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小時,參加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是不要收一分錢的。很多學校都有禮堂,禮堂裡都有一個舞臺。六一兒童節到了,我們就在舞臺上簡單表演幾個節目,舞蹈、武術、朗誦、合唱什麼的。沒有統一的服裝,沒有化妝,節目的檔次也不高。當然這個舞臺效果是很差的,我們追求的只是節日的氣氛。如果要像現在這樣,錄像、刻錄光碟、發朋友圈,那肯定是不行的,太磕磣了。
現在就不同了,一個六一文藝匯演,就像一場大會戰。請專業的舞蹈老師進行排練,購買統一的服裝,請專人給小演員們化妝,租上檔次的場地給孩子們表演。這樣一來,舞臺效果好了,節目的檔次提上來了。學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家長們發朋友圈也不會覺得寒酸,錄下來的節目也值得一看了,可以美美地收藏起來留著紀念。可是新的問題也跟著出現了,這些高大上,都是靠錢包裝出來的。家長得掏腰包了,價格還不菲,最讓人惱火的是,錢花了,表演節目用的服裝,亮晶晶的,平時還穿不了。
其實現在這個狀況,也不是突然出現的,它是有一個發展過程。
最開始出現包裝六一文藝匯演的是幼兒園。最早個別幼兒園為了樹形象、搶生源,他們想出了包裝六一文藝匯演點子。這些視頻廣為傳播,效果還挺好,名聲有了,生源來了。這樣,別的幼兒園不幹了,你們可以搞,我們也可以搞的嘛。好傢夥,所有的幼兒園都包裝起六一文藝匯演來。那真是如火如荼,轟轟烈烈!
幼兒園每個六一兒童節都搞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匯演,進入小學以後,突然啞火了,家長們很失落。於是有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家長向學校建議:你們也像幼兒園一樣搞一搞吧!這個對學生是一種鍛鍊,我們可以多出點錢。學校想了想,有道理。第一、達到了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目的;第二、提高了學校的整體形象。好事,那就這麼幹吧!
統一了著裝的節目就這樣出現了,但是這個時候,節目還只是班主任組織排的,只是家長掏錢買服裝、化妝。這個時候,有些爭強好勝的班主任,想自己班的節目獨佔鰲頭,可是自己又不是專業的藝術教師,怎麼辦?他們想到了一個主意,我自己不行,可以請人的嘛!大不了,讓家長們再多掏點錢吧!其他老師們一看,自己勞心勞力,節目還不被認可,好吧,我們也請人。成功的經驗很快被共享,一個學校如此,到現在城區各個學校如此,所花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幾年而已。後來,社會上舞蹈學校的老師看到了商機,他們早早地來到學校,招攬生意。一樁新興的「生意」就這麼誕生了,當然買單的是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
多數家長,出對於有利於他們的孩子成長的錢,是不會說二話的,就算心裡有意見也不會當著老師的面說出來。但也有一些心直口快的家長,他們心裡藏不住話,下面這位家長就是其中一個。
最初該家長以為收的錢只是用來買衣服的,覺得收費太貴,提出了質疑。可老師並沒有想起來家長不知情呀!心想,別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偏偏就你說三道四,參加節目全憑自願,又沒有人強迫你。於是回答的口氣就生硬了。一句「如果你覺得價格太高,可以選擇不參加。」傷了家長的老心了。
「什麼?有錢的才能參加?你們學校買的是什麼高級服裝嘛。」家長怒了,直言老師只知道要錢,不管家長的死活。老師這才意識到家長誤會了,想通過解釋來挽救。可家長還是不買帳,批評學校辦得不好,這麼大一個學校,舞蹈老師都沒有一個嗎?害得他們家的孩子,周末還要去舞蹈學校參加培訓。
老師的心裡憋屈呀!學校沒有舞蹈老師是我的錯嗎?我一個普通老師,變不變革我說了不算呀!讓我來背這個鍋!再說了,就算學校有專門的舞蹈老師,這麼多的節目誰搞得定?末了,家長為了孩子,還是決定認慫,留下幾句慷慨之言,表明其實她們家不缺錢,自己下了臺階。留下老師非常尷尬,這紅包收不收?收了吧,人家心不甘情不願,說不定還會出什麼么蛾子。不收吧,說明你小肚雞腸,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原創不易,給個關注!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