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地電、國網「武鬥」事發地,數日後,對峙現場仍留有寬大的車轍,工地小紅旗仍在風中飄擺。 (南方周末記者 馮潔/圖)
在現有電力體制之下,陝西地電與國網的利益爭鬥仍將不可避免,而一城一池的勝負,則取決於誰能調動的權力更大。
對峙黃土塬
七八十輛車停在周邊,數百手持棍棒、鐵鍬的施工人員在陝北的黃土塬上劃界而立,在充滿塵土味的乾燥空氣中,「戰鬥」頗有一觸即發之勢。
發生在數日前的這一幕,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國內兩大電力巨頭——陝西省地方電力公司(以下簡稱「陝西地電」)與國家電網陝西省電力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在爭地盤。
引爆爭端的僅是一條輸電線路。
站在陝西榆林府谷城圪梁村村民嚴建兵家的地頭向北望,幾十米開外,陝西地電220千伏輸電線路先後穿越、跨過國網330千伏、110千伏兩條輸電線路。
原本常見的不同等級線路穿越,卻因2012年4月23日這天,一方——陝西地電要進行線路穿越,一方——國網要保電網安全,引爆了陝西地電與國網的多年積怨。
對峙的三天中,兩電力巨頭糾集的數百人在越界時偶有肢體衝撞,加上周圍村鎮圍觀者,有近千人盤踞小村。
衝突發生的第三日(4月25日),榆林市府谷縣政府派出警力維護秩序,陝西省政府出面協調,一起充滿江湖爭霸色彩的大戲,才以陝西省政府出面、國網讓步、陝西地電220千伏輸配電線路順利通電落幕。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這場電網攻防大戰絕非突發,更不是偶然,在現行的電力體制下,也不會是最後一起。
禍起220線路
對於陝西地電來說,拿下此條220千伏線路關乎生存。
全長約170公裡的蒙西至榆林220千伏輸配電線路,由北至南從內蒙古的準格爾旗川掌鎮起,經陝西省的府谷縣、神木縣,楔入榆林市榆陽區。
早在「4·24」武力對峙發生前,籌謀數年、波折不斷的220線就已基本成型——陝西境內規劃建設的5個220千伏變電站(即孤山、埝溝、錦界、曹家灘和靖邊)之間,線路已鋪至曹家灘。待打通靖邊後,貫通陝蒙的整張電網就將告成。
對峙發生地府谷縣新民鎮城圪梁村,正處在220線收網的最後一段。
府谷因煤而生,城圪梁村則因煤藏較深不利開採,成了各路電網必經之地。220線是經過村子的第六道電網。
嚴建兵清楚記得,與自家房、田相距不足百米的220線路塔架,「打架前幾個月就建好了」,用來支撐線路的電桿,則是事發前幾天插好的。
這意味著,陝西地電220線萬事俱備只欠穿越。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2012年4月中旬時,陝西地電就曾向國網提交過穿越申請,並指明220線是陝西有色項目的「上網線路」,要求予以配合。
國網相關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確認,他們收到了函並做了書面回復,認為既然是專線工程,就該由業主方提出穿越申請,並提供詳細的技術資料、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然後「地電就沒有了消息」。
儘管如此,在陝西地電穿越成網前數日,國網還是派人「去現場維護線路安全運行」。
國網一位內部人士證實,得到消息後,國網不僅做好了保電準備和事故預案,甚至通知到了被穿越線路的用戶神朔鐵路公司等業主。
「停戰」協議名存實亡
事實上,圍繞陝西地電能否建設220千伏電網,早在幾年前,陝西地電就與國網爭執不休。
2006年,陝西地電有意從山西引建220千伏電網,國網陝西公司了解此事後,以《榆林不宜建設220千伏電網》為題向省政府專題匯報,並獲得了明確支持。
2011年年初,聽聞陝西地電有意聯姻蒙西電網引電入陝後,國網分別向陝西省能源局、電監會及榆林市相關部門書面匯報。
當年8月,專家團調研後,認為「地電不宜再建220千伏電網,要麼升壓至330運行,要麼降壓至110運行」。此外,專家調研團還認為,陝西地電引入220千伏電網違背了陝西省政府的第52號專題問題會議紀要。
這份名為《關於110千伏變電站及電網建設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以下簡稱「52號紀要」)達成於2009年4月17日,會議受當時的陝西副省長委託,由時任的省政府副秘書長主持召開,陝西省發改委、工信廳、西北電監局和兩家電網公司負責人悉數參加。
迄今為止,52號紀要是唯一一個雙方都認可的、用於劃分勢力範圍的基礎性文件。
該紀要出爐前,兩大電網因在交叉供電營業區內爭奪優質工業用戶,已發生過數起未批先建、重複建設和互相阻撓對方施工的事件。
52號紀要規定,「省地電公司原則上不得再接入省外電網」,同時「對已核准的省地電公司已建和在建的110千伏變電站項目,省電力公司要按照科學合理、就近供電的原則儘快接入330千伏電網」。
這意味著,陝西地電與國網各讓一步,以達和諧共處。
不過,雙方並未遵循停戰協議。
陝西地電一位內部人士抱怨說,榆林市範圍內共有120座地電的變電站,其中需要上一級輸電網電源支持的有60座,需要接入電網的有30座,但過去十年間,順利接入的變電站只有3-4座,佔待入網變電站總數的1/10。
國網則認為,地電在接入問題上是有選擇性的,在缺乏外部電源的榆林南部地區,地電入網積極性高,而在府谷等外部電源充裕、電價更低廉的地區,則缺乏興趣。「自2002年以來,國網批覆了19回地電的110千伏線路,真正接入的只有8回。」
甩掉國網的「搭車」計劃
在「停戰」協議名存實亡之際,陝西地電設計了一個「搭車」計劃。
2008年前後,陝西地電開始與陝西有色頻繁接觸。有色項目是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點項目,投資兩百多億,計劃2012年5月底前通電開工,開工前供電線路必須先通。
相關人士透露,陝西有色原本有意與國網合作。有色希望借國網的網、用自備電廠的電,以降低成本。但國網拒絕「借網」行為,於是陝西有色遂轉投地電。
對於借網被拒之說,國網的說法是,早在2004年,國網陝西公司就批覆了陝西有色的鋁項目用電。隨後幾年,國網還為該項目建設了330千伏的大保當變電站,距離有色項目僅12公裡。
「後來(有色不用我們的電),可能是業主變更,中間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也不太清楚。」上述國網相關人士說。
自2010年起,作為陝西有色的專線工程,蒙西至榆林的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始施工建設。
不過,國網人士認為這是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工程。220線表面上是專線工程,但「地電有徵220千伏變電站用地的情況,除了有色項目用電,地電向南、向東正在建設220千伏電網」。府谷縣城圪梁村的村民也發現,當初地電並未說在此地建設的是220千伏線路。
儘管如此,地電人士稱這次搭車計劃為「地電完勝國網」。「220線走到哪裡,哪裡就不再需要國網」。
之所以有此之說,源於此前陝西境內發生的兩網奪地大戰中,地電多以落敗告終。
2009年,太(原)中(衛)銀(川)電氣化鐵路尋找供電方。該鐵路一年4億度的用電量,令國網、地電均趨之若鶩。最終,國網勝出、地電落敗。
在爭靖邊煉油廠這一用電大戶的競賽中,陝西地電不斷要求將其建在煉油廠附近的幾座變電站接入大網,都未能如願。在等待的過程中,國網在靖邊布置的330千伏變電站建成,靖邊煉油廠遂舍地電而投國網。
對於幾次勝仗,國網認為其勝在「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然而,陝西地電一肚子鬱悶之氣——「煉油廠的人埋怨我們不行,可我們沒有大網支撐,供電可靠性能好嗎?」
不受歡迎的電網?
捆綁陝西有色的策略,讓陝西地電成功繞開了52號紀要「不得接入省外電網」的禁令,也在西北電網「110千伏、330千伏和750千伏」的主構架中,插入了一條220千伏電網。
不過,這條另類電網似乎並不受歡迎。西北電監局一位人士指出,「220千伏電網在西北電網中屬淘汰之列。」
2010年9月,陝西省政府審查榆林地區110千伏電網規劃時,確定以33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輻射供電的網架結構,110千伏變電站未來要全部接入330千伏變電站。
國網榆林供電公司一位人士表示,榆林電網由110千伏、330千伏和750千伏三個等級構成,「沒有220千伏的電壓等級序列」。
在電力規劃總院原處長、國家電網建設公司原顧問丁功揚看來,拒絕220千伏是國網一家的想法。除了西北電網,其他區域電網不乏220千伏和500千伏的等級搭配,即便西北電網內部,甘肅、寧夏、新疆也都有220千伏存在。
「電壓等級要為生產服務,不能一廂情願,」丁功揚評價西北電網的構架是,「等級高,負荷小,沒發揮應有作用。」
就現實而言,雖然榆林是陝西地電的傳統供電範圍,國網在榆林地區的供電量約為地電的一半,但國網在榆林的地盤不斷擴大。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國網客戶數量增加了一倍。未來五年,國網還計劃在榆林建設4座330千伏變電站,能夠逐步填補地電與外省電源切斷後留下的空缺。
丁功揚預計,國網在其壟斷地位上會堅持「寸土不讓」,而地方電網也不會任其擺布,未來的爭鬥不可避免。而一城一池的勝負,則取決於彼時誰能調動的權力更大。
上一頁1下一頁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責任編輯:曹海東 實習生 王靜怡 鄭育傑 張路延相關新聞電改重啟2011版電網主輔分離方案獲批,意味著沉寂多年的電力改革重啟。不過,最新主輔分離方案依然是多方利益角逐的結果,一場數年前未能一鼓作氣的改革,未來可能更加撲朔迷離。【電荒亂象】有電無「路」,內蒙古能否飛越國家電網就在中國十幾個省都在為電荒忙得團團轉的時候,裝機總量和外送電量都位於全國之首的內蒙古,每年卻有近700億度的電窩在區內,送不出去!電網主輔分離改革重組定案方案將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省級(區域)電網企業所屬勘測設計、火電施工、水電施工和修造企業等輔業單位成建制剝離,與四家中央電力設計施工企業重組,組建成兩家電力建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