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提醒孩子「降溫了,帶件衣服去學校」,孩子的回答是「你好煩哦」……孩子上了初中,不像上小學時那麼聽話,經常會「強頭倔腦」,甚至愛頂嘴,這恐怕是所有家長的困惑。對此,專家指出:這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正常表現,如果你聽到孩子頻頻有這樣的反應,那說明——他打算獨立了。
青春期的孩子 正在為獨立作準備
「青春期的孩子要為獨立作準備,因此他們想在心理上跟父母作分離,表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獨立意識。」資深心理諮詢師沈之菲認為,孩子青春期的「親子對抗」是有積極意義的。「只是每個孩子性格不同,獨立意識也不同,而現在很多父母都沒有準備好,孩子只能出於父母自身意願而存在。」沈老師認為,面對青春期的「親子對抗」,父母的改變應該比孩子更多。
心理醫生認為,12至16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極易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對社會、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處處管自己,於是開始時時頂嘴,事事「抬扛」。據統計,愛頂嘴的孩子佔到了70%.
「我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都是有悟性的,他們也在體諒父母。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那樣。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沈之菲建議父母對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態度。較之於外向的孩子,沈之菲更擔心內向的孩子:「有時父母可能不覺得,可孩子已經受傷了,其實,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但有時,不經意間,孩子就受傷了。」
「對於『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將使他們受益終生,但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和行為成長。」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專家蘭濱提醒父母:要引導孩子積極理解父母的嘮叨、老師的批評。而且讓孩子變得「聽話」的良策是尊重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也尊重父母。
父母如何才能不嘮叨
「十個媽媽九嘮叨,一個不嘮叨是因為爸爸嘮叨。」父母怎樣才能「不嘮叨」?
家庭教育專家楊俐容認為父母首先要承認嘮叨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孩子日漸長大,同伴的影響愈來愈大,父母則逐漸式微。這很自然。可是對父母來說,就很痛苦。當你發現裡子漸失,卻還想贏得面子,就會嘮叨。這嘮叨,是試圖要拉住過去那個親子關係,留住那段甜蜜時光。
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愛,可是父母必須體認到,表達關愛,一次就夠了。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都可以表達一下關懷,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如此一來,孩子既能感受到你的關懷,又能明白你無意壓迫他,就不會頂嘴,也不會嫌你煩。
其次家長天天應該默念「魔咒」——「孩子獨立真可喜」。楊俐容認為,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地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若他一切順服你,等大了,該獨立還不獨立,你就累了。
「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要孩子了解父母,父母就要坦誠地讓孩子知道你的狀況,甚至請孩子適時提醒自己。轉型是需要時間的。」
【孩子最討厭的四種嘮叨】一,是小事一提再提。父母管大事,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二,是翻舊帳:沒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讓孩子反彈。三,是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四,是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不要講類似於「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