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心羽、通訊員簡妮斯)12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捐贈蒙古國生活物資宜昌站啟動儀式在鑫鼎生物科技園舉行。副市長周正英參加啟動儀式並宣布發車。
為回饋蒙古國的深情厚誼,湖北向其捐贈代表湖北特色的長盛川青磚茶5000份、採花宜紅茶2000份。這批生活物資預計50小時左右到達二連浩特口岸,並以「零手續」綠色通道進入蒙古國,發放到牧民家中。
為確保此次生活物資捐贈工作順利進行,市商務局多次到省商務廳對接蒙古國通關事宜,為茶企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宜昌海關認真做好茶葉出口報關檢驗檢測等工作,保障捐贈物資安全質量。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採花茶業有限公司積極配合做好捐贈物資備貨、檢驗檢測、包裝設計、人員及健康安全準備等工作。
作為特別定製的禮物,這批捐贈的茶葉在口感上做了調整。採花宜紅茶在產品包裝上採用傳統的中國紅,並印製屈原祠、王昭君、漢陽橋等荊楚元素。
用「大數據」為茶提味增香 特製宜紅茶深情贈蒙
12月23日上午10時,湖北省人民政府捐贈蒙古國的7000份宜紅茶和長盛川青磚茶順利發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記者張樂克、通訊員王登府、劉毅)有百年歷史的萬裡茶道再飄茶香。12月23日清晨,沐浴著朝陽,滿載2000份800斤宜紅茶的貨車掛著「湖北省人民政府捐贈蒙古國生活物資」的條幅,從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茶業公司緩緩駛出,這些茶葉將與其他湖北珍品一道,帶著湖北人民的深情厚誼,奔赴萬裡之外的蒙古國。
「葉形緊結、色澤烏潤,茶湯紅亮顯金圈,滋味醇香回甜……」採花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馳對記者說,這批次宜紅茶按照最高標準,出廠有22項指標,第三方檢測80多項指標,「精心打造最好產品捐贈給蒙古國『安達』。」
既要符合宜紅標準,又契合蒙古國人民的飲茶習慣。在全國優秀茶葉科技工作者鄔運輝等專家指導下,確定了茶品定位:適合蒙古國年輕白領的宜紅茶。
這要求比現有產品更突出回甜、香濃、清爽。公司副總經理肖靜洲介紹,採花茶業依託「大數據」啟動生產,從100多批次紅茶備用原料中,按不同山頭產地、海拔高低、季節、品種、樹齡、生態環境、炒茶師傅等,數據化分析篩選出4批次春茶和秋茶芽頭配製新茶,將春茶的口感、秋茶的香氣充分融合。
12道工藝,27道工序、14道品控程序全程實現「大數據」控制,其中高溫提香這一道工序就拆分成3次進行,「為的是在激發香氣的同時保持口感,溫度高1攝氏度則破壞甜度,少1分鐘則香氣不持久。」肖靜洲說。
「宜紅茶與蒙古國人民的淵源有近200年。」馬馳介紹,早在1824年,就有茶商從五峰漁洋關運到宜昌再轉運至漢口,與中—蒙—俄萬裡茶道匯合,開啟宜紅茶出口的先河。今天這一批精心打造的宜紅茶,蘊含了中蒙兩國人民攜手抗疫的深厚情誼,也助力湖北茶葉品牌海外拓展。
通過抓品牌建設,立足產業優勢,湖北茶出口不斷增長。據武漢海關統計,今年1月至11月,湖北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茶葉6064.6噸、貨值6.4億元,同比增加13%、11.7%。
「青磚茶和蒙古羊是最好的安達」
(記者雷巍巍)12月23日9時45分許,在連綿不絕的掌聲中,載有5000份長盛川青磚茶的貨車從宜昌鑫鼎生物科技園出發,駛向1800多公裡外的內蒙古二連浩特。在那裡,湖北省人民政府捐贈的生活物資將移交給蒙古國人民。
貨車裡,5000份青磚茶整齊堆碼在5個託盤上,每份重650克,共3.25噸。車廂外,「青磚茶和蒙古羊是最好的安達」的紅色標語格外醒目。蒙古語中,「安達」是對兄弟的稱呼。發車前,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員工紛紛站到車前拍照留念,記錄這一珍貴瞬間。
「蒙古國人民選擇在秋天把膘肥體壯的羊送給湖北人民,我們要用最好的青磚茶捐贈他們。」公司總經理助理夏義仿介紹,此次捐贈蒙古國的青磚茶選自該公司的「盛世」高端系列產品。該茶選料考究,拼配工藝上乘,原料茶全部來自宜昌海拔800米至1100米的高山生態茶園,存放時間4年至5年。「青磚茶像好酒,年份越長,品質越好。」他解釋。
為讓蒙古國人民早日品嘗到湖北好茶,鑫鼎公司組織技術精湛的工人加班加點,歷時半個月,定製出5000份青磚茶。「我們嚴格按照企業標準生產,多環節檢測,嚴把質量關,力求把最健康最優質的茶磚送給蒙古國人民。」夏義仿說。宜昌市商務局、宜昌海關接力完成申報手續,在短時間內把植物檢疫證書、健康證書和原產地證書交到企業手中。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是首批湖北老字號,已有652年的制茶歷史,與蒙古國淵源頗深。17世紀,長盛川青磚茶經萬裡茶道遠銷蒙古國。「蒙古國人民對青磚茶情有獨鍾。」鑫鼎集團企業發展部副部長簡妮斯說,青磚茶具有促消化、降體脂、補充微量元素等功效,是牛羊肉、乳製品等食物的「黃金搭檔」。
此時,滿載荊楚人民深情厚誼的貨車正一路北上,全程預計需要50小時。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何功威介紹,該公司安排專人專車,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和行程軌跡全流程追蹤,確保人員、產品和車輛安全。車輛行進路線也是別出心裁:從宜昌出發,經河南、山西,到內蒙邊境,再出境到蒙古國,重走「萬裡茶道」。
【來源:三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