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周 鼎
1904年年初,47歲的康有為靜極思動,從香港出發,乘船前往歐洲。他的初衷是考察各國政治,為將來中國變法提供借鑑。當康有為抵達巴黎時,正是法國人日後深情懷念的Belle poque(美麗時代),但這座繁華都市中最吸引他的,還是博物館和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更是康有為的最愛。他在巴黎只待了十多天,竟然三次登塔,其喜愛之情可見一斑。
「天下之大觀偉制,莫若巴黎之鐵塔矣!」這是康有為的由衷感嘆!站在300米高的塔頂,巴黎全城如縮微模型。更令他驚訝的是,鐵塔不僅安裝了電梯,而且還在中、下兩層平臺上修建有商店、餐館,如繁華鬧市。
康有為對艾菲爾鐵塔的熱愛證明了法國建築工程師古斯塔夫·艾菲爾的偉大勝利。事實上,這位法國建築師建造鐵塔的初衷就是要震驚世界。然而,熙熙攘攘的遊客們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堪稱現代建築奇蹟的鐵塔差點胎死腹中。
「大國復興」的象徵
19世紀80年代,被稱為「早產兒」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還處於內外交困的混亂之中,如何重建國家形象、打造政治認同是這個新政權的當務之急。1889年是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法國政府渴望通過成功申辦當年的世博會,向全國人民頌揚革命傳統,鞏固共和理想;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示國家實力,宣布大國復興。當法國政府如願獲得主辦權後,他們決定建造一座象徵法國革命和巴黎盛世的巨大「紀念碑」。法國商務部廣募方案,招標競賽,希望建造一座「方形基座,125米寬,300米高的鐵塔」。最後,古斯塔夫·艾菲爾的設計從700多件應徵方案中脫穎而出。
古斯塔夫·艾菲爾
(Alexandre Gustave Eiffel,1832年12月15日-1923年1月27日)
古斯塔夫·艾菲爾出生於法國勃艮第中部的第戎,是巴黎世博會組委會成員眼中根正苗紅的高盧人。艾菲爾曾先後在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和法國中央高等工藝製造學校求學,可是他始終沒有取得一張畢業證。此後,這個肄業大學生到法國西部鐵路公司任工程師。
那是一個「大幹快上」狂修鐵路的時代。1858年,年僅26歲的艾菲爾竟然獲得了主持設計一座長達500多米跨河大橋的機會。從此之後,艾菲爾在結構設計上的天賦展現無遺。他發明了預製橋梁,可以在工廠裡生產出預製配件,然後拿到施工工地進行現場組裝,這種方式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也使得在偏遠地區進行橋梁施工成為可能。艾菲爾一生在世界各地建造了42座跨河大橋。除此之外他還協助法國雕塑家巴託爾迪建造了紐約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面對狂風,始終屹立不倒,全靠艾菲爾出色的框架設計。
位於法國波爾多的加龍河鐵道橋修建於1858到1860年,連接了兩個鐵路網:南方鐵路公司和巴黎-奧爾良鐵路公司,2010年2月22日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蹟。
為什麼法國商務部指定要建造300米高的巨塔呢?法國人的真實想法其實是對標美國。原來早在1874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時,美國的設計師們已經在構思建造一座300米高的鐵塔。雖然這座想像中的新巴別塔未能建成,但巨塔夢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法國商務部希望法國人能贏得這場高難度競賽。幸運的是,艾菲爾和他的團隊出現了。
1884年,在位於巴黎郊區勒瓦盧瓦-佩雷的艾菲爾工作室,兩名工程師交給老闆一幅巨大鐵塔的草圖。整座鐵塔的基本結構是由四根柱子遵循一定弧度逐漸匯聚於頂點。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是抗風性高。艾菲爾覺得這幅草圖「不是很有趣」,缺少美感,便鼓勵工程師們繼續研究。資深工程師史蒂芬·索弗斯特把草圖重新修改,畫出了鐵塔的磚石支腳,並在四個支腳上增添了拱形結構;他還在鐵塔第一層平臺上設計了一條玻璃長廊,用以接待觀眾。這一修訂方案贏得了艾菲爾的肯定。他當即買下了工程師們的設計,並進一步修改。1887年開工時,草圖更為簡潔明確,只保留三層平臺,和如今所見的鐵塔相近。
修改前的草圖
艾菲爾不僅是一名大膽創新的工程建築師,而且還是一名精通管理的企業家。他善於利用媒體向社會公眾宣傳自己的理念。艾菲爾稱他的草案代表了「現代工程師的藝術和科技工業時代」。他強調,鐵塔將有助於推進科技、氣象學和天文學等領域的進步。但歸根到底,創造世界建築高度新紀錄的鐵塔是一項最好的證明——標誌著歷經啟蒙時代和1789年大革命的法蘭西獲得了世界的認可。世博會組委會批准了艾菲爾的設計方案。但是,此後鐵塔項目卻遭遇了重重困難,幾度擱淺。
「難產」的艾菲爾鐵塔
首先是錢的問題。按照最初的估算,整個艾菲爾鐵塔的造價是500萬法郎,全部由政府承擔。但是眼高手低的法國政府很快發現自己囊中羞澀,最後只答應撥款150萬法郎。剩下所需資金要由建造者自行籌集。政府為此承諾,投資者享有20年的經營權。在這段時間內,艾菲爾將從入場費和餐廳收入中獲得回報。20年後,鐵塔就地拆除。從此以後,以自己公司資產作抵押的艾菲爾與這座前所未有的巨大鐵塔可謂生死與共了。
接下來,關於修建艾菲爾鐵塔最佳位置的爭論又開始了——艾菲爾鐵塔應該建在塞納河谷的底部,還是應該聳立在附近的丘陵之上?如果在戰神廣場修建如此巨大的鐵塔,會不會讓廣場上的世博會宮殿黯然失色?但是,如果這座塔不是通往世博會的燈塔,它的意義何在?又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去參觀一座位於遙遠山丘上的紀念碑?
最終,艾菲爾再次獲勝,鐵塔將矗立在戰神廣場上,從而保證了門票收入。然而,當軍方發現他們將失去「戰神廣場」上的訓練場長達20年時,便鼓動將鐵塔遷到離河更近的地方。不久之後,艾菲爾失望地得知,他不得不在塞納河附近建造鐵塔。由於河岸土壤潮溼稀鬆,鐵塔的地基需要採用更複雜的壓縮空氣施工技術。
從艾菲爾鐵塔俯瞰「戰神廣場」
1886年10月22日,政府委員會終於召開會議,討論艾菲爾的合同。幾名很有權勢的政治家強烈批評艾菲爾鐵塔是「反藝術」和「反法國」的醜陋設計。在不停的爭論中拖沓了一個月,委員會再次開會,最終以21票對11票的結果批准了艾菲爾的建造合同。諷刺的是,當時激烈反對鐵塔項目的政治家皮埃爾·蒂拉爾兩年後以總理的身份主持召開了艾菲爾鐵塔的竣工儀式。在儀式上,蒂拉爾總理感嘆了一聲「真香」,為自己從前的言論表示後悔。
批准決議公布僅僅兩天後,艾菲爾又陷入到一起突發事件中。一位伯爵夫人和她的鄰居聯名提起訴訟,要求停止修建這座塔。兩人的住宅毗鄰戰神廣場。她們看到鐵塔即將動工,立刻感到驚恐萬分,將艾菲爾告上法庭。她們認為,艾菲爾鐵塔的建造不僅對自己的房屋構成威脅,而且還將長期堵塞戰神廣場最適宜附近居民鍛鍊的地方。伯爵夫人和她的許多鄰居更擔心如此巨大的巨塔一旦倒塌,後果不堪設想。此外,她們也懷疑這座鐵塔像一個巨大的避雷針一樣吸引危險的風暴閃電。
1886年12月,古斯塔夫·艾菲爾陷入到人生的至暗時刻。自從他競標成功之後五個月過去了,他仍然沒有拿到政府授權的建築合同,更不用說政府補貼了。即使他明天能籤合同,伯爵夫人和她鄰居的訴訟也會阻止他開工。與此同時,他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在勒瓦盧瓦-佩雷的生產車間,艾菲爾公司的工程師正在監督1700幅塔架骨架圖的製作,而其他繪圖員則負責製作18000個鍛鐵構件所需的3629份詳細效果圖。如果不儘快開工,所有已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將白費。
12月22日,壓力山大的艾菲爾給他的支持者世博會建築競標評委會主席寫了一封信。他列舉了自己面臨的所有困難,無比沮喪地說:「我很抱歉,我不得不放棄建設本屆世博會最受歡迎的主要景點之一。」值得慶幸的是,艾菲爾在寫完信後又改變了主意,默默把信放進抽屜。只是一念之間,現代世界差點就失去了艾菲爾鐵塔。
文學巨匠口中的「巴黎之恥」
此後,經過一系列艱苦繁瑣的談判和妥協,艾菲爾終於渡過難關。1887年1月28日,鐵塔正式破土動工。然而,這並沒有減少總是爭論不休的巴黎人對鐵塔的尖刻批評。2月14日,當時著名日報《時報》【Le Temps,《世界報》(Le Monde)前身】發表了莫泊桑、大仲馬等47名巴黎精英知識分子聯名發表的公開信。這封公開信沉痛哀悼說,這座高得出奇的鐵塔是一個毫無靈魂和粗俗不堪的工業巨怪,像一座巨大的工廠黑煙囪,在它的野蠻統治之下,巴黎所有的一切都將會被鐵塔的野蠻質量壓得粉碎。這些典型的法國精英知識分子們堅信:「即使是商業化的美國也不會想有艾菲爾鐵塔,毫無疑問,它是巴黎之恥。」
隨後,艾菲爾也在《時報》的採訪中展開還擊。他告訴記者:「我相信這座塔自有它的動人之處。建築之美的首要原則是一座建築的基本線條與其實用性之間的完美和諧。在設計這座塔時,我必須克服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它的抗風性。你看,在我們的精確計算之下,鐵塔的四道弧形稜邊,從一個巨大的基座上升,向頂部逐漸收縮,會給人一種強烈的力量和美感。」艾菲爾忠告那些沉迷於懷舊的人:在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高建築裡,都有一種內在的吸引力和魅力,所以「艾菲爾鐵塔值得受到尊重,哪怕只是因為它將表明,我們不僅是一個有趣的民族,而且是一個工程師和建造者的國家,他們被召喚到全世界去建造橋梁、高架橋、火車站和現代工業的偉大紀念碑。」
幸好世博園建設工程浩大,當局擔心重置方案趕不上施工進度,沒有輕易表態,這才讓艾菲爾又一次度過危機。破土開工24個月後,艾菲爾鐵塔趕在世博會舉辦前夕宣告竣工,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被迫安裝的奧的斯電梯遲遲不能正常運行。鐵塔的施工速度令人驚嘆,建築工業化革命的潛力盡顯無遺。在此之前,磚石和木頭是人類建築的基本材料。但是,工業革命之後,鋼鐵結構、鐵和玻璃的結合以及鋼筋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建築業的舊傳統。鋼鐵材料不僅比傳統石料強度大、重量輕、價格相對低,更重要的是便於加工成型,實行工業化生產和安裝。
鐵塔整體設計採用了交錯式結構,儘管體積龐大,但其實只有7000噸。鐵塔共用了18000多個金屬構件,其中包括1500多根巨型預製梁架。工程師們在這些構件上總共鑽了70萬個孔;如果將這些孔串聯起來,將會形成一根43英裡長的管子。為了將這些構件鉚接在一起,共使用了250萬顆鉚釘。所有的構件都是在工廠裡預先鍛制而成。準備鍛鐵構件是一項複雜的工作。由於整座鐵塔的四根柱子是弧形,所以每一塊構件都必須單獨設計。這也意味著每個孔和鉚釘的位置,必須毫釐不爽,每個孔的誤差度必須控制在十分之一毫米以內。
鐵塔最難的一道程序是安裝第一個平臺,就像給四條桌腿安上桌面。艾菲爾花費數月才完成了第一個平臺的安裝和校準。他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建立一個絕對水平的平臺。鐵的四根支柱分別有四根角柱,這16根柱子中的每一根都必須與傳送帶相接,高度必須精確到預定的鉚釘孔所在的位置。一旦第一層平臺略微傾斜,剩下的200多米的塔樓就不可能安全搭建了。
艾菲爾和他的團隊以千斤頂和沙箱解決了難題。他們對四個基柱墩進行了詳細校準,每個基柱墩重440噸。他們一旦發現一根柱子的高度高出一英寸,就拔出沙箱的塞子,讓細砂流出,直到活塞和立柱降到正確的位置。如果立柱太低,就操作氣缸旁邊的千斤頂將立柱推回正確的角度。如果說,善於運用簡單的方法和經濟的手段是天才的標誌,那麼艾菲爾正是這樣的天才。
工業時代的標誌印記
整個艾菲爾鐵塔項目歷時兩年,僱用了500名工程師和40名設計師,施工圖多達2500頁。正如施工工地的一位參觀者所說:「我們驚奇地發現,巨大的金屬與精確的數學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工程藝術史上最大膽的作品之一。」艾菲爾鐵塔的確是最大膽的作品。儘管艾菲爾確信,他的鐵塔設計安全可靠,但實際上,他從來沒有修建過高塔,幾乎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當這座龐然大物順利落成時,艾菲爾從此名垂青史。鐵塔連同頂部的旗杆在內,高312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艾菲爾曾驕傲地宣稱:「現在,世界上只有法國國旗能飄揚在300米的高空。」這一紀錄直到1949年紐約克萊斯勒大廈落成才被超越。
如果說巴黎聖母院是古老巴黎的標誌,那麼艾菲爾鐵塔就是現代巴黎的象徵。即使是曾經激烈反對修塔的巴黎文人們也經常光顧鐵塔。當莫泊桑被人詢問:「你為什麼經常到鐵塔去吃飯?」他的回答很幽默,「因為在巴黎,只有在艾菲爾鐵塔裡面,才是唯一看不到鐵塔的地方。」
美國文學家亨利·詹姆斯曾經在1875年評價巴黎歌劇院時說過一句名言:「建築之美,見仁見智;依我看,它不美;但沒人可以否認它獨具特色,反映出了它的時代,它在講述建造它的這個時代的歷史。」艾菲爾鐵塔的工業美學也許並不能獲得所有人的肯定,但是所有人最終都會同意,曾經獨領風騷數十年的艾菲爾鐵塔是工業時代的最佳象徵。
(作者是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長期從事中國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20年9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開啟與家人共度的閱讀時光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