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裝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的話題備受社會關注。江蘇一位14歲少年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控的新聞更是衝上社交媒體熱門榜。
圖源微博
家長認為,安裝監控是無奈之舉,工作繁忙只能用攝像頭代替陪伴。「千裡眼」下的小朋友,則一邊與攝像頭「鬥智鬥勇」,一邊抱怨自己像「囚犯」一樣被管著。
其實,現在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有過被翻看日記、窺探隱私的童年陰影,他們未必不懂「千裡眼」可能破壞親子關係,未必不反感毫無隱私可言的「無孔不入的愛」。
可時過境遷,當他們成為父母后,為何仍舊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拿孩子的隱私和尊嚴當回事,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呢?
這背後不乏現實的無奈,現代人工作「壓力山大」,很多家長長期處於「996」的超負荷工作狀態。既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長,又面臨家庭事業的衝突,用攝像頭監控孩子就成了沒有辦法的辦法。
不容否認,從結果導向來看,確實有些自制力不強的孩子,在「千裡眼」的鞭策下,畏懼家長監督,把更多時間用在了學習上,學習成績有所提高。
只不過,看得了一時看不了一世,如果孩子自己沒能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即便真把家變成了學習的「監獄」,也關不住「小神獸」蠢蠢欲動的心。
為人父母,更應該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成年人希望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擁有個人隱私和空間,工作時不能接受時時刻刻被領導「審視」,孩子也一樣。
青少年不是父母的附屬,他們也擁有獨立人格和權利意識,不是可以隨意支配的物品。父母應當努力成為孩子的朋友,用尊重的方式陪伴,而不是以陪伴的名義打造「囚禁」的牢籠。
一個小小攝像頭,可能切斷親子信任的紐帶,也可以傳遞愛與牽掛。如果家長能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對話,傾聽孩子的心聲,讓自己成為孩子信任的朋友,在徵得孩子同意、保障其私密空間的前提下,在特定空間安裝監控,嚴格執行開關攝像頭的時間,明確只用來督促孩子學習,倒也未嘗不可。
如果孩子堅決牴觸安裝監控,家長則不應強制執行,避免「逼子成龍」而適得其反。
澆樹要澆根,交人要交心,教育亦是如此。人生路漫漫,與用一時的威權、無孔不入地監管壓制孩子相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讓他們成長為不盲從、不依附的獨立個體,顯然更有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來源:光明日報
所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民主與法制》社新媒體出品
本期主編:王 鐔
編輯:潘 巧
校對:王立三
審核:黎偉華
合作郵箱:mzyfzapp@126.com
民主與法制社是由中國法學會主管的中央級新聞事業單位,擁有《民主與法制》雜誌、《民主與法制時報》、民主與法制網、民主與法制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權威法制媒體。
微信號:minzhuyufazhishe
投稿郵箱:mzyfzap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