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自11月14日起面向公眾開放,截至25日參觀人次已超48萬。進入展區,就像乘上了一臺時光穿梭機,40年來的滄海桑田,盡收眼底。
在主題為「歷史巨變」的展區,一組獨特的陳列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感慨。只見展櫃裡,磚頭一樣的「大哥大」、身材嬌小的「小靈通」、諾基亞按鍵手機、摩託羅拉觸屏手機依次排開,就像一幅全景圖,將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濃縮其間。
劉英文製作
1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別說手機了,普通人家裡連電話都沒有!」一位特地來觀展的李阿姨告訴記者,「想打電話得找公用電話,想打長途就得去郵電局,不僅得排老長的隊,還可能說著說著就掉線了,那又得重新等線路接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私人電話還不普及,為了和遠方的朋友、親人聯繫,大家只得去電話局打長途電話,這是工作人員正在為準備打電話的人服務。 張風/北晚新視覺供圖
當時,正在《北京日報》擔任美術編輯的著名漫畫家李濱聲,還繪製了一幅名為《愚公新課》的諷刺漫畫,反映的就是北京46局電話打不通的現實。
李濱聲創作的漫畫《愚公新課》/北京晚報圖
為了解決通訊難題,比手機更早流行起來的是公用電話亭和BP機。
1986年,北京開通了第一家尋呼臺126臺。BP機一響,人們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公用電話亭。不少人至今還記得北京尋呼臺當年那個名句:聲聲百斯特,遙遙兩心知。
BP機
排隊打公共電話
2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電話還遠未普及的年代,未來被稱為「手機」的行動電話已經開始籌備了。
北京市無線通信局從1984年便已經開始籌劃建立行動電話網絡,其間經歷過大約兩次試運行,安裝、調試設備、演示效果都不錯。
直到1988年3月10日,北京公眾行動電話網才開始試運行並受理業務。北京共開設五個基站,其中四個位於郊區,市內一處位於東單電話局樓上。
1988年的東單電話局/北京日報資料圖
1988年3月10日北京晚報的一條消息,《公眾電話網今起試運行》,標誌著北京開始邁入手機時代。
開通之初,工程師在東單樓頂基站天線旁測試效果。
不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市內唯一的這處基站總共只有45條信道,也就是說,最能多有45個大哥大用戶同時打電話,再多的話就會因網絡繁忙無法接通。
行動電話網出現後,手機的鼻祖「大哥大」也隨之出現了。1987年,摩託羅拉公司推出了一款像磚頭一樣大小的手機,學名叫800兆行動電話,民間稱其為「大哥大」。這東西個頭不小,十分有分量。
它的出現,讓隨時隨地接打電話成為了現實。當時還有句廣告詞叫做:「手持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
1992年《北京日報》上的大哥大廣告
「大哥大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一臺售價高達數萬,普通工薪階層不吃不喝三五年才買得起。」偉大的變革展上,一位參觀者林先生回憶。
林先生說,自己曾花了3萬元購得過一部「大哥大」,還專門在機身上增加了電池,好讓「大哥大」顯得更加威武。手持「大哥大」,腰別BP機,在熙攘的人群中長長地喊一聲「餵——」,霎時引來一片豔羨的目光…… 他感慨道:「別提多氣派!」
不過,「大哥大」也有不少缺點。「除了打電話幹不了別的,而且續航能力很弱,那麼一大塊電池,只能通話半小時,打久了還會發熱。」林先生說。
用大哥大打電話/北晚新視覺供圖
買大哥大、申請入移動網在當時風靡成什麼樣?直到今天,現任北京移動採購部資深經理的張明祿還記得當時的場景。
1988年,位於鬧市口西側路北、現長話大樓東南角的北京移動復興門營業廳對外營業,獨家經營大哥大,一年以後,北京市民就開始在營業廳排隊買大哥大,最長的要排上半年。
「當年的一部大哥大可貴啊,3萬元一臺,每月還有通訊費和頻率使用費。可即便這麼貴,拿著錢還買不著。」張明祿記得,「木板房改造的營業廳裡,大家拎著大包小包的現金過來交錢,交完錢填一張申請單,『跑單子』的工作人員再拿著申請單送去通訊機房,過兩天才能開通。」
「我們當年的工資水平,哪裡買得起大哥大。」張明祿笑著說,每次因工作需要拿著大哥大去坐公共汽車,他都很緊張,既怕把大哥大弄丟了,又怕鈴聲突然響起惹得一車人側目,「用得起大哥大的人,誰還坐公共汽車呢?」
3
1995年,第二代行動電話網絡也投入了運營,即gsm網絡,「大哥大」一詞也從逐漸變為模擬行動電話的代稱,同時「手機」一詞興起。這一年,北京增加了8萬移動用戶。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體格笨重、價格昂貴的「大哥大」,開始被更加便攜、低廉的手機取代。
2005年5月17日,營業員在展示一款實現機卡分離的小靈通手機和一張小靈通SIM卡。
手機技術也日新月異,從按鍵手機到觸屏手機,從黑白屏到彩色屏,通訊業的發展像被按下了快進鍵。
截至2018年10月末,我國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15.5億戶,手機網民達7.8億,位居全球第一。
如今,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40年光陰荏苒,
從電話、BP機、大哥大再到手機,
通訊工具的進步,
得益於改革開放帶來的
經濟發展、科技進步,
也見證了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還記得您用過的第一個手機嗎?
這裡帶您回憶一下
模擬時代
摩託羅拉產品幾乎一統天下,此外還有愛立信、oki等品牌,只有少數人擁有手機。
摩託羅拉8500
最經典的「大哥大」,就是後來電視劇中常見的,某經理大款走進飯館,往桌子上氣派地一戳,然後才放下手包開始點菜的那個機型。
摩託羅拉9900
小巧型「大哥大」,有效地減少了機身體積,已經頗具「手機」的雛形。
數字時代
1995年,第二代移動網際網路(GSM)投入使用,進入「2G時代」,「手機」一詞開始取代「大哥大」。諾基亞、摩託羅拉成為市場的主流品牌。後期,小靈通也短暫流行過,但普及度不及手機。
諾基亞5110
國內數字手機普及早期,保有量較大的產品之一。
諾基亞3310
諾基亞3310於2000年上市,在2005年停產,據統計,全球共賣出1.26億臺,當時被稱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機器。因百摔不爛的質量聞名。
摩託羅拉StarTAC 328c
著名的「掌中寶」,世界上第一部翻蓋手機,與當時的直板功能機相比,更加便攜,這一發明使摺疊式手機風行一時。
摩託羅拉d160
摩託羅拉的低端產品線,1998年售價998元。國內市場上第一款低於千元的手機。
阿爾卡特ot715
阿爾卡特也是最早進入國內的品牌之一,但普及度不如摩託羅拉、諾基亞。這款機型配了一個外置鍵盤,專門用於發簡訊,此時正值國內簡訊大流行時期。
索愛t102
索尼與愛立信合作品牌,外型清新、價格較低,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隨著數字手機的發展,彩屏機逐漸取代黑白屏成為主流,彩信、彩鈴等業務也蓬勃發展起來。
三星t108
經典彩屏手機,有攝像頭,翻蓋外還有小屏幕,可以方便查看時間,來電顯示,是一款經典產品。
諾基亞7600
由於彩屏能提供更多的顯示功能,諾基亞推出了方便用戶進行娛樂、遊戲的手機,比如這款造型奇特的7600,屏幕更大,便於雙手操作。
摩託羅拉v70
步入千禧年,手機的設計也從過去傻大粗的磚頭變得越來越精緻,這款2002年推出的V70,擁有側旋、彩屏等功能,擁有一臺是時髦的象徵。
摩託羅拉v3
2004年推出,憑藉著「刀鋒」般超薄的機身設計,一舉成為當時翻蓋手機的標杆級作品,地位一點也不亞於現在的iPhone。
夏普9020c
旋轉翻蓋屏的設計,獨樹一幟。
索愛t68
索愛量產的第一款彩屏機,可外接一個攝像頭。
前智能時代
塞班、黑莓、windows-mobile系統並行,手機初顯智能機特點,可以瀏覽一些網站、收發郵件。
諾基亞7650
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塞班系統手機。其實他推出的時間早於上面一些型號,但相比之下,它沒有在外觀上做更多文章,因此把它列在這裡了。
諾基亞n8
諾基亞最後的輝煌,當時iPhone4已經推出,市場反響熱烈,諾基亞仍高傲地堅持著自己的系統。主流軟體仍然支持這一平臺,比如微信。
黑莓9900
全鍵盤一直是它的特色,這與國外重視電子郵件直接相關。輝煌時期在美國市場佔有率將近一半!可惜沒有經受住考驗,最終市場被安卓蘋果搶走。
多普達515
同樣是多普達早期產品,wm系統,觸屏帶撥號鍵盤,這種今天看來難以理解的設計,當時非常流行。
智能時代
2009年,3g網絡投入運營,「智慧型手機」隨之興起並普及;2013年底,4g網絡投入運營。彩屏、上網、全面屏、聊天、網購、訂餐打車、物聯網等技術和應用一個個興起。
手機從奇形怪狀張揚個性,回歸到了大屏幕與簡樸,物理鍵盤消失。手機系統基本分為ios、安卓兩大陣營。windows mobile 與塞班系統,在微軟與諾基亞合作後基本消失。
iphone 第一代
2007年,蘋果第一代手機上市,標誌著智能機時代的來臨。
iphone 4
蘋果最具標杆意義的機型,影響和引領了一代智慧型手機的風潮。
htc-g1
蘋果發布第一代之後一年,google與htc合作拿出了g1,屏幕下藏著全鍵盤。
華為手機
華為手機作為國產智慧型手機的佼佼者,也創造了許多經典機型。
如華為智慧型手機的開山之作,華為2009年推出的U82220:
2012年推出,首批跨進雙核處理器的華為P1:
2014年推出,成功打入全球高端市場的Mate7:
小米手機
小米也引領了一個時代,把高配機的價格直接拉到了2000檔,如經典的小米2s:
小米2s
這麼多經典款手機
不知你用過的第一款手機是哪種?
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北京日報 (張力,綜合貓兒胡同)
部分圖片來自北京日報資料庫、北晚新視覺網
編輯:付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