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讀者向我諮詢關於EQ的各種問題,我可不會直接告訴他們 "在這裡衰減9dB,在那裡提升3dB ",因為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當有人問我 "Aaron,我把軍鼓的250Hz衰減了一些,但是聽上去聲音還是很渾,這是怎麼回事?
很多讀者向我諮詢關於EQ的各種問題,我可不會直接告訴他們"在這裡衰減9dB,在那裡提升3dB",因為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當有人問我"Aaron,我把軍鼓的250Hz衰減了一些,但是聽上去聲音還是很渾,這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我想說的是,每件樂器及其聲音環境不可能一模一樣,以一個頻段點去談論和解決事情只是毫無意義的空談.
所以,大部分人認為,EQ設置參數攻略並不能針對性解決實際問題,一旦具體到實例,各種因素都會對聲音造成影響,需要經驗和技術的支持才能得到完美解決.你要知道有時候就連一根吉他連接線也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細微的音質差別,更別說樂器、嗓音間的差異.這些不斷在變化的東西不適用具體的參數攻略,唯一值得信任的是自己訓練有素的耳朵,還有呢?就是熟悉在不同樂器或設備中,各個頻譜範圍所呈現出的典型特點.所以,本文帶來相關知識,對於初學EQ的工程師來說,這雖然不是唯一信條,但可以作為學習EQ知識的一個不錯的出發點:
音頻128:常見樂器類型的EQ特性參考
關於EQ的"減法原則"
每個工程師都有自己的調音理念,我從未見過誰與誰的方法和觀念完全一致.就像我這個來自"減法陣營"的選手,除了大部分時間採用衰減勝過提升的手法處理EQ外,也會在需要的時候使用提升手法.
還有,這裡快速說一下高通濾波器:記得用上,它們能幫很多忙.但注意這也是雙刃劍.高通濾波器能快速清除混音中的渾濁感,但使用過度會讓聲音單薄無力.所以使用高通濾波器的時候,我傾向從高到低的順序,也就是,通常別人會去找想要去除的低頻,而我直接從過濾掉"太多"低頻開始,慢慢找到合適的點,低頻足夠,也不渾濁.我發現這種做法更能聽清濾波器的效果,讓我更精確和有效地駕馭低頻.
好的,現在就分別介紹不同種類樂器的EQ特性.
爵士鼓
底鼓
雖然軍鼓毫無疑問地被認為在爵士鼓組中最具聲音可塑性,但底鼓也同樣能發揮驚異作用.這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底鼓的選擇和工程師的個人能力.
40~60 Hz - 超低: 這個頻段的音色主要來自鼓框的迴響,聽上去是什麼樣呢?通常人們形容作"隆隆聲"但具體還是取決於拾音的麥克風.
60~100 Hz - "重擊": 給人撲面的衝擊感和力度感,像是胸口挨了一記重拳.
100~200 Hz - 主體: 底鼓聲音的主幹部分.
200~2,000 Hz - "雜音"/"凹陷": 雜音和底鼓渾濁問題一般在這裡解決.
2,000~4,000 Hz - "錘擊": 踩槌擊打音色的頻段,能找到那種棒子擊打的聲音,是得到"籃球彈跳"般的底鼓音色的關鍵頻段.
軍鼓
200~400 Hz - 主體/低頻:這個頻段範圍是軍鼓音色最活躍的中央點.
400~800 Hz - Ring/雜音:軍鼓雜音和麥克嘯叫的解決區域,過度衰減會令軍鼓失去活力和立體感.
2,000~4,000 Hz - 音頭:鼓棒擊打鼓皮的爆裂聲就在這個頻段.
8,000 Hz :這個點的泛音很難被強調或消除.
嗵鼓
100~300 Hz - 主體: 這個範圍不絕對,取決於嗵鼓的類型和音調,總之就是"boom"的聲響所發出的位置.如果"boom"聲太過,就會轟,太弱的話,聲音聽上去像在敲紙箱子.
3,000~4,000 Hz - 音頭: 鼓棒擊打鼓皮的聲音.
鑔片
200~300 Hz - 叮噹聲:這是給予鑔片特性的聲音頻段,特別是對於踩鑔而言.正如我總說的,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口味去調節.
6,000 Hz 及以上 - 嘶嘶聲: 提亮音色的部分,稍稍提升可以帶來活力和空氣感.但如果太過分,耳朵馬上就受不了了.
貝司
雖然底鼓和貝司是相互配合的好夥伴,但在混音工作中,他們絕對是宿敵:兩者頻段特色分布很相似,所以容易互相搶風頭.在動手調EQ前,還是先給各個頻段分配好"主角"吧.
40~80 Hz - 低頻: 最具貝司特色的低沉音色來源.
80~200 Hz - 根基:貝司音色的主幹部分,如果音色渾濁,可以考慮在180~200 Hz處酌情衰減.
200~600 Hz - 泛音: 貝司旋律性最強的部分,如果貝司在混音中難以辨清,在這部分可做調試.
300~500 Hz - "木聲": 特別針對倍大提琴、Double bass、木貝司而言.
800~1,600k Hz - 輪廓: 清晰的貝司solo還有法茲效果最容易被辨認的頻段.
2,000~5,000 Hz - 琴弦雜音: 字面意思很明顯了.
吉他
原聲吉他
120~200 Hz - "Boom"與主體:低頻嗡聲最容易發生的地方,給獨奏增添溫暖感的頻段,容易在樂隊合奏中被蓋住.
200~400 Hz - 厚度與木聲: 原聲吉他的音色主幹,削減太多會失去原聲吉他的特性和活力.
2,000 Hz - 清晰度/嘯叫: 這個頻段點有兩面性,好處是它使吉他音色清晰易辨認,但是容易產生嘯叫.
7,000 Hz - 空氣感:一種飄忽的感覺,如果用shelf boost處理的話,能凸顯原聲吉他的聲音特點.
電吉他
總的來說,電吉他的EQ特性比較複雜,拾音器、效果器和音箱等太多因素在其中相互作用.下面說的是最為普遍的參數.
80~90 Hz 及以下 - 含混:這段基本不需要,只會給音色增添軟弱感和雜音,大膽用高通濾波器去掉吧.
150~200 Hz - 厚度:吉他精氣神的來源,但容易使混音渾濁,請保守調節--在solo和其他需要突出吉他的部分,這個頻段能使音色更有魅力.其他部分最好抑制.
300~1,000 Hz - 音質: 我把這個頻段範圍當做最能表現電吉他音質的範圍.也就是讓電吉他聲聽上去真實靈動.所以如果在這個頻段範圍做過多衰減,會讓吉他變得呆板和虛假.如果提升太多,又會和軍鼓打架.
1,000~2,000 Hz - 嘯叫: 這是電吉他尖銳音色特性的頻率範圍,也是產生嘯叫的地方,最好用較大的帶寬去使其變得平滑.
3,000~8,000 Hz - 光澤與臨場度: 提升這個頻段,能給吉他增添光澤,使其在混音中突出.而如果在某個地方衰減,則可以解決與人聲的衝突.在給這個範圍做提升時,注意雜音的變化,因為失真類效果器的雜音很容易因此變得明顯.
鍵盤類
原聲鋼琴/Acoustic Pianos
不同類型的鋼琴有不同的音色,立式與三角的音色不同,弦槌類型、維護狀況、演奏者、拾音話筒類型和技術都會產生影響.不管怎樣,鋼琴在混音中十分顯眼,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有時你需要在鋼琴頻段上"挖掘"出空間來安置其他樂器
100~ 200 Hz - "Boom": 給獨奏或錄音室環境下的鋼琴音色增添溫暖感,但現場演出時通常會被第一個切掉,這樣能減少鋼琴對其他樂器的幹擾並預防產生回授.
3,000 Hz 及以上 - 臨場度: 增添空氣感,提亮偏暗的鋼琴音色(麥克風的位置對音色明暗有明顯影響),注意在提升時避免出現琴弦減振器發出的雜音(特別是3,000~5,000頻段).
電鋼琴/Electric Piano (Rhodes)
使用採樣的電子鋼琴,音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音箱、麥克風和樂器自身.
100~200 Hz - "Boom": 與原聲鋼琴相同,這個部分容易產生渾濁感,特別是對於有厚重濃密泛音的羅茲鋼琴(Rhodes Piano)來說,衰減以降低渾濁度是EQ調節時要做的第一件事.
800~1,000 Hz - 爆音: 爆音和雜音在這裡出現的機率很高.
古鋼琴/Clavinet
老實說,Clavinet的處理方法和電吉他相似,同樣是要考慮整個設備環境.
管風琴 (B3)
麥克風擺放位置和演奏者(音栓設置很重要)影響很大,而EQ就是從整體上簡單調試一下,沒必要做太多修整.通常80~180 Hz容易和低頻樂器衝突,如果中頻太過豐滿以至於和吉他衝突,那麼也需要在300~500 Hz做一些衰減.
合成器
合成器的聲音有無限可能性,所以難以在此形成統一的概念,下面是一些最通常的情況:
400~600 Hz - 厚度: 使用多個合成器時,這個部分過足會使聲音渾濁和混亂.
1,000~2,000 Hz - 輪廓: 定義位置的部分,如果合成器是鋪底的角色,在這裡衰減能給吉他和人聲讓出一條"通道".
3,000~4,000 Hz - 臨場度與清晰度:與人聲和吉他類似,這是讓聲音最抓耳的頻段,調節方法也和吉他類似.
吹奏類
薩克斯風
300~400 Hz - 低吠: 這個範圍不絕對,取決於薩克斯風的類型,如果是低音類型,這個範圍還要更低.
1,000~2,000 Hz - 個性: 音色特性範圍.
6,000 Hz - 簧片雜音: 遇到共振雜音可以在這裡解決.
銅管樂器(主要針對小號和長號)
100~200 Hz - "Boom"與渾濁感: 針對長號,它在這個頻段與貝司和節奏樂器衝突,最好切掉,這樣也能提升混音的清晰度.
4,000~10,000 Hz - 亮度:給暗淡音色帶來亮度.不過,小號在這個範圍已經夠足,應從整體配器上去考慮和調節.
人聲
人聲是混音中一個易變因素,男性聲線與女性聲線有不同,每個人的音色也有區別.
100 Hz及以下 - 雜音: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頻段只能聽到話筒的噪音和舞臺地板的振動聲等等,毫不猶豫地切掉即可.
200 Hz - 過重的鼻音: 這個頻段的人聲,聽上去就是感冒者的鼻音.女聲這個範圍可能還會提高一些,不過就在200Hz附近.
800~1,000 Hz - 吐字清晰與正常鼻音: 正如字面意思.
3,000 Hz- 臨場度與興奮點:給人聲增添能量和磁性的地方.如果提升不足,會導致人聲洩氣、乏味和呆板;提升太多則會讓聽眾覺得太多咄咄逼人.
4,000~8,000 Hz - 嘶嘶聲: 如果在發音"s"後出現煎牛排的惱人雜音,在這個部分做個適當衰減.
10,000 Hz 及以上 - 空氣感: 讓人聲更具空靈的感覺,不過並不是必須,因為這可能產生嘯叫和帶來脆碎的雜音.
[聲明]:來源:musicianguide.cn 發布者:能小毛 版權:轉載
這裡是聲學樓
微信號公眾號:acoustics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