在崔豹的《古今注》中寫到: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飛,不畏繒繳,江南沃饒,每至還河北,體肥不能高飛,恐為虞人所獲,嘗銜長蘆可數寸,以防繒繳。」
《淮南子·修務訓》中也提到:「夫雁順風以愛氣,銜蘆而翔,以備矰弋。」意思是大雁在遷徙時會銜著樹枝來躲避傷害和平衡風力。
大雁銜枝的確是古來的傳承,除了古代典籍,在唐代大詩人李白《鳴雁行》詩也說:「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一一銜蘆枝,南飛散落天地間。」
元代謝宗可《雁陣》詩:「渡江秋影又南徵,折葦銜枚夜不驚。」銜蘆或銜枝而飛的雁,到了一定時候、地點,就將口中的樹枝蘆條拋下。
科教授想,想像力豐富的古人正式受遷徙中銜枝的大雁的啟發,而激發靈感並創作出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吧。
除了精衛填海
還有好多我們熟知的
神話故事都是有原型的呢!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神話傳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