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那些事兒,如果只是政府「獨唱」、社區「包辦」,解決問題可能不精準,群眾還會不滿意。對此,L區探索居民共治新方式,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搭建起「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讓群眾事好辦、難好解、情更切。
幾年前,電動車充電引發的一場小火災,讓城西人家小區炸開了鍋。
「這是一個老舊小區,物業管理不善,平時就積攢了很多問題,如違規出租人防通道和地下室、綠化維護不善、停車難等。」大慶路社區主任馬主任說,「居民之間吵,居民與物業也吵。帶著律師去調解,律師都被轟出了門。社區前後參與調解糾紛不下20次,還是有人不滿意。」
「說白了,居民利益訴求多樣,政府摸不到群眾心坎上,尺子自然量不準。只有群眾知道群眾要什麼。」馬主任說。在社區的指導下,城西人家小區成立了業委會,跟物業公司談判,不僅處理好了善後問題,居民們還商議表決挑選了新的物業公司。
成為業委會主任後,馬主任成了居民的好幫手,也成為社區與群眾的黏合劑。「社區有什麼問題我可以從中幫著協調,身邊的小矛盾小問題,我們通過『院落會議』的方式商議解決,需要外界幫助就找社區協調,鄰裡再沒急過眼。」
老舊小區硬體設施差,維護費用短缺,監控設施不足,更缺少保安巡邏,居民生活安全痛點不少。勞動一坊社區牽頭成立了「螢火蟲」志願者巡邏隊,請派出所警官為隊員們授課,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徐永文老人是第一隻「螢火蟲」,也是該社區巡邏隊的隊長。
「立正!」每晚8點,老徐都會把隊伍整頓好再出發,「戴上紅袖章,要有精氣神!」「316樓廳前自行車棚的9個插板36個插頭並聯給電動摩託車充電,一旦發生短路易引起火災,請迅速排查整改。」每天發現的問題,老徐都會寫在「螢火蟲平安日記本」上。老徐和隊員們還定時排查消防防火器材、檢查店鋪油水分離、剷除「野廣告」等。
目前,勞動一坊的「螢火蟲」共排除隱患715起,做好事102件,提供治汙減霾違規線索156條,剷除「野廣告」5000餘張。
天沒亮,82歲的徐奶奶就起床了,開始張羅飯菜。「今天咱們包餃子。」L區環城西路街道玉祥門社區的「老年互助餐桌家庭」,7位「空巢老人」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徐奶奶是這個小餐桌的廚師長,老人們一起買菜做飯,聊天逛街,結伴鍛鍊,親似一家人。
「同在一樓不相識」是現代都市生活的普遍現象。為了打破「鄰裡冷漠症」,環城西路街道組建了「社區家庭」,讓鄰裡相見、相識、相知、相助。2~4戶或3~10人就可以按共同愛好或需求組建「社區家庭」,讓居民在物質和精神上快樂生活,守望相助。「健身操家庭」「太極拳家庭」「京劇家庭」「合唱家庭」……如今,該街道的「社區家庭」超過140個,成員近4000人,引導群眾開展各種互助關愛活動近千次。正能量通過一個個「社區家庭」傳遞給越來越多的人,人們受到關愛,也傳遞關愛。
擺了200多個凳子,演出開始卻來了500多人。一場社區匯演從組織策劃到節目表演全部由社區居民「包圓」,鄰裡街坊們各顯身手,臺上紅紅火火,臺下笑聲一片。「把主動權交給了群眾,這場演出本身就自帶流量,根本不用社區工作人員幫忙吆喝捧場。」西儀社區黨總支書記付書記說。
以前,社區工作難做,做個入戶調查連門都叫不開。社區「包辦」,群眾不買帳,現在「外包」給群眾,獲得點讚連連。
從「全包辦」到「搭平臺」,社區職能正在悄悄轉變。付書記說:「目前,居民群眾呼喚更精細到位的管理,居民自組織的志願者隊伍也需要專業化指導。西儀社區這兩年引入了兩個社會組織進駐,我們還需要更多這樣的嘗試。」
2018年,35家社會組織正式籤約入駐L區社會組織培育中心,該中心已累計為60餘家公益類社會組織提供各類專業支持,目前已有近50家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基層治理之中,幫助有潛力的「社區家庭」轉化為專業性強、運作規範的社會組織。
「『社區家庭』讓居民走出門,培養了鄰裡感情,這是公眾參與社區活動的基礎;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點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這是實現群眾自我管理的基礎。如今群眾有意願和能力通過『院落會議』這樣的形式自己解決身邊的問題,未來居民群眾在社區治理中將扮演更加舉足輕重的角色。」環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書記說。
作答要求假如你是L區管理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請根據「給定資料」,就L區探索居民共治的新方式,寫一份匯報材料,供領導參閱。
要求:
(1)緊扣資料,要點完整;
(2)內容具體,條理清晰;
(3)字數800~1000字。
關於L區探索居民共治新方式的匯報材料
L區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搭建起「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探索出居民共治的新方式,改變政府「獨唱」、社區「包辦」,從而做到讓群眾事好辦、難好解、情更切。
一、搭建平臺,居民共治身邊事。
老舊小區物業管理不善,不僅居民之間吵,居民與物業也吵,面對居民多樣化的利益訴求,政府摸不到群眾心坎上,尺子自然量不準。只有群眾知道群眾要什麼,在社區的指導下,小區成立業委會,跟物業公司談判,處理善後問題,還讓居民們商議表決挑選新的物業公司;通過「院落會議」的方式與群眾商議解決身邊的小矛盾小問題,鄰裡再沒急過眼。此外,老舊小區硬體設施差,維護費用短缺,監控設施不足,更缺少保安巡邏等,居民生活安全的痛點不一而足。為此,社區牽頭成立「螢火蟲」志願者巡邏隊,請派出所警官為隊員們授課,「螢火蟲」每天排查、發現社區問題,既解決了居民生活安全問題,也調動了居民參與的熱情。
二、社區家庭,居民共謀小幸福。
「同在一樓不相識」是現代都市生活的普遍現象,為打破「鄰裡冷漠症」,街道按照共同愛好或需求組建「社區家庭」,「健身操家庭」「太極拳家庭」「京劇家庭」「合唱家庭」等引導群眾開展各種互助關愛活動,讓居民在享受關愛的同時傳遞關愛,從而讓居民在物質和精神上快樂生活,守望相助。
三、工作外包,居民活動更專業。
以前,社區工作難做,做個入戶調查連門都叫不開,社區「包辦」,群眾不買帳。而今,把主動權交給了群眾,一場社區匯演從組織策劃到節目表演全部由社區居民「包圓」,鄰裡街坊們各顯身手,根本不用社區工作人員幫忙吆喝捧場,從「全包辦」到「搭平臺」,社區職能的轉變獲得點讚連連。目前,居民群眾呼喚更精細到位的管理,居民自組織的志願者隊伍也需要專業化指導。L區社會組織培育中心引導社會組織籤約入駐,為公益類社會組織提供各類專業支持,幫助有潛力的「社區家庭」轉化為專業性強、運作規範的社會組織。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轉載,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構成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