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1+2」與傳統文理分科有何區別?
物理和歷史為什麼成為首選科目?
省教育廳的權威解讀來了
遼寧省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公布,「3+1+2」模式從目前高一學生起實施。作為首選科目,物理和歷史這兩門學科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瀋陽市第十中學,作為學校的優勢學科,物理不讓學生有畏難心理,歷史成為學生多拿分的秘密武器。這讓學生們在選科時更加從容,能更遊刃有餘地應對新高考改革。
備受關注的遼寧省高考綜合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從目前高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新方案高考採用「3+1+2」的模式。考生在確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擇性考試科目時,應在歷史和物理2門首選科目中選擇1科,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再選科目中選擇2科。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設置?這種設置與傳統的文理分科有何區別?日前,遼寧省教育廳對此進行了解讀。
物理和歷史是大學學習各類專業的基礎
省教育廳說,採用「3+1+2」的模式,主要基於三點考慮。
一是體現高校人才培養需要。
高校、普通高中和學科專家普遍認為,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物理是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高中階段學習物理和歷史科目是大學階段學習自然科學類專業和人文社科類專業以及其他交叉學科專業的重要基礎。因此,將這兩個科目作為首選科目,有利於考生為進入大學開展專業學習奠定紮實基礎,有利於高校相關專業對學生的培養。
二是符合遼寧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實際。
遼寧各地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存在一定差異,將物理和歷史作為考生首選科目之一,可與現有師資、教室等條件有效銜接,引導不同地區、中學學生合理選擇學習科目,科學規劃學業生涯,為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
三是有利於學生多樣化成長發展。
學生可從4門再選科目中選擇2門參加選擇考,理論上有12種組合。相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兩種學科組合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而且促進了文理交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學其所好、考其所長的原則,更加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機會。同時,為了便於投檔錄取,高校在安排招生計劃時,將分物理和歷史兩個類別分別編制,在錄取時,也將按照選物理的考生和選歷史的考生兩個序列分別排隊錄取。也就是說,同一名考生無法同時在物理和歷史兩個隊列中排隊錄取,因此考生只能從物理和歷史中選擇1門參加選擇考。
「3+1+2」模式完全不同於傳統文理分科
省教育廳表示,「3+1+2」和傳統文理分科有本質區別。
一是目標導向不同。
「3+1+2」的模式既體現了物理、歷史學科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學科專業選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是選擇科目組合不同。
「3+1+2」的模式,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等在12種組合中自主選擇,增大了考生的選擇面。而傳統文理分科僅有2種固定的組合供考生選擇。
三是考試內容不同。
「3+1+2」的模式中,學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考試時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試試卷完全一致。而傳統文理分科的數學考試科目,試卷的內容和難度則是有區分的。(記者 王月)
來源: 瀋陽晚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