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養貓,或者你近期有備孕計劃,那你一定聽說過弓形蟲。如果你是養貓並且還想要孩子,那我猜你還因為弓形蟲的問題跟家人或朋友吵過架。有的人甚至沒聽過弓形蟲的名字,但是就一口咬定懷孕不能養寵物。
那麼,這個弓形蟲到底是何方神聖,它跟懷孕的女性有什麼瓜葛,能讓準孕婦或其家人聞風喪膽?
今天的主角不是貓,但貓必須出現丨Chelinchan24 / Wikimedia
弓形蟲不是蟲
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一般簡稱為弓形蟲,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蟲,可以隨血液流動到宿主體內的各個部位。雖然名字中有個「蟲」,但弓形蟲並不是動物,而是屬於SAR超類群下的囊泡蟲類。
剛地弓形蟲只有一個血清類型,但因在不同地區,不同宿主的致病性不同,所以其分離株可分為I型、II型和III型。
弓形蟲的一生主要有三種形態:滋養體(速殖子)、包囊(內含蟲體,也叫緩殖子)和卵囊。其中,對速殖子外形的官方描述為「新月形」,而速殖子也是急性感染期的常見形態,所以人們稱這種寄生蟲為「弓形蟲」。
染色後的弓形蟲速殖子,可以看到近似弓形的蟲體丨Wikimedia
弓形蟲這輩子
弓形蟲的一生,可以用「殊途同歸」形容。弓形蟲選擇中間宿主可謂是涉獵廣泛——共計200多種溫血動物(包括人)都能夠感染弓形蟲,如豬、牛、羊、馬、雞、犬、貓等畜禽,以及狼、狐狸、野豬、熊等野生動物。
好在因為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的單一終末宿主,這點限制了弓形蟲在自然界的發揮(因為貓科動物在野外天敵較少,很少有動物通過捕食貓科動物感染弓形蟲),不然這傢伙早就在自然界泛濫了。
弓形蟲生活史。弓形蟲的卵囊、包囊被貓科動物吞下後,子孢子和緩殖子會在貓科動物體內增殖後形成卵囊。卵囊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可發育為孢子化卵囊,再被中間宿主吞食,便可在中間宿主體內形成速殖子繼續增殖,在宿主的細胞中產生囊壁,再次形成包囊丨《默沙東診療手冊家庭版》
並不是只有貓會感染
儘管提到弓形蟲很多人都會聯繫到貓,但其實從生活習性的角度來說,狗比貓更容易感染弓形蟲,因為狗經常外出散步,從而增加了感染弓形蟲的風險;而在科學飼養的前提下,貓大部分時間宅在室內,因此感染弓形蟲的概率並不高。
遛狗時注意不要讓狗隨地撿食不明物體丨PxHere
不過,由於貓是弓形蟲的終末宿主,弓形蟲只在貓體內產生新的蟲卵,所以只有貓才能傳播弓形蟲病,而狗或其他動物都不會傳播弓形蟲。
多數貓在感染弓形蟲後不表現臨床症狀,但當被感染的器官(如肺臟、肝臟、眼睛)出現壞死時,會表現出臨床症狀,一般表現為厭食、發熱、昏睡、呼吸困難和眼部病變等。
弓形蟲感染造成的眼部病變丨《貓病學》
對於寵物來說,感染弓形蟲的途徑都是相似的。當動物食用了被感染的生肉後,就有可能感染弓形蟲。散養家貓感染弓形蟲的風險是比較高的,因為它們會捕食野生的鼠類或鳥類。
所以為了你家貓和野生動物的安全,請一定不要散養貓!
為什麼總強調孕婦
事實上,任何人都有感染弓形蟲的風險。全世界約25%的人口表現為弓形蟲血清學陽性。在發達國家,弓形蟲是感染人類最普遍的寄生蟲之一。中國的弓形蟲血清抗體陽性率約為6%。
在中國,住樓房的人大多是在室內養貓,而歐美國家有院子的家庭中散養貓的情況比較多,因此人感染弓形蟲的比例比較高丨Pixabay
在被感染的最初幾周內,感染者有可能表現出類似感冒的症狀,少數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愛滋病患者),可能出現淋巴結腫痛,以及肺部、眼部等部位的症狀。不過,大多數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幾乎不表現出症狀。
弓形蟲會以包囊的形式,存活在宿主體內數月甚至數年之久,被感染的人或動物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
之所以強調能感染孕婦,是因為弓形蟲可以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母嬰傳播發生的概率約為30%~50%。
懷孕期間寵物怎麼辦,是很多打算要孩子的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丨wallpaperflare
胎兒感染弓形蟲若發生在妊娠早期,會引起較嚴重的後果,包括流產、畸形胎或死胎;若發生在妊娠晚期,胎兒可能早產,也有可能在出生時無臨床症狀,但出生數月或數年後出現眼部疾病或精神發育障礙。
懷孕後,貓要送走嗎?
弓形蟲不會憑空產生,所以如果你家的貓不是弓形蟲感染者,它就不會傳播弓形蟲病。
那如果你家的貓真不巧感染了弓形蟲呢?總的來說,貓把弓形蟲傳染給人的條件是比較苛刻的:
1. 貓是首次感染弓形蟲(因為貓如果曾經感染過弓形蟲,再次感染時一般不會大量排出蟲卵);
2. 貓在1~2周內排出含有蟲卵的糞便(貓感染弓形蟲超過3周一般不再排出蟲卵);
3. 這泡帶有蟲卵的糞便,在適宜的條件下經過了1~3天,形成了孢子(蟲卵在形成孢子之前沒有感染力);
貓砂及時清理,不光不臭,還能降低感染弓形蟲的概率丨Ocdp / Wikimedia
4. 人接觸了這泡屎,例如鏟屎後不洗手直接拿東西吃,不是讓你吃屎;或貓接觸了這泡屎後,碰了人的食物,人直接吃掉這個食物,這樣才有可能感染弓形蟲(蟲卵在加熱到70℃,10分鐘以上後就會被殺滅)。
人感染弓形蟲的過程, 完美詮釋了「病從口入」的道理。
如何預防弓形蟲?
真遺憾,目前還並沒有研製出針對弓形蟲病的疫苗。但是我們通過研究弓形蟲的傳播條件,就可以大幅降低感染弓形蟲的風險。
養貓習慣
再說一次不要散養家貓!外出遛貓時要嚴格看管貓咪,不要亂吃室外的動植物,避免家貓與野生動物接觸;
摸完貓後記得洗手;
飼餵正規貓糧,避免飼餵未經處理的生肉;
每天及時清理貓砂,定期對貓砂盆消毒;
平時定期給寵物做驅蟲,寵物的蛔蟲和鉤蟲也可以傳染給人類。
寵物也要注意嚴防「病從口入」丨Robert W. Howington / flickr
個人衛生
加熱食物一定要熟透;
處理過生肉後需及時清理菜刀、菜板,並認真洗手;
生吃蔬菜水果時要清洗乾淨。
對於孕婦
並不需要與你的貓或其他寵物分開,但可以暫停鏟屎工作;
可帶貓去寵物醫院做血液檢查,檢測IgG和IgM。最好的結果是IgG陽性+IgM陰性,說明以往有暴露,但沒有臨床疾病——也就是有抵抗力但並沒有被寄生蟲感染的狀態;
在確定貓沒有感染弓形蟲的基礎上,暫時限制貓的外出。
科學理性地看待弓形蟲,才能更好地避免弓形蟲感染,寵物貓和弓形蟲並不是充分必要條件的關係。對於孕婦來說,只要養成良好的養貓習慣,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規避感染風險。
作者:SamKake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