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分鐘可以用來幹什麼?
聽一首歌、慢跑一段路……
五分鐘,從陌生到心動!
帶你快速了解這所令人心動的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隸屬於中國地震局,是全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救災高等教育為主、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始建於1975年,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8600多人。
學校立足防災減災行業,面向應急管理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體,碩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學歷教育、行業培訓等多層次、多類型並存的現代辦學體系。
學校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基礎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已為地震系統和社會培養了近4萬名畢業生,畢業生以紮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勇於擔當、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多人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及全國和省級勞動模範稱號,地震系統70%的地震監測一線人員,80%的地震臺(站)長畢業於此,學校因此被譽為「地震系統的黃埔軍校」。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32個, 包括防災減災核心類專業11個(地球物理學、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地質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應急技術與管理)、防災減災支撐類專業13個(工程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通信工程、地理科學、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應用心理學、公共事業管理、環境工程)、防災減災拓展類專業8個(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英語),涵蓋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和經濟學等五大學科門類。
仁愛、嚴謹、儉樸、擔當
「仁愛」,是中華民族的至高美德,作為從事防災減災公益事業的大學和師生,更應該具備助難濟困、扶危定傾的愛心仁德和公益精神。「仁愛」體現了學院的核心價值訴求和所肩負的特殊使命。
「嚴謹」、「儉樸」,是優良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是大學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學院精神「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團結奉獻」的高度概括。
「擔當」就是勇挑重擔、敢於負責,體現了大學人應該具備的強烈社會責任感。防災學院人肩負著特殊的使命——為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而奮鬥,更應該具備敢於負責的擔當精神。
崇德博智,扶危定傾
崇德博智,出自張衡之《應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意為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之意。寓含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辦學理念,體現了校訓的本質屬性,尤其是出自防災減災科技鼻祖張衡之文章,則寓意更加深遠。
「扶危定傾」是一句成語。原意謂匡救危急傾覆中的國勢。《周書•梁御傳》:「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無方,方欲扶危定傾,匡復京、洛」。《孽海花》二七回:「但我為扶危定傾起見,決不學京朝名流,只顧迎合輿論,博一時好名譽,不問大計的安危」。亦作「扶危翼傾」:《周書•武帝紀下》:「昔魏室將季,海內紛崩,太祖扶危翼傾,肇開王業。」
扶危定傾,既寓含了辦學理念——培養經世安邦的棟梁之才(原義);又凸顯了辦學特色——防災減災、扶危救難(引申義)。個性強烈、導向明確,對訓導師生鞏固專業思想、立志獻身防災減災事業,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崇德博智、扶危定傾」源於「張衡文化」和「張衡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傳統文化;符合「要反映辦學理念和寓含訓導之義兩大要素,以及有出處、有含義、有文採、有氣魄四有要求。
自強不息、艱苦奮鬥
求真務實、團結奉獻
校徽整體為穩重的深藍色,以地動儀為主體的校徽展現出防災減災的辦學理念,「1975」表明了防災科技學院始建於1975年。
每當校歌響起,防災前輩們的身影都出現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一同唱起校歌,一起扶危定傾,成為新一代的防災人!
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完備,建有現代化圖書館、網絡信息中心、室內體育館、遊泳館、高標準運動場等設施。圖書館紙介藏書近100萬餘冊,並擁有「中國知網」「維普」等30多個電子資源資料庫。
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3.7萬元,建有地震科學、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術等多個實驗中心,有各類實驗室86個,擁有國內高校最先進、最齊全的地震監測類儀器;有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00多個,擁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項目。
這麼棒的防災,你心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