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之前為大家整理了兩本初中必讀的名著《海底兩萬裡》和《駱駝祥子》的名著導讀以及一些知識考點,今天,小星再為大家整理名著《昆蟲記》的導讀和知識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昆蟲記》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或《昆蟲的故事》,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所著的長篇科普文學作品,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書首次出版。昆蟲記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花了足足三十年時間寫就的科學巨著。
一、作者介紹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國博物學家、動物行為家、昆蟲學家、科普作家,以《昆蟲記》一書留名後世。身為現代昆蟲學的先驅,法布爾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而聞名,雨果稱他為「昆蟲世界的荷馬」因貧病交加於92歲逝世。
寫作背景
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讚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於茜草粉末。
1860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後來,法布爾應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一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
於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並一住就是十餘年。在這十餘年裡,法布爾完成了後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並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鍾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
主要內容
《昆蟲記》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書中,法布爾根據觀察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的描寫出來,揭開了昆蟲世界的一個又一個奧秘:蟬在地下「潛伏」四年才鑽出地面,卻只能在陽光下活五個多星期;螳螂善於利用「心理戰術」制服敵人;切葉蜂能夠不憑藉任何工具、精準地「剪」下大小適當的圓葉片來做巢穴的蓋子.....
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 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及特徵的描述等。
知識點
讀法指導
讀《昆蟲記》,我們會發現,原來科學探索並不枯燥,科學世界是那樣多彩迷人。多讀一些科普作品,能獲取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說不定還能激發我們對某些科學問題的興趣,從而去做進一步的探究。那麼,科普作品有什麼特點?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呢?
科普作品的寫作目的是普及科學知識,增進大眾對科學的了解。它的種類很多,如解說科學原理、探討科學問題、介紹科學應用、展望科學前沿、回顧科學歷史等,可謂洋洋大觀。科普作品的寫作方法雖然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有力深入淺出,用通俗的語言說明複雜、抽象的事理,以利於科學知識的傳播。
閱讀科普作品,可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一、藉助前言、後記或附錄中有關作品的介紹、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跡、科學成就和全書的大致內容,為閱讀整本做些準備。例如有些版本的《昆蟲記》,在序言和附錄中就有對該書大致內容、歷來評價、以及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讓我們有初步的印象和閱讀期待,以決定如何去讀,重點讀哪些部分。
二、在閱讀中,遇到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概念、術語、要查找工具書或相關資料,把握其含義;要運用自己在課內外學到的知識加強理解,深化知識;如果科普作品的內容是你非常感興趣或比較熟悉的,也可以質疑問難、拓展延伸,把閱讀引向更深層次。比如讀《昆蟲記》,可以思考法布爾對動物習性的觀察和分析,有哪些是正確的,有哪些是不夠準確的。
三、體會科普作品蘊含的科學思維、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鍛鍊我們的思維,在閱讀中汲取人生智慧。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閱讀《昆蟲記》,就可以對思考作者為何要堅持實地觀察和反覆實驗,體會那種積極探索,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四、關注科普作品的藝術趣味。科普作品,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文學手段來介紹科學知識,一般都是結構嚴謹、邏輯嚴密、語言幽默、兼有理趣和情趣的。在閱讀中,我們可以獲得真知、也可以得到善的感染和美的薰陶。如《昆蟲記》,既是富於科學性的昆蟲學著作,又是可讀性很強地優美散文。閱讀時要發揮想像力,進入作品描寫的世界,體會其文字之美,這樣就可以一舉多得,在語文學習方面也吸收到許多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