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不只是只有五月的那一天,世界各地存在著很多民風質樸的「勞動節」。與中國傳統節日不同的是,世界共同五一勞動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節假日之一,我們常過的五一勞動節是世界上八十多個國家共同的日子,而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因為19世紀,歐美掀起的一股工人階級的罷工運動,與勞動相關,基本都能稱為勞動節日。
勞動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農耕勞作是我們物質生活基礎的來源之一。民以食為天,勞動帶來的收穫能讓我們解決溫飽問題,人們通過勞作帶來了財富,生活也離不開勞作,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諸多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專屬的「勞動節」,雖然諸多勞動節大不相同,但是在本質上都體現出勞動能帶來成果,都有慶祝豐收和祈禱有好收穫的意義,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世界各地的勞動節和質樸的民風吧!
中國古代「勞動節」
作為歷史上的農耕大國,農耕始終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業之一,我們熟知的二月二龍抬頭就是我國著名的春耕節。根據古人的二十四節氣,二月二龍抬頭和驚蟄相互聯繫,兩個日期相差不遠,這個階段的季節,氣溫逐漸回暖,春暖花開,冬冰融化,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人們在這一天舉行各種農耕復興的活動,也預示著春季的到來,也作為一年的起點,在這樣的一個節日之中,人們舉行活動,祈禱上天能讓今年有一個好的收成,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這一天,皇帝都要放下手中的奏摺,帶領百官前往農耕前線,親自下地,昭示天下,農耕是生活的基礎,必須重視。
這一民俗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上古時期,伏羲氏族重視農桑,到了二月初二,帶領各部落的的首領下地耕作,這一舉動讓今後的帝王們紛紛效仿,這一習俗延續到周武王時期,周武王很是欣賞這樣的做法,能帶動農民們的積極性,之後制定相關國策,之後,二月二皇帝帶領百官下地耕作帶動人民積極性,農曆的二月二,都要舉行慶典儀式,並要求朝廷百官親自耕田。
伏羲畫卦
除了皇帝帶頭下地耕田之外,民間還用紅絲綢裝飾耕具,帶著農具遊城等活動,向上天請示能在今年有一個好的收成,縱觀歷史的長河之中,傳統節日二月二就是我國傳統的「勞動節」。
日本傳統的「勞動節」
日本作為亞洲國家和島國,歷史上主要還是通過傳統的農耕方式,雖然在日本的部分城市的新鮮農產品都得依靠進口,但是在歷史上日本還有辛勤勞作的農耕文明,在日本,就有這三個祈求豐收的「勞動節」。
一、汲水節在日本,每年的3月1日到14日是傳統汲水節的節日時間,這個節日源自於日本的佛教,3月份也正是亞洲春耕播種的時候。
日本汲水節
在日本,關於汲水節有這樣一種說法:
從公元752年起日本奈良的「東大寺」的僧侶向二月堂的主佛-十一面觀音懺悔罪過;而是在春耕之際,祈求人間的太平和播種之後的豐收。這個祭奠在日本稱為「修二會」,在這個節日的期間,寺廟的僧侶帶著巨大的火把,在寺廟的迴廊中不斷奔跑,在迴廊中沾到火把火星的人,一年都會武隆昌運,心想事成。
汲水節的標誌性活動就是「汲水」。在這一天,僧侶們會將寺廟前囤積的水取出,供奉給寺廟中的佛像,經過寺廟流淌的水流和神明的眷顧,供奉的水具有包治百病的神奇力量。
二、高千穗夜神樂在日本,春耕有祈禱秋成豐收的活動,到了秋天豐收之時,被譽為神明眷顧的時期已經過去,迎來萬物睡眠的冬季,此時神明也要入眠。
在進入寒冬之前,人們在秋天的時候收穫農作物,在一年的豐收之際,通過活動來禱告神明,向神明發出感謝的訊號,在年末的十一月下旬到來年的二月中旬舉行的長期活動,在宮崎縣高千穗町舉辦慶祝活動,這也是歡送神明離去,標誌寒冬到來大自然的安魂儀式。
三、插秧節日插秧節是日本大多數城市的節日之一。插秧節源自於12世紀初的京都,相傳為了帶動農民的農耕情調,而舉行的農耕活動,為了祈禱豐收而舉行的祭神儀式,因為身處亞洲,很多地區都是一年兩耕的節日,後來這個活動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的傳播成為了日本很多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插秧節中,人們用載歌載舞的儀式來代表祭神儀式。
印度「勞動節」
灑紅節灑紅節是印度的傳統節日,也是亞洲南部地區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寓意為:慶祝春天的到來,冬天的寒冷消退。人們通過載歌載舞的形式來祈禱五穀豐登。關於這個灑紅節的由來,是源自於印度的史詩巨作《摩柯婆羅多》中的一個神話故事。
從前有個暴政的國王名為希蘭卡亞西普,經常用殘酷的手段來壓迫人民,並且不尊敬三相神之一的毗溼奴(印度的維護之神,拯救世界的神明)。在這個國家之中,只有王子普拉拉德因感正面反對這名國王,因此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國王因為此事,決定派不怕火燒的公主霍利嘉和王子葬身火海,王子因為受到了毗溼奴的庇護,毫髮無傷。
從此,百姓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為了慶祝暴政君主的下臺和慈愛的王子為百姓付出的一切,每當到灑紅節百姓們就向王子的身上灑出標誌性的紅水,用來代表慶賀。起初的本意如此,到後來,每年的二月份和三月份,灑紅就在民間流傳開來,無論是否相識,都要灑紅來歡度節日,場面如同泰國的潑水節,灑紅預示著冬天的結束,多姿多彩的春天到來,紅色還預示著土地的豐饒。
南印度龐格爾節這個南印度地區特有的節日,與灑紅家不相同的是,南印度的龐格爾節的比較內斂,龐格爾節俗話來講就是南印度的豐收節。
在龐格爾節期間,人們穿新衣,打掃家室,用牛奶供奉神明,在這一天,家庭成員必須到位,出嫁的女兒,外地打工的兒子,都要回到家中,其次,作為印度的神寵「牛」,在這天,南印度人會給牛洗澡和裝飾遊行。
俄羅斯「勞動節」
俄羅斯,一座被冬天被寒冷和冰雪掩蓋的城市,冬季漫長讓俄羅斯人更期待春天的到來,所以在中世紀之時,傳統的俄羅斯民族斯拉夫人就認為,太陽神雅利拉戰勝寒冬的時候,便是春天的到來,農民能在這萬物甦醒的季節,開始耕種食物、花果。每當冬天離別,春天到來之際,古斯拉夫人都會舉行歡送冬天,迎接春天的隆重的慶祝儀式。
在俄羅斯,這樣的節日有一個著稱:謝肉節,這個節日延續7天的時間,每天都有新的花樣,第一天是喜迎春天的到來,名為:迎春日。
第一天,人們要烹製一種金黃色的薄餅,這種金黃色的薄餅象徵著太陽,象徵著春天的到來,晝長夜短的生活即將來臨,還用稻草和廢布製作玩偶,他們用玩偶象徵冬天,將玩偶放在家中,預示冬天已經回家,到了晚上,人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第二天是節日的娛樂日。熱血洋溢的未婚男子和女子匯集到也一個的親友家中做客,通過大型篝火活動或者滑雪項目來尋找自己的意中人,算是一個小型的相親日。
第三天,是宴請日。在這天,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回家,丈母娘好生招待,製作各種優質的甜品,相當於我國春節中,初二回娘家的習俗。
第四天是醉酒日,是謝肉節的高潮所在。今天舉國歡慶人們走到街頭上暢飲和舉辦各種娛樂活動,在今天,會有很多大型的活動,被冰雪阻礙了幾個月的戀人們相見,人們在街道上載歌載舞,迎接春天的到來。
第五天是回請日。在第三天丈母娘請客之後,作為女婿的需要回請丈母娘,與第三天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拜訪的人交替。
第六天是聚會日。家中的長輩要給晚輩禮物,例如身為嫂子要給幾種的小姑子和小叔都要準備禮物,並且邀請到家中做客。
第七天是寬恕日。人們會在今天走親訪友,登門造訪,如果一年之中的有犯錯的地方,就要請求親朋好友的寬恕,在今天,人們會將第一天製作的玩偶燒掉,預示冬天的離開。
兩河流域的勞動節(古代流傳的勞動節)
在古代的兩河流域,人們對於月份的長度定義不同於現代,月份的長短定製是通過觀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制定一個月份的長度,而在此基礎上,通過月亮的周期將全年分為12個月份。在相關的專家眼中看來,這些月份的名字大多數通過宗教和農業活動來制定的。
兩河流域的更替的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前三千年中葉之前,兩河流域主要的曆法為尼普爾曆法。
第二個階段,前三千年中葉之後,主要的曆法轉變為早期的塞姆曆法(尼普爾法的完善版),在公元一千年左右,塞姆曆法正式為兩河流域的標準曆法。
兩河流域的曆法源自於尼普爾在尼普爾曆法中,有三個生產周期的月份代表的是三個農業節日,這三個節日分別為備牛月、播種月和收割月。與大部分的農業慶典相同,這三個節日當中,人們進行慶祝的儀式基本都為祭祀和民間的活動,通過虔誠的祈禱,換取一整年的豐收和勞作。
備牛月:在兩河流域古代時間的二月,人們在這一整個月中要祭祀的是寧烏爾塔,寧烏爾塔在兩河流域中是「戰神」的化身,因為身形的原因,也更像牛模樣的「戰神」,而人們開始親切的稱呼為「農神」,備牛月的期間,人們前往寧烏爾塔中禱告和祭祀。
播種月:在尼普爾的曆法的四月,在播種月期間,當地要供奉給舒辛之地五隻肥羊,聖丘供奉四隻。供奉之後,人們在寺廟進行祭祀和禱告活動。
收割月:在秋季,兩河流域迎來了收穫的季節,在兩河流域記載之中,只有對這一節日的簡單描述,具體的節慶活動並沒有詳細記載,在金秋的收穫季節,尼普爾的人們應該會在這一月歡慶豐收,進行神明的祭祀和民間的歡慶活動,祈求來年的豐收。
結語
古今中外,人們都離不開農耕,農耕的成果也是大自然的饋贈,在知識理念模糊不清的年代,大自然的饋贈被認為是神明的成果,一年的風調雨順也認為是活動後的影響,關於「勞動」的節日,出發的本意都是好的。
春耕勞作得到的產物始終是大自然的饋贈,農耕代表勞作,勞作帶來的成果都是我們智慧的結晶,都是值得歌頌和宣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