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講|黃念老《無量壽經》講座 055

2021-02-23 憶如來

關注「憶如來」

菩提道上結伴同行

|淨宗學堂總目錄

上下滑動 點擊閱讀)

資料庫

請點擊下圖(小標題)進入連結

注|不斷更新中…敬請關注

往 期

上下滑動

  點擊標題進入 

第五十五集

復講|慚愧末學 修福

2020.4.16

邊聽邊讀更輕鬆

 →  黃老《無量壽經講座》版播經機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連結)

 文字版(黃念老講座原話稿) 「離父母生身」,餘習也就盡了,這一切有漏的果縛也都斷盡了,所以說「俱盡」。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來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雖然生三界,還是「生死界」中,在生死界中也是平等在那精修,究竟通達到「一乘」。  「一乘」就是成佛唯一的正路,是最圓最頓的教法,就稱為「一乘法」,就是《法華》、《涅槃》,一乘法。  《法華》就是譬喻,父親把孩子騙出來,統統給他的,沒有給牛車、沒有給羊車、沒有給鹿車,完全給了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表示「佛乘」,都給他「一乘法」。《法華》它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說到究竟,十方佛土就都是「一乘法」,唯獨要除掉,佛慈悲,看見眾生根器實在不夠,方便而說成「三乘」,若論實際真實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在《法華》中佛就說,我說的這個阿羅漢是化城,不是真有一個城,就是化城讓你休息一下。所以實際說來還是沒有「三乘法」,還是「一乘法」,它那是化城。  佛法雖然是化了有很多種,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也好像有很多乘,而實際是沒有兩樣的,實際最後都是要大家證到「涅槃三德」。所以「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所以說是一。對於這樣的「一乘」你能夠窮盡,你沒有還有什麼不懂,沒有什麼沒了,就叫做「究竟」,究竟「一乘」就是這樣講。  極樂世界大菩薩悲誓宏深,雖然是在極樂世界,可是還是示現在三界之中。「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用平等的智慧精勤修習,平等勤修,最後就究竟了達「實相一乘」的道理,都得到涅槃的彼岸,「故云至於彼岸」。  「決斷疑網。」「決斷疑網」也有兩個解釋。《淨影疏》說是「除妄顯真」,你「妄」除了,當然「真」就顯現,還有什麼疑?!叫做「斷疑網」。《會疏》也是這麼解釋。  另外《嘉祥疏》就不同了,「決斷疑網者,能斷眾生疑」,就是說這些菩薩能夠讓別的眾生斷疑。其實這兩個還是沒有什麼差別,雖然不一樣。  你要是能夠給眾生斷疑,他必定自身也無疑了,也包括那一種。自身既能斷疑,也就會智慧出來了,也就會給別人斷疑。所以這兩個都是各人說了一半,我們可以把它合起來就完了。決定「證無所得」,最後證什麼?「證無所得」。也就是《心經》「以無所得故」,三世諸佛因,「般若波羅密多」就講個「無所得」,以「般若波羅密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無所得」。  底下說得很好,《涅槃經》的話,「無所得者,則名為慧」,「無所得」就叫做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我想這個話大家都應該做為座右銘。一旦你覺得「有所得」,那就是無明現前了。「無所得名為慧」,「有所得就名為無明」。  底下再說:「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你只要「有所得」,所以《圓覺經》,你說我證了、我悟了,都是「人我四相」。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無所得」就名為智慧,「有所得」就名為無明。所以「無所得」心就是無分別智。  《維摩慧遠疏》就說:「菩薩破去情相」,離開情執破相,到了無得之處,達到證到無得之處,這個名字叫「無所得」。所以經上說「證無所得」,就是到了「無得之處」。  「以方便智。」「方便智」就是「權智」,就是了達於方便法的智慧,也就是行方便的智慧。「權智」跟「實智」是相對的,你能夠了達諸法的實相,叫做如來的「實智」;了達諸法的差別,這叫如來的「權智」,都是如來的大智慧。  密教裡頭把蓮花那個八瓣代表「權智」,蓮花中間那個心代表「實智」。「增長了知」,就是形容蓮花一開,蓮花那個瓣不就都開開了嗎?都大了,這個就是所謂了知。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剛才說蓮花的八瓣不是代表「方便智」嗎,蓮花開就代表「方便智」在增長,蓮花在開的時候不就顯出那個花臺來嗎?!顯出那個花臺,我們剛才就說,那個花臺就表示是根本智,是「實智」。所以這也可以啟發我們知道,以「方便智」的開明,又回過頭來,使得你的心源可以徹底的顯露。所以這個就是說以「方便智」增長了知的意思。不但是我在方便之中就增加了方便,這個方便愈用愈熟,而且這裡頭對於「實智」也有,因為你花瓣開了,那個花心就明顯了。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權智」、「實智」都明,神通自然就出現。而且一切妙德都圓滿,就入於實相,證「無所得」。「無所得」就得一乘道,「無得」就故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心經》講「無所得」、「無所得」,最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以為就是斷滅的「無」,但是當你「有所得」的時候,你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難就難在這。你真正「無所得」,你證到「無所得」,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在「有所求」、「有所得」的時候,你所得的一切那是無明。  咱們這裡講的是「無明」,那不是正智,那不是智慧。「不由他悟」,真實的明悟是發於自心。所以《魏譯》本這一句它是用「慧由心出」。我們這個「不由他悟」,我們這個用的是《唐譯》本的話。「不由他悟」這個更明顯一點,《魏譯》本是「慧由心出」,這個智慧,真實的智慧是從你自心出來的。《淨影疏》說,「真解發中」,這個叫做「慧從心出」,都是說明這一個意思,它解這個「慧由心出」,就等於解釋我們這個「不由他悟」,真實的明悟是發於自心。  望西在《無量壽經鈔》說,「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忽然」,這個「忽」字用得多好,不由你思議的,不由你安排的,忽然觸著、碰著。所以古人這一個字都不能放過,「忽然」,證了。能證的智,你能證的智慧,不是從他生,所以「不由他悟」。所以他這個話來解釋這個「不由他悟」更好,不是從他生,必定是從你自心出來的。  所以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什麼是「門」?眼睛是門,耳朵是門,這都是門。從這些地方進來,你看來的、聽來的,從外邊來的,不是你自家的珍寶,你自家的珍寶要從你自心出來。  「蓋謂纖疑永斷,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得「一乘道」就是這樣得。能證這「一乘道」的智慧,必然是從自心出,絕不從他處生。所以「不由他悟」,這是無師智、自然智,這些「不從他得」。  「綜而言之,則為朗然大悟,證入實相。無師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齊現。」在這個時候忽然就得了。觀世音說得兩種殊勝,那些殊勝都炳然齊現。悟是由於自心,不是從外面得到的。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六祖答覆人的話說,「密在汝邊」,你要問我密,密在你那邊,都是開示這個。所以諸佛密藏,你本來具足,悟了就明現,「不從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也願我們早早晚晚都得「一乘道」,但是絕「不由他悟」,都是每位每位自心的朗現。   現在這三品,昨天所講的「菩薩修持品」,從第二十八品起,都是講極樂世界菩薩的修持、菩薩的境界,而更深入的就是第三十品(昨天討論過)「菩薩修持」。今天所討論的兩品是「真實功德」,極樂世界的菩薩所做的功德是真實功德,所以我們要注意「真實」這兩個字。  最後一品是「壽樂無極」,這一品所採的文句不是常見的《魏譯》,《魏譯》裡頭沒有,是古譯本裡頭漢代所譯,《吳譯》,《吳譯》是孫權那邊,魏、蜀、吳,那很古了,那兩種譯本裡頭所有的內容。所以這個內容很多人,雖然是淨土宗,有的人沒有見過,不要說是去批註、去研究。今天是這個內容,而這個內容非常突出,也非常重要。所以往往是這樣,這個法要是很殊勝,能夠遇著的人就不會很多,往往是如此。  現在我們進行到第三十一品。一上來打了很多譬喻,說極樂大士的功德、智慧深廣就如大海。他的「菩提」是覺悟,覺悟的高和廣大就像須彌山,用大海、用須彌等等做譬喻,來描述極樂世界這些大菩薩的功德莊嚴。這個在經裡頭、批註裡頭講得很詳細,因此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裡頭就不再講了,大家自己看一看。  我們從底下講起,「其心正直,善巧決定」,從這開始。以前那些譬喻、那些說明大家自己看一看。「其心正直」起到「遊戲神通」這裡頭一大段,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的真實功德,因為這一品名字叫「真實功德」,都說「真實功德」。  從「其心正直」起到「遊戲神通」這一段裡頭,是說明菩薩自覺覺他、弘法利生的功德。  「正直」兩個字,有的時候我們當信佛經語深,因為普通都說這人很正直,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這個經書,也就把世間所謂這人很正直,極樂世界的人心很正直,因為這個往往就把很深的法當作很淺的內容體會,這個體會就有點辜負經文。  「正」就是不邪,「直」就是不曲,這是這兩個字的含義。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正直」,可以舉《法華經》裡頭的話為例:「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說佛菩薩,在一切諸菩薩裡頭他就正直,用「正直」的這個態度,舍掉了,不要以前那些方便的辦法和方便之道,都舍除了,而採用「正直」之說。  「正直」之說是說什麼?「但說無上道」。「但說」就是只說,只是只有、唯獨,「但說」是這個意思,唯獨說如來的無上道。世尊說了《華嚴》以後大家都不懂,梵天勸請釋迦牟尼說這個「權法」,所以就說「小乘」、說「方等」等等等等,好多都是「權說」,權巧方便的方便之說,到了最後就舍掉這些方便而正直了,說無上道。所以正直的含義,我們知道很深。  《法華文句》是一個批註,解釋《法華經》的,它就把經上的這幾句經文它解釋。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看一點好的批註,這個話要這麼說;看不好的批註不如還只看經文。但是如果有好的批註的話,那確實是莫大的幫助。  經是「定藏」,是體,這些批註屬於「論藏」,它是「慧藏」,屬於「慧」,要用「慧」顯明這個體,不然凡夫心很難如實的去體解、如實的去領會。  這個解釋就是說,五乘法都是曲。主要說「直」是什麼?「直」就是不曲,不邪叫「正」。這兩個的解釋。什麼叫做不曲?什麼叫做不正?以前的話也對,這個不曲、不邪的解釋,這就深入了,它說「五乘之法」都是彎曲的,都是一種方便的、權宜的,不是「直」。  「五乘法」有好多種說法,在《法華文句》中的解釋,它就分人乘、天乘,有把這兩個合起一塊的,種種。反正大意是不差,但是這個分類,不同的書、不同的批註往往有不同。「人」是一乘,「天」是一乘,「聲聞」是一乘,「緣覺」是一乘,「菩薩」是一乘,所以稱為「五乘」。  我們常常說「三乘法」,因為我們在中國的這個教裡頭不大談「人、天之乘」。因為「人天二乘」的這些法,在咱們中國從古到今說得很詳細,也很深入。「孔子之道」是「人乘」到「天乘」,「老子之道」是「天乘」兼「人乘」,這兩方面把「人天二乘」的法說得很夠了,所以就沒有再藉助於印度的。所以我們在這一方面,翻譯經典方面的介紹就比較少一點,只說「三乘」,實際是「五乘」。  講「五乘之法」這是「曲」,這是把他委曲,佛委曲,遷就大家的水平。所以說法人常常很委曲,不能暢所欲談,大家要知道,不能暢所欲談。所以有這話:老僧若一向依本分接人,堂前草深一丈。我老僧如果一向就是拿本分話來接待一切來的人的話,我堂前的草要長得一丈深,誰也不來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往返於善知識之門,你只聽了很多法,你們沒有聽到他心裡的話,有的時候。沒有辦法,這是沒有辦法。為什麼如此?他真要說了本分話,大家就不來了。所以這個「曲」也是不得已,也代表就是不可少的。  但是一直這麼「曲」那有什麼意思?所以到了《法華》就舍方便,說「正直之法」。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五千弟子,一直追隨佛多少年,到這個時候還是不能聽,要退席。所以你想想看,一個會場上有五千人退席,多大一個騷動。世尊說「退亦佳矣」,退了也好。就是說有些法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這個很自然。  所以「五乘之法」都是佛委曲之說,是「曲說」,是一種「方便說」,不是佛的「直說」,佛的本心所要說的話不是這些。  天台判教判為「四教」,整個佛法判為四個種類,就是「藏、通、別、圓」。「藏」是小乘法;「通」是通於小乘和大乘的,「別」是單純的大乘法,「圓」就是圓教。  這個「通」、「別」就指的通教、別教。「藏教」就不用說了,「藏教」是小乘法,不用說了。後頭「通教」和「別教」,「通」是通於大乘、小乘;「別」教是專說大乘法的,這個都是傍、偏,不圓,它有偏。「傍」是射箭沒有射中紅心,你是打中了靶子,你還沒有中紅心,是傍、是偏,不是正,圓教才是正,這個意思。  「今皆舍彼偏曲。」把這些偏的、不圓的,那些彎曲的、不正的都舍掉。  「但說正直一道。」但說正直的法。「正直一道」是什麼?就是《法華》所說的一乘法。所以《法華》打了個譬喻——火宅的譬喻。佛騙自己這些孩子,說你們出來,譬喻說這個老父,大富長者,這些孩子貪玩,不肯出來,房子著了火,就全要燒死了。說你們快出來,外頭有羊車、有鹿車、有牛車,你們出來得到這些車,好玩極了。這樣小孩們聽見外頭有車,就都跑出來,跑出來之後房子燒了,他們就沒有遇難。佛就給他們一人一輛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遠遠超過那三乘的車子。由於那個孩子他能感興趣的就是羊車、鹿車這些,所以他聽見這些就高興就跑出來了。跑出來就好,就不至於被火燒死。這就是「權法」、「實法」的譬喻。  所以《法華》大家覺得是好懂,實際是很不好懂,如果要是好懂的話,為什麼五千大弟子退席?  現在就是「但說正直一道」。所以「說正直者,其心正直」,就是說極樂世界都是離開偏曲的這種教導,佛心中所思惟的,自己所受用的,都是一乘教圓教的方法。這個法,《法華》就「方廣平正,其疾如風」,大白牛車,像風那麼快。所以一乘法就是殊勝。這個說明彼土菩薩他們的心,都是契於《法華》最後圓教所說的大白牛車之法——一乘教。  「善巧者,《佛地論》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他之所說,他順乎這個機。我們說法要契機,根機,聽法的人根機、時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時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法運。所以有的時候某一宗大盛,又有的時候別的來代替,這有它的時機,有眾生的根機。所以你要很相稱、相順,與這個機宜恰當、適當,跟這一切是適當的,和聽的人的根器適當的,跟這個時代是適當的,跟這個法運是合宜的,這叫「稱順機宜」。  所以說「善巧」,你是很善、很巧,不笨拙,不是在那蠻幹。你就蠻說,聽得他很厭惡、很反感,他還要罵兩句,逼著他毀謗佛法,你還說我有弘法的功德,那不行,那不是,那你做錯了,這是做反了,所以要「善巧」。  「又《文句》曰:顯善權方便。」要顯出善於行權、行方便。  所以上一句,「顯善權方便」,這個是覺他。我能夠善於行權、善於方便,對於他現在宜於聽某種的法而來對他說,應該用哪一些譬喻來指點他,這個就是「利他」方面所需要的,觀這個機,「逗教」。  這個「逗教」還有意思,就是說引發他的善根、引發他的疑問。所以禪宗常常有些很怪的問題,底下再一句他就開悟了。這個就是把他的根本疑情給逗出來,這叫「逗教」。「觀機逗教」,現在這樣說法的人就太少太少了,「行權方便」。所以上一句是「利他」;下一句,「於觀行善入精微」,這個是「自覺」,因為只有「自覺」才能「覺他」,這一點大家必須要知道。  最近我這裡來往的客人很多,幾乎是每個禮拜都有這麼一批、二批的跑來。有的人也很好的心,他們來了,從臺灣來、從美國來,他們到處都參訪,都看了,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發現中國很多和尚很可憐,不知道怎麼來想法子能幫助他們。也確實,現在是有這個情況,所以才需要辦佛學院。所以國際友人一見面一談,就發現這個問題,人家很著急。他的意思就是說,是不是弄些錢來、弄些經書來,還是什麼什麼。  我說最好的辦法是你們每個人好好的「自覺」,你不「自覺」,你不能「覺他」。就是你問話人好好去修持,好好去「自覺」。這個話也很難懂。他在美國「自覺」,跟咱們中國和尚什麼關係?就有關係,地球就是一個,小得很,實際就這麼個問題。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要這麼樣「自覺」,善入精微,你才能夠方便的去「利他」、才能夠「隨機應緣」、才能夠「善巧」。  什麼叫「覺悟」?就好像你睡著了,你作夢,咱們都在夢中,你覺醒了,「覺」就是覺醒,你醒了之後就「如夢幻泡影」,夢中這一切(夢中就是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剛才這些金銀財寶也沒有了,讓你害怕的老虎正在咬著你,老虎也沒有了,覺就沒有了。  你要想,不是看見大家可憐,都在作夢,都在做害怕的夢,很可憐,你要把他叫醒嗎?這個叫醒的人自己還正在作夢,他能叫醒別人嗎?他自己還在那睡大覺。所以你必須自己是醒了,你才能叫醒旁人。這種道理是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有很多人自己還在胡塗,就想我怎麼說法度眾生,實際上那是瞎忙。你自己還不明白,怎麼能使別人明白?自己沒有覺悟,怎麼能使別人覺悟?所以為了「覺他」,先要「自覺」。  單純為了「自覺」就是阿羅漢,焦芽敗種。但是你真要行菩薩道,你要「自覺」,這個「自覺」是為「利他」而「自覺」的,這個就很殊勝。  「善巧」,下面引了《華嚴》的十種「善巧」,這裡我們就不列舉了。  「決定。」事之固定而不會改移的叫做「決定」。「決定」就是什麼意思?「決定」就指的是真實不變。所以在「善巧」之中就是「隨緣隨機決定」,這就是「隨緣」中有不變,不變才能「隨緣」,隨緣不變。「善巧」而是決定,是真實不變,也就是我「隨緣」而所施的「善巧」也都是真實。  所以世尊說了三乘的法還是讚嘆,十方佛還是讚嘆,都是真實。但是世尊自己說這個是「權說」,阿羅漢是化城。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圓融。《法華》說了這個火宅喻,說了有三種車,小孩子出來了,小孩就得救了,這得救是真實。三種車沒有給他,但是給他更好的,給了大白牛車。這就是決定有「真實之利」,他這種「真實之本際」、「真實的智慧」,所演出的一些「權說」,也同樣的是給予眾生「真實之利」。所以「善巧決定」,同時這裡頭還有「隨緣而不變,不變可以隨緣」,這兩方面的意思。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現在有些人就說,我就是一句阿彌陀,什麼都不管了。從前老問我,我說這很好,你真能這麼做是能成功。後來我才知道,問話的這個人他說什麼都不管,他就是法上他不管,世間的事他樣樣管,他沒有一樣不管的,那就不行。法上你不管了,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世間的事情功名富貴什麼什麼樣樣都要管。鄰居稍微有點什麼東西擺的不合適就和鄰居要吵架,居士林有一個很有修的老人,他就為這個就氣死了。你什麼都不管,你就全不管,你一念單提,這個才有希望。所以現在有人這麼問我,我就要給他做解釋,不像從前給他肯定,那就包括「一切」才行。  所以這裡這些菩薩「論法無厭」,「覺他」,跟大家討論,他無有厭倦的時候,沒說「我膩了,我要休息了,我不願意跟你說了」。孔子也是誨人不倦,教導別人沒有厭倦的時候,都是為利他。求法不倦,要去求法。所以就是說一句顯利他,「心無厭足」是自利,都是說「自覺」,「自覺」和「覺他」並重。  「戒若琉璃。」「戒、定、慧是」三無漏學。所以要「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跟琉璃一樣那麼乾淨。「內外明潔」,持戒很乾淨,像琉璃一樣,一點髒都沒有,內和外都是明潔。「內」指的心;「外」指的威儀,表現於外的,表裡一如。由於這樣,他說的話大家心悅誠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會疏》就解釋,「法音高響,猶如鼓聲」,說話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震動大家,猶如鼓的聲音。「威德摧邪,猶如勝幢」,他的威德在那,使得邪外自然心服,猶如得勝所建立的幢。  「法幢」都是來譬喻,因為建立一個「幢」,是印度當時打仗勝利時候的一種表現。所以「法幢」是在法上取得勝利的一種形式,這個威德摧服邪外,像得勝之幢。  這個就是這三句話,「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這些菩薩都是如此。  「曜慧日」就是菩薩的智慧照破眾生的黑暗,使得群迷能夠覺醒。  「痴暗」,曜慧日就破痴暗。「痴暗」指的是什麼?就是指的無明。《華嚴經》說:「如來智慧無邊際」,如來智慧沒有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一切世間都不能測;「永滅眾生痴暗心」,佛的智慧永遠來消滅眾生的愚痴和暗(暗是無明)這樣的心。所以佛的智慧一切世間莫能測。無明眾生的這種痴暗,那是極其嚴重的。  就舉今天我們來說,我們也都十分的不容易。「人身難得」,都已得了,就不說了;「佛法難聞、佛法難信」,這個「難聞、難信」,大家起碼是聞了、是信了,這都是甚為稀有。這個也不能都歸功於自己,說我有這個根器,這都還是如來的智慧之功。因為如來的智慧之功,所以佛的言教,這些文字般若使我們今天聽到,我們還能夠破自己的痴暗,所以要感佛恩這個地方。  「淳」是純潔;「淨」是清潔,很乾淨。「淳淨」指內心的清湛離塵,像水湛清,一點髒東西沒有,這是「淳淨」的含義。  「溫者,良也」。所以讚嘆孔子,「夫子溫、良、恭、儉、讓」,「溫」。  「和」,儒家也有很好的解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凡一些事情能夠發動出來之後自然中於節度,這叫做「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字,咱們中國這個「和」字的道理很深,這「致中和」的「和」字。「中和」兩個字你能夠致力於此,我們達到這個時候,天地就是以此而定位,萬物以此而生育。  所以這個裡頭,「淳淨溫和」指的表於外的儀表溫和。剛才要照我的那個解釋,也可以解釋為內心。總之內外都是清湛,都是自然中節、自然合乎戒律、法度。  「寂定明察。」這些話都是很深很深的含義。「寂定」,「寂」是常寂光的「寂」。「寂滅」,寂滅為樂,「定」是「戒定慧」的「定」。所以「寂定」,「入大寂定」,「大寂定」就指的大涅槃。這是實際的「理體」,「理」的本體。所以「寂定」兩個字代表的是本體。「明察」就是智慧的照用,「照見五蘊皆空」,看到這一切。《宗鏡錄》就是這樣的宗旨,「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這一切,照見一切,了了分明,秋毫不爽,一點錯沒有,這叫做「明察」。所以「寂定明察」擱在一起,「寂定」而「明察」,「明察」就是「寂而常照」,在「寂」裡面去照。不是一般的「定」,一寂就什麼都不知道,這種「定」就不是這種「大乘定」的境界。  「寂定明察,為大導師。」這些大士是大導師。什麼叫導師?《淨影疏》說:「以慧開人,名為導師。」你拿智慧能使人開解、開悟,來開導人,這個叫做導師。《會疏》說:「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迷了路的人,你能給他指出正路,這是導師。所以這個很具體。不是說在課堂上我這講講,他就算導師,這個不行。你真要給那個迷了路的人給他指出正路,那才是導師,要起這個作用才是導師。你只是能講幾句經文,那不是導師,那是教員而已。  怎麼叫「大導師」?極樂世界這些「大士」是大導師,他們就都是像普賢,所以都是「德遵普賢」。在咱們這部經第二品,來的這一切大菩薩都同「遵普賢大士之德」,就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這種最極圓極頓的法來普利九界(六道是六界,加上「聲聞、緣覺、菩薩」就九界),能普利九界的一切眾生,所以稱為「大導師」。在菩薩中也是導師,所以稱為「大導師」。  這些極樂世界的「大士」為什麼能稱為「大導師」?寂定明察,寂而常照,有體有用。  「調伏自他。」做為大導師怎麼樣?就是自也調伏,他也調伏。  「調者,調和、調理、調順,調其心也」。所以我們調是要心調。「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金剛經》問「應云何住」,我們的真心應當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問的就是「調伏」兩個字的意思。  所以怎麼「開顯本心」是「調」字的含義。「心調」,調得怎麼樣?本心能夠開顯。云何降伏?「降伏非心」,就是「伏」的意思。「調伏」兩個字的含義,「調」字就是「開顯本心」,「伏」字就「降伏非心」。  既然是大導師,必然能夠對於自心、他心俱能調伏,所以這個境界就很深了。我們就很慚愧,我們對於自心尚不能,煩惱來了還要動,還不能調伏,更談不上調伏他人的心。這些大導師對於自心、他心,他人的本心能使它明顯,他人的非心能使它降伏,所以是大導師。  「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這就是「調伏自他」。  「引導群生,舍諸愛著。」調伏自他,首先是什麼?就引導一切有情(一切眾生),你先要舍這些愛、舍這些執著。所以世尊在悟道的時候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首先要斷愛,斷了愛還要斷執著。這個眾生,古雲「愛不重不生娑婆」,既然墜到娑婆,這個愛染在心中是很深的,再有執著,人我法執。  所以就是要引導群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怎麼調伏他?要引導這一切群生,要舍離一切愛,舍一切著。  「永離三垢。」永遠離開了三垢——貪瞋痴,思惑就沒有了。而且讓眾生遊戲於神通之中,都自在無礙。這一段就是這些大士自覺覺他的功德。  下面一段,「因緣願力,出生善根。」「因緣」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說是過去所修的,是《淨影疏》裡頭說的,過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夠讓我們又生出今生的善來,這就是「因」。因為你過去種了很多的善根,使你今生又生出善來,這就是所謂「因緣」的「因」字這個力量。我今生又去親近善知識、又去聽法,佛法就是要聽人說、聽善知識說,「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沒人給你說,沒有過來人給你說,雖然你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要有這個因緣,這就要「緣力」。你本來過去修了善,又引出今生的善,而又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過去的善是「因」,現在聽法是「緣」,有「因」、有「緣」,這個就是「因緣願力」,就出生善根,就很好。這是一個解釋,這是中國的解釋。  日本《會疏》的解釋就不一樣,它說菩提心是因力,「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你不發菩提心怎麼能成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發什麼心,得什麼果。因為菩提心是本因,「能貫十方三世」,也讓一切魔怖畏。所以發菩提心,不管你修哪一宗都可以,發菩提心是不可少的,以這個為「因」。以什麼為「緣」?就是這一句,「廣求知識,大聚諸善」,補充一句,還要行善,就是這個「緣」有轉凡入聖的大威力。這是《會疏》的解釋。  這兩種解釋,一個是以前生的善根為「因」,一個以今生發菩提心為「因」,這兩說可以互相補足。你過去生中種了很多善根,所以你今生才能發菩提心;你今生能發菩提心,就是過去你有善根。這兩個雖然是說法不同,這個沒有矛盾。  「願力者,《淨影》云:起行之願,名為願力。」你發了好多願,誰都發了很多的願,你在這個願力之後並沒有跟著有行動,這是「空願」。所以你檢查你的「願」是「空願」、是「狂願」,還是真實的「願」,就看你這個願之後是不是能起行,起行之後能不能堅持貫徹,這就有了願力。所以《會疏》就說,「願力」是什麼?像「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等,這四句話,他就能夠清淨佛國土,能夠成就眾生,這就是「願力」。你真的去「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種的都做到了,那不就是清淨佛國土嗎?!就能成就眾生。因為有「願」而沒有「行」,就叫做「虛願」,沒有力量。  現在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因緣願力,又有因緣、又有願力,這樣的話就自然會出生新的善根。所以,「因緣願力,出生善根」。這句話我們不但是了解極樂的「大士」是如此,我們每個人自己也應該走這個道路。  我們肯定我們有「因力」,我們不是過去生的修持怎麼能出家?怎麼能聞這個無上法?種種的,不管是四眾弟子,能深入到圓頓法門,皆是這個「因力」、「緣力」都還是具足的。「因緣」和「願力」,你本來的善根其實有一些,你再增長出生新的善根,這樣不斷的增進,一直到朗然大覺大悟。所以「因緣願力,出生善根」。  因此我們就要廣求善知識。所以古德,像「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十八歲就解決問題了,可是八十歲還在登山涉水參訪,尋求善知識,在深山老林裡頭找沒人知、沒人曉的大德,去請問一句半句。都八十還在尋求善知識,還在請教。所以我們也應當如此,應當把這個「願」要再起行,就可以出生新的善根。這個善根,像《大悲經》講說:「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所以我們要種善根,出生善根。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善根一直到入涅槃界。「涅槃界」就是整個的法界,不可窮盡,這個善根是不可窮盡。  所以過去善根是「因」,現在我們又有願力使它增長,這個「因」就結「果」,「果」裡頭就有籽,蓮蓬是果,蓮蓬裡頭就有蓮子,種下去又出現新的蓮花,這種輾轉,善根就無盡。所以「因緣願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軍。」魔外,魔軍。因為魔是奪人的慧命,比奪性命還重要。身命是咱們這一期肉身的性命,這個丟了不可惜,因為一入胎又有了身命。慧命可惜,要斷了慧命,那就不行了,因為你就不信了,你不修了,你這個斷了。他奪人的慧命,魔,他壞你的道法,壞你的功德善本,這一類型的叫做魔。  「此類鬼神。」確實是有的。「有大神力」。現在我們發現很多人著魔,也都很神異,自己把他母親殺了,在修持的時候他就看見他師父在對面。有這類鬼神,他不都是自己心理作用,要知道確實宇宙間有一種,這是一種存在,叫做「魔」。所以大家有時候說空,你說魔沒有,是空,你也可以說現在你自己就是空,這一切都空,那這也可以說空。你認為這些都有,那魔也都有,鬼神也都有,天堂、地獄也都有。  「摧伏一切魔軍」,魔的隊伍就稱為「魔軍」,他專門跟你修行人來搗亂的。所以往往就是為魔所纏繞,有的修行打坐,《楞嚴經》講,你不靠咒,你專門靠自己入定去打坐的話,靠這個力量你要是成功的,這是很難很難的,沒有,魔他在搗亂,你沒有法子對付,他的本領比你大得多。這些菩薩們能降伏一切魔軍。  「尊重奉事諸佛。」「奉事諸佛」是不容易的。往生到邊地,在邊地之中他不能出來,只有菩薩到他那邊說說法,他不能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也不能飛行到他方世界去拜佛。所以「奉事諸佛」需要有很大的善根、很大的福報。  現在這些極樂的大士降伏魔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是世間的明燈。這就譬喻菩薩的智慧,能夠給眾生照破黑暗,照破那些迷惑,給眾生開解正道、指示正道。黑暗中有個燈,你不就看見了嗎?!不黑了,你看見路了。這很好的譬喻。  《淨影》就解釋,「為世明燈」怎麼講?「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你自己有智慧,能夠生,「物」指的就是眾生,能讓眾生生出正解,這個就叫做世間的明燈,為世明燈。  所以這些菩薩,他一方面是世間的明燈,並且是「最勝福田」。為世明燈,底下這四句話作成一氣讀,「為世明燈」這是一句。底下一句,「最勝福田」,種福的田,種福的田就是應當受供養的田。

-END-

涉及版權、護持本公眾號、佛法修學交流等…請聯繫本號。 

感恩!合十!   微信|18802678950



酵素·念佛機

請購、諮詢

請長按 識別二維碼進入微店


 進入憶如來淨宗學堂

相關焦點

  • (第4集) | 無量壽經第二次復講-劉素雲老師
    又過了一段時間,包子鋪黃了。我問怎麼黃的?妹妹告訴我,沒有妳們倆老太太在,人家工人不來吃了。人來了,一看老太太不在,扭頭就走了。 店黃了,新買的那些設備怎麼辦?雖然都是新的,你用一天也是舊的,我姑娘心大,不著急不上火,少部分減價處理了,大部分送人了,誰需要就給誰了,姑娘告訴我,賠了十多萬。
  • 【最新】第21集全集|劉素雲老師《無量壽經》復講 第二回
    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這幾句經文表達以下幾層意思,也就是阿難思惟的幾件事情:一 阿難尊者見到世尊放光現瑞,這次放光是阿難為侍者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的。這個光是從哪來的呢?二 這一次佛放光如此希有、殊勝、特別,顯示《無量壽經》這一會的無比殊勝的妙法。
  • 《大經》海外放光——憶黃念老與(美國)華府佛教會的一段因緣
    黃老 在美弘法期間蓮舍共安排了三次公開聚會,請 黃老 為蓮舍及佛教會的同修們開示。佛教會也特別邀請 黃老 於馬裡蘭州蒙哥馬利學院舉辦了一場正式而隆重的法會。下面是這些法會之詳情:  九月五日,黃老 第一次給佛教會的同修們開示,講題是《無量壽經大意》。 黃老 很謙虛地說:這不是開示,只是來報告自己學習《無量壽經》的心得。
  • (第19集) | 無量壽經第二次復講-劉素雲老師
    表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都講《無量壽經》。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都護念《無量壽經》。 表《無量壽經》這一殊勝無比的法會,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說。 這句話很重要,不單單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是「一切諸佛所說。」為我們驗證了《無量壽經》是彌陀本願海,是暢佛本懷的一部經。
  • 《無量壽經》復講 第二回 第21集 免費結緣 劉素雲老師 二次復講手機藍牙擴音器
    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這幾句經文表達以下幾層意思,也就是阿難思惟的幾件事情:一 阿難尊者見到世尊放光現瑞,這次放光是阿難為侍者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的。這個光是從哪來的呢?二 這一次佛放光如此希有、殊勝、特別,顯示《無量壽經》這一會的無比殊勝的妙法。
  • 【最新】第23集全集|劉素雲老師《無量壽經》復講 第二回
    我們講了三節課(20~22集),總結概括以下幾個要點,供同修們參考。第一個要點:第三品經文是全經序分中的發起序,單表發起本經的因緣。《無量壽經》全經四十八品,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像人的頭部,具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現這個人的智慧和善惡。正宗分像身體。
  • 講堂|《無量壽經大意》01講(上)
    《無量壽經》是「如來興世之正說」,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娑婆世界,他的本懷不是講《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而是講《無量壽經》。他是抱著這個目的來到娑婆世界的,這部經說了,就等於一切經典都說了;這部經沒說,就等於一切經典都沒說。
  • 提倡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怎麼看這種觀點?
    現在有人提倡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怎麼看這種觀點?達照法師答:這個提倡呢,如果你對淨土的信心具足,能夠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念到底,那正行具足,念經也是助行。其次,去固執說「只有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觀音菩薩』也不能念,只要念《無量壽經》,《地藏經》也不能念,其它法會也不要參加,聽法也不要去聽……」這後面的這一大堆是有問題的,所以對這種觀念、這句話是要對症下藥。這個人他本來生活就比較閒,而且智力也不是很高,參與其它活動的熱情也不夠,所以要告訴你,「你就一部經,一句佛號念到底,你老老實實地、心安理得地念到底,你能往生。」
  • 《無量壽經》的這幾段經文,主要是講眾生相,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法義隨談】這部經講的「眾生相」《無量壽經》下卷「五惡、五痛、五燒」這個部分講「機深信」比較多,這裡引用幾處重要的經文來說明。 第一段經文:「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為心走使,無有安時。」現在這個時代,大多如《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共諍不急之事」,大家都在忙賺錢的事、名利的事,生死大事沒有人在意,沒有人關心。「為心走使」,做心的奴隸,被妄念牽引,要發財要升官,要買好房子要買大車。妄念一動,就開始為名利奔波忙碌去了。「無有安時」,心裏面沒有安寧過。「身心俱勞,坐起不安」。
  • 《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所以念佛成佛
    《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三經之一,這部經跟我們講修行的理論與方法。而《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介紹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經》是專講理論跟方法這兩部分。《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本,精簡的一個版本,便利你早晚課學習。它裡面四次勸導,不容易,苦口婆心勸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求生淨土,這是諸佛如來無盡的悲心,希望我們一生成就。
  • 淨空老法師開示: 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證明了什麼?
    這一句名號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念阿彌陀佛通通都念到了,一個都不漏。諸佛菩薩所講無量無邊的經典法藏也在這一句佛號當中,這一句佛號所有經典都念到了。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是真經第二個表法,是黃念老居士的這個註解,集注,所引的經論、祖師大德的註疏,字字句句都是真的,沒有假的。第三個表法,我們這些年來依照這個本子、依照這個註解修行沒有錯誤。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一句佛號念到底,最後給我們做證明,非常歡喜走了。我們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再不懷疑,懷疑就真的錯了。
  • 天天念「阿彌陀佛」你知道佛的身高嗎,觀無量壽經有一個參考數字
    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池就是我們所說的遊泳池,這個遊泳池是用七寶合成的,極樂世界最小的遊泳池半由旬,半由旬就是二十裡,這是最小的遊泳池,稍微再大點的還有三四五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百千由旬的泳池比太平洋還要大,在極樂世界人身高大,每個人身材魁梧,身高有多呢,念的贊佛偈中就給我們講到過,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白毫就是佛眉心的白毫
  • 大德黃念祖老居士 紀念日 傾懷先哲 追念水思
    今日 正是大德黃念老 往生紀念日。大德黃念祖老居士。於1992年農曆二月二十四日,一笑而逝。往生安養了;傾懷先哲,博學高行!爰書警策數則,以當追念水思。黃念祖(1913-1992),法號蓮華龍尊,亦號心示、樂生,別號老念,不退翁。祖籍湖北省江陵縣,公元1913年三月初六生於上海。祖上五代單傳,代代信佛,至黃老一代同胞四人,黃老居長。自幼異於常兒,幾不喜嬉戲玩耍,而願跟從舅公梅光羲1老居士參學法要,聆聽眾多禪宗公案,從小就顯示出超人的志趣和深厚的慧根。
  • 佛教:普通人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用?
    其實普通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並不是全是為了往生「西方淨土」,更多的是為了種植「善根福德因緣」,求得當下安寧。也就是說,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儘管不可思議。但是對於 普通人來說,安寧更加重要,這或許是很多人熱衷於念佛的真正原因吧!
  • 講堂|《無量壽經大意》04講(下):釋迦牟尼之降魔與成道
    憍陳如是《無量壽經》大比丘眾裡的第一個,就是了本際。「方見此事,各懷驚怪,謂為退轉,棄還所住」,看到佛放棄了苦行,以為佛想回王宮享福,覺得跟錯人了,所以直搖頭。「菩薩獨趣,畢波羅樹」,所以菩薩自己去菩提樹下成道了。
  • 老法師特別勸勉……
    念經、念佛跟著念,行;不念,專注、專聽,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淨土宗五經一論,我會儘快把它做成有聲書,就是把經文完全用字幕在螢光幕上顯示出來。螢幕用藍底,字用白的,藍底白字看起來很醒目不傷眼睛。《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行願品》、《大勢至圓通章》、《往生論》,總共六種,淨土全套的,我們先把經文字幕做出來。
  • 幸遇《無量壽經》,是願力網相中了我,從此相守不分離,海枯石爛,地老天荒
    從第十八願講,老爸是為我發的願,「我要做到,讓十方眾生,只要信願十句就能往生,我才成佛。否則,我不成佛」。   老爸是為我信願十句往生這個願,攢的功德礦無量無邊,長的能力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我不是十方眾生之外,每一次十方眾生,都是對我的呼喚啊!十劫前他的大願兌現了,那我還擔心啥?
  • 這幾個人承傳這一部大經,有這麼一個淵源在、師承在(淨空老法師)
    這份科判,黃老居士用影印本送了一本給我,我根據他這個科判再做一個很詳細的科判,我有個科會。這是受到這麼多人推崇。李老師講這部經,自己用眉注,他的東西我能看得懂,他把段落勾出來,每個段落的大意,那就是科題,都標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