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雙石門 隴中山水秘境
雙石門的秀美景色。大鵬鳥 攝
石門的清溪。大鵬鳥 攝
雙石門,位於渭源縣南山分水嶺附近,因山谷中兩道狹窄的石門而得名。三國鄧艾、北宋王韶兩代名將都曾將雙石門作為用兵通道,如今雙石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草原、雪山錯落分布,溪流如織,草原密布,宛若遺落的秘境……
雙石門位於渭源縣會川鎮以南10公裡,距渭源縣城50公裡,距蘭州市也僅150公裡,一日即可往返。
雙石門仿佛遺落的秘境,這裡峽谷、溪流、草甸和森林,美得讓人窒息。11萬畝高山大草場,牧草青青、牛羊成群,讓人感覺似乎到了隴上的香巴拉……
雙石門獨特的景觀,與它所屬的山脈是分不開的。在雙石門峽谷深處,群峰相連,最高峰是被譽為「撐天銀碑」的露骨山,主峰海拔3941米,是臨近數縣海拔最高的山峰,同時也是漳縣、渭源、卓尼三縣的交界處。
至雙石門峽谷口時,一群犛牛正在溝口悠閒地吃著草。雖是正午時分,撲面而來的風兒,送來了高海拔特有的涼爽。進溝口沒走多久,便是第一道石門,兩座山石相對而立,石門的寬度可以供一輛小車通行,但滿地的碎石,尖銳而突兀,一般情況下,人們開車行至這裡,只能「棄車」於石門外,徒步進入。
穿過第一道石門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崎嶇難行的山石路,路面很窄。眼界卻豁然開朗。山體四周是陡峭的山坡,但眼前卻是生機無限的大片高山草甸,呈斜坡梯田式,從峽谷中間的溪水兩側開始,逐漸升高。
深入峽谷,以溪水為界,水之南逐漸開始出現原生林,水之北依舊還是草甸。從無人機升空的鏡頭中看,草甸與森林對稱分明。最後,草甸消失,眼前的景象全部被山石與密林所包圍。
亂石間,一道溪澗漫流而來,想要一探第二道石門的奧秘,就必須涉水前行。這裡的水勢相較於峽口大了很多,石頭的阻攔讓水流變得湍急。
繞過眼前這道急彎,便能看見第二道石門了。溪流匯成了一泓深潭,潭水的盡頭是兩座拔地而起越往內越逼仄的山石,就好像山體裂開了一道細縫,溪水從中流出,寒意更甚。這便是雙石門中的第二道石門。
相對於第一道石門,這一道石門顯得格外宏偉壯觀,難怪在當地人與驢友中又被稱為小石門與大石門。
這兩座石門說是相距一公裡,但靠雙腳涉水走下來,竟覺得有點「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意味。
進入第二道大石門,一種沉重的壓迫感迎面而來。容一人通過的石縫中,兩側的石壁上,居然還有明顯的人工開鑿留下的棧道孔。據說,這裡是三國名將鄧艾偷渡陰平開鑿棧道的起點。
按照史料記載,公元255年秋,鄧艾正是在這裡穿崖架木,一路修成棧道,並且在渭源招募了五千羌胡精兵,進擊蜀漢。
如今這石門內的棧道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古道遺蹟猶存。石崖上當年棧道上穿架木樑的鑿孔仍然整齊地列於崖壁……
沒來之前,誰能想到,在兩道刀劈斧削的石門之後,隱藏著一個山水相伴、牛羊成群的清涼世界。
文/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小貼士
交通路線 蘭州出發,經蘭海高速至臨洮轉212國道,至渭源會川鎮10公裡處即到,全程150公裡
活動類型 徒步/攝影/溯溪/休閒/燒烤
特別提示 景區內有多處臺地緩坡,可在距溪流不遠、背風處紮營。個人可酌量準備方便麵、牛肉乾、巧克力、牛奶等方便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