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 」微信公眾號10月14日消息,備受公眾關注的「原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女學生被殺案」今日在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
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查明,1992年3月20日22時許,被告人麻繼鋼在南京市漢中路140號原南京醫學院校園內,發現被害人林某獨自在教室自習,遂持鐵棍將林某脅迫至該教學樓天井處強行發生性關係,期間因遭到反抗,用鐵棍多次擊打林某頭部。後因擔心罪行敗露,麻繼鋼將林某拖至教學樓外,將林某頭朝下投入窨井後蓋上井蓋,後又將林某的書包、書本、衣物等隨身物品投入旁邊另一窨井內。作案後,麻繼鋼因形跡可疑被校衛隊員盤查時逃離現場。同年3月24日,林某的屍體被發現。經鑑定,林某系被他人用鈍器擊打頭部致顱腦損傷合併溺水引起機械性窒息而死亡。
法院認為,被告人麻繼鋼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以暴力、脅迫手段強姦婦女,其行為已觸犯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故意殺人罪、強姦罪。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被告人麻繼鋼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朱某某(林某母親)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案件全回顧:
南醫大殺人案告破背後:神秘「族譜」屢立奇功
今年2月23日,一則來自南京警方不到兩百字的案情通報,迅速引發輿論關注。
南京市公安局的通報。圖源@平安南京
28年前轟動一時的南醫大女生被害案宣告偵破,殺人兇手麻繼鋼於家中落網。很快,更多細節被披露,公眾驚訝地發現破案的關鍵,竟是麻繼鋼一位男性近親10年前在江蘇沛縣某派出所留下的血樣。
這個陳年舊案被偵破的背後,除了告慰一個已經破碎的家庭,也將一個建設多年卻依然神秘的基因資料庫——Y庫家系工匠系統(後簡稱「Y庫」),呈現在了公眾面前。
消失的殺人犯
從南京醫科大學老校區正門拐兩個彎,就到了石鼓路。這兩個步行約10分鐘即可互相抵達的地點,都在南京市中心,離現在最繁華的新街口商圈,也不過一公裡。
28年前,就在南醫大1號教學樓附近,已經失蹤了4天的女學生林伶的遺體被發現。經法醫鑑定,系被人用鈍器擊打頭部、實施強姦後,按入窨井中窒息死亡,情節惡劣。
當時林伶多位同學接受媒體採訪稱,林伶學習用功,每天有固定的時間上晚自習。1992年3月20日的晚自習之後,與她關係較親密的同學、室友都沒有再見過她,於是上報給了教務處,學校隨即報案。因此,大家曾經懷疑是學校內部人士作案,「踩好了點。」
28年前的案發現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基於學校師生提供的線索,警方找到屍體後,提取了留在遇害女生體內的兇手的DNA,首先在校園內進行比對。「對象主要是男性同學和教職工,有的是抽血有的是塗唾液。」當年一位在職教師曾對媒體回憶道。
但是,校內男性教職工、學生都比對過生物信息之後,依然沒有發現兇手。警方還將調查範圍擴大到方圓兩公裡的居民小區,每家每戶問詢。
最終,案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是1992年轟動南京的大案,市公安局為此成立專案組,並由省公安廳掛牌督辦,曾抽調數百名精幹警力,開展了連續數月的走訪調查摸排,排查人員超過1.5萬人。
但那個殺人兇手,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了林伶失蹤的那個夜裡。
「我還記得那幾天每天都在下小雨,警方帶來的警犬也一無所獲,可能是雨水把氣味啊腳印啊這些證據都衝走了。」有教職工曾這樣猜測難以破案的原因。
實際上,從痕跡學來看,犯罪嫌疑人並非實施「完美犯罪」,相反,除了強姦遇害人並留下精液之外,他還被學校保安當面撞見過。根據當時本地媒體報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之後倉皇而逃,曾被學校保安當成是小偷追捕,但被其逃脫。後來,警方根據保安的描述繪製了嫌疑人的模擬畫像。
誰也沒想到,消失28年之久的殺人兇手,最終被發現的地點,就在那條距離案發地點步行10分鐘可到的石鼓路。
據兇手麻繼鋼的鄰居透露,麻繼鋼在位於石鼓路的普通居民小區中,已經居住了20多年。認識他的街坊四鄰聽說他是28年前那個惡性殺人案的兇手,第一反應都是難以置信,因為麻繼鋼太普通了——普通的外貌,普通的工作,普通的住宅,普通的家庭。
也有一些事情讓人對他稍微有點印象,比如他喜歡養狗、車上常放著本《聖經》。還有人說,「他的女兒蠻優秀的,已經上大學了。」沒有人注意到,28年前,本地媒體《揚子晚報》上出現過的南醫大姦殺案犯罪嫌疑人模擬畫像,與他有那麼七八分相似。
28年前報紙刊登的懸賞通告。
大力推進的「Y庫」建設
麻繼鋼歸案之後,被網友稱作男版「勞榮枝」。但比起勞榮枝的隱姓埋名和顛沛流離,麻繼鋼的生活可以算安穩。作案不久後,他便通過父親的關係進入了一家大型國企當司機,甚至拿到了編制。平靜的日子,直到堂兄麻某俠的血樣突然進入了警方的比對系統。
根據南京警方在24號媒體通氣會上發布的信息,2020年2月21日,南京市公安局法醫中心與沛縣局刑警大隊DNA實驗室聯繫稱: 1992.03.24南京重大強姦、殺人案死者DNA數據與沛縣被盤查人員麻某俠(男,53歲,住沛縣鴛樓人,鴛樓派出所採集血樣)的數據高度吻合,基本確定嫌疑人為麻某俠近親人員。
南京市公安局法醫中心這一結論,讓28年前的舊案迅速重啟。南京警方與沛縣公安局相互配合, 3天之內便鎖定了犯罪嫌疑人麻繼鋼並實施抓捕。歸案後,麻繼鋼對犯罪行為供認不諱。
為什麼近親的血樣,能夠幫助警方找到逃匿28年之久的殺人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蔣舟(化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與我國「Y庫」的建立健全密不可分。
「從理論上講,利用Y染色體的遺傳信息來建立資料庫,是目前用於排查犯罪嫌疑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原因有主要幾點,一個是從生物原理上講,Y染色體來自於父系,一個家族中爺爺、父親、叔叔、兒子等男性家庭成員的Y染色體基本是一致的。只要錄入家族中一個男性成員,在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排查整個家族的男性血親,可以縮小偵查範圍。」
「二是從我國的傳統風俗來講,大多數地區尤其農村城鎮,隨父姓的較多,就姓氏而言容易判斷;三是重刑案的犯罪群體以男性罪犯為主,佔比高達九成以上,如果投入建設一個包含女性樣本的資料庫並不划算。」蔣舟說。
「即便理論如此,但是實踐上或許還有一些疏漏和障礙。」比如,根據官方披露和媒體報導,與麻繼剛DNA數據高度吻合的其堂兄,公安系統早在10年前便已對他進行採血入庫,蔣舟有些疑惑,為何直到10年後才比對出高度符合?
蔣舟表示,就技術而言,只需要設計一個並不複雜的程序,就能將Y庫的生物信息與犯罪嫌疑人留下的DNA進行自動比對。
但一位資深一線刑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採血入庫並不直接等同於入「Y庫」。
「目前官方沒有披露麻某俠為何原因被盤查並採血,如果是對違法犯罪人員進行的常規信息採集,很有可能不會進入Y庫,更何況10年前不一定每個省市都在建立這個資料庫。」該刑警表示。
這一點在政策上有跡可循。根據《三聯生活周刊》的報導,2018年,公安部公布了一個Y庫建設的「三年規劃」,要求各地用3年時間建成自己的Y庫。
有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由2016年甘肅白銀連環殺人案告破所推動——該案兇手高承勇,正是由於其家族另一名男性因為犯罪,在公安機關留下DNA樣本與白銀連環案兇手留下的Y染色體信息相同,最終通過排查找到了真兇。
實際上,早在白銀案告破之前,Y庫就已經被嘗試運用於刑事偵查。湖北警官學院副教授裴煜曾在2017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到,河南省鄭州市公安局於2007年開始建設Y庫, 是全國最早建立Y庫的公安機關。但全國各地並不統一。
陳案偵破是一線刑警重要「KPI」
2019年6月,福建人林倩發現,在福建不同縣市公安系統工作的一些朋友,在轉發一則類似的採血通告——為配合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及第三代數字身份證基礎調查等工作,我市/縣公安機關將在前期農村家系族譜調查的基礎上,選擇部分男性作為代表進行血樣採集。
這樣的通告有些措辭一度引起了朋友們的爭議——「該項工作不僅有利於幫助公安機關有效尋找失蹤人口,協助走失兒童……還能幫弘揚中華民族歷代傳承的族譜文化。」林倩記得自己當時還「女權」了一把,在朋友圈吐槽道:彰顯父系血統、夫權的族譜文化,有什麼可傳承的?
隨著南醫大殺人案告破,有警察朋友告訴她,基層派出所、公安機關推進男性血樣採集,其實就是為了建「Y庫」。由於有文件明確規定具體的細則需要保密,以及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反感,所以採血通告上模糊了最直接的用意——排查犯罪嫌疑人。
無論通告如何委婉,這對於基層公安人員而言終究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某基層公安局刑事技術科工作人員小劉表示自己最不願意做的就是這個事:「因為好多人外出務工,即便一個家族只需要採一個人的血樣,都不一定採得全。最好要先了解清楚村裡誰跟誰是一個家族的。」小劉表示,下鄉採個血,完全體驗到了鄉鎮幹部的難處。
這種大範圍大規模採集血樣做法,在當前我國刑事法律上面臨一定障礙, 缺少法律上依據,也無法強制。然而,即便不易,建設Y庫還面臨「高投入、單一功能」的爭議。《三聯生活周刊》報導稱,這種資料庫的用途相對單一,不能為醫學或生物學科研提供幫助。甚至「沒有任何商業上的價值」。
但是對於奮戰在刑偵一線的警察而言,他們期待著Y庫的成熟能給刑偵工作帶來質的改變,尤其是能對陳年舊案進行清掃。安徽痕檢科刑警小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陳年積案尤其是命案的偵破率,就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KPI」。
「我國對命案積案的投入非常大,幾乎是不惜一切去偵破。就我自己的單位而言,每年都會組織開展此類偵破工作。」但小梁同時認為,想要達到陳案的理想偵破「績效」,對科技的依賴比較大。
「現在技術發達,視頻監控又到處都是,所以偵破新案子難度不大,尤其命案,偵破率幾乎百分之百。但是陳案舊案就不同了。比如十幾年前的案子沒破,現在人證物證可能都流失了,這樣的案子,破案要花費的精力和代價比新案高得多。」
小梁表示,新的有效科技,對於刑偵工作而言,比普通人想的要重要得多。「不是像看偵探小說那樣,需要你要有多好的想像力,其實大多是靠現代刑偵手段和技術。」
小梁舉例道,「監控模糊了,通過圖偵技術處理清楚,就看清犯罪嫌疑人的臉;過去提取DNA樣本量特別高,現在只需要微量的生物樣本就可以做。同理,Y庫不斷健全以後,陳案舊案的掃尾工作會更順利。」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28年前南醫大女生遇害案嫌犯被抓 鄰居眼中其「精通養狗頭腦靈光」
28年前的南醫大女生林伶被害案告破。昨日晚間,南京市公安局發布通報稱,1992年3月24日,原南京市醫學院發生一起殘忍殺害在校女學生的案件。2020年2月23日凌晨,專案組抓獲犯罪嫌疑人麻繼鋼。
「這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太高興了。案子一直沒有破,我們對不起死者,對死者家屬也無法交代。」當年參與此案偵破的一位老民警說。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朋友眼裡,麻繼鋼比較客氣。「到他家時,他常常會遞煙倒水,之前,沒把壞人和他聯繫在一起。」曾與其接觸過的一名人士介紹。
警方:破案關鍵是深度應用大數據
1992年3月20日,上完晚自習之後,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的學生林伶失蹤了。4天之後,她的屍體在學校的窨井中被發現。經法醫檢驗,林伶被人用鈍器擊打頭部、實施強姦後,按入窨井中死亡。
案發後,南京市公安局抽調數百名精幹警力組成專案組,核查線索數千條,走訪排查人員超過1.5萬人,但囿於當時條件所限,案件沒有取得突破。
時隔28年後,2020年2月19日,此案出現轉機。當天,江蘇沛縣警方接報稱,通過比對,死者陰道拭子DNA,與沛縣被盤查人員麻某俠的數據高度吻合,基本確定嫌疑人為麻某俠近親人員。
知情人士向新京報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麻某俠家系中,有11名男子符合案發時的年齡條件,沛縣警方採集了這些人的口腔拭子,經過連夜比對,該11名男性成員的DNA均予以排除。
通過南京、沛縣警方協同配合,兩地警方對麻某俠所在家系再次進行深挖,得知其家族成員麻某皊早年在南京當兵,並已在南京定居50多年,麻某皊的兒子麻繼鋼,符合作案嫌疑人年齡。
▲嫌犯被抓獲。來源:南京警方
據介紹,麻繼鋼現年54歲,住南京市石鼓路。經法醫鑑定,麻繼鋼DNA與犯罪現場提取的死者陰道拭子DNA分型完全一致。2月23日凌晨6時許,辦案民警在麻繼鋼家中將其抓獲歸案。經審訊,麻繼鋼交代了28年前在原南京醫學院將林伶強姦並殺害的犯罪事實。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該案破獲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深度應用了最新刑事技術Y庫家系工匠系統。公開資料顯示,Y-STR檢驗是法醫DNA檢驗精子使用的重要手段。Y-STR基因座是位於男性Y染色體上的人類多態性STR位點,Y-STR具有男性遺傳,男性特異性的特點。
天眼查顯示,目前,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有多項對Y-STR分型的研究。除此之外,國內也有其他企業在研究檢驗技術。
鄰居稱其酷愛養狗
2月24日晚間,新京報記者在南京市北京東路東段某小區,確認了麻繼鋼被抓捕的地點。一位自稱與麻繼鋼熟識的鄰居證實,數天前,麻繼鋼被警方從這裡帶走,當時轟動了街坊四鄰,「一開始,大家還懷疑麻繼鋼在單位出了事,後來才知道是由於南醫大這件案子」。
這位鄰居透露,麻繼鋼在20多年前,就搬到該小區居住,日常與街坊四鄰關係很好。鄰居透露,麻繼鋼婚後育有一女,女兒去年才上大學。麻繼鋼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個弟弟,其母此前一直在南京與其居住,直至半年前才因休養身體回老家。
▲嫌疑人被抓捕處,南京市北京東路東段某小區。新京報記者 盧通 攝
麻繼鋼酷愛養狗的習慣也被鄰居熟知。鄰居介紹,麻繼鋼對養狗頗為精通,「養狗是一流的,什麼品種、有沒有得病、得了病吃什麼藥,他一看就清楚」。據其介紹,麻繼鋼此前從德國帶回過兩條名貴犬,後來給人配種成功,因此還賺了一些錢。
家住南京的關先生在2009年的時候,曾去過麻繼鋼家四五次。他告訴新京報記者說,麻繼鋼為了方便養狗,特意住在一處一樓帶院的房子。房子大概六十多平,裝修簡單。
關先生記得,麻繼鋼比較客氣,「到他家時,他常常會遞煙倒水。我們遞煙給他,他會說抽我的、抽我的,之前,沒把壞人和他聯繫在一起。」案發後,麻繼鋼抱狗的照片在網上流傳。「那是他十多年前的樣子,我看到照片覺得像,和朋友確認了一下,原來真是他。」關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
一名鄰居曾看到麻繼鋼車上放著一本《聖經》,鄰居好奇問道,「你平常還會看這樣的書?」麻繼鋼回答,會看。
根據警方通報,麻繼鋼今年54歲,是江蘇沛縣人,住南京市石鼓路,在南京某公司擔任駕駛員。新京報記者獲悉,麻繼鋼是蘇美達集團的一名員工。企查查工商資料顯示,麻繼鋼是蘇美達集團的子公司江蘇蘇邁克綜壹管理中心的一名股東。
新京報記者多次致電蘇美達集團,截至發稿無人接聽。據媒體報導,在麻繼鋼曾經的領導眼中,麻繼鋼工作一直不錯,人緣也不壞。「他父親就是蘇美達的老員工。」
據現代快報報導,麻繼鋼是在案發後才入職的蘇美達,也是蘇美達集團司機中為數不多的正式員工,這跟其父親是蘇美達老員工不無關係。任職期間,因公司在德國有辦事處,他還被借調到德國一段時間。
▲原南京醫學院。新京報記者 盧通 攝
南醫大校友會:多年來持續關注該案進展
案件告破後,南京醫科大學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該案偵破,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終得慰藉,對逝者致以深切哀悼。
遇害者林伶的一名校友提到,林伶是無錫人,在學校期間,成績優異,每年都得一等獎學金。案發後,學校學生配合警方做過多次筆錄,她本人畢業後還曾被警方問詢。
案件告破後,網傳消息稱死者的同學們建立了群,並在群中發布了嫌疑人的DNA,之後,通過DNA對比,確認了兇手。
在南京市公安局的新聞通氣會上,被害人的學姐、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介入科主任徐文健稱,「網傳的群並不存在,而且我們所有的行為是在國家法律法規下做事。網傳的行為明顯已經超出了法律法規。」
據現代快報報導,此案偵破後,一位當年參與此案偵破的一位老民警稱,「這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太高興了。案子一直沒有破,我們對不起死者,對死者家屬也無法交代。」這位民警說,在他退休之後,每次走路路過南醫大門口,心裡都會有很強的愧疚感。
上述民警稱,「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警方破了很多成年積案,去年我省破獲的成年積案數在全國都是領先的。」
來源: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熱詞搜索:麻繼鋼醫大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