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記者 趙彩瑞
讓害怕英文的人喜歡上英文
「學英語沒有捷徑,勤查字典,讓嘴巴忙碌起來,每個人只要能夠做到這些,誰都能學好英語。」
「學語言跟天賦沒有關係。能學會中文,怎麼就學不會比中文簡單得多的英文呢?」
「體驗英語 共迎奧運」北京市民講外語系列公益講座現場,一位來自臺灣的教授被熱情的群眾團團圍住,他的話不時引來群眾熱烈的掌聲和會心的微笑,他是誰?他就是聞名兩岸三地的英語教學大師——賴世雄教授。
賴世雄,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大眾傳播和英語教學雙碩士,臺灣著名雜誌社常春藤英語雜誌社總編及社長,曾任復旦大學客座教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教學達十二年,被《中國圖書商報》評選為十大名師,同時又是北京市政府英語活動周主講教授。在長達十幾年的英語教學及研究生涯中,形成了輕鬆幽默的授課風格,深受廣大學生及聽眾的喜愛。有聽眾形容其「把英語講得很易懂,又很有趣」!
不用功就像賴家老大一樣
小時候,賴世雄家境不寬裕,他經常幫父親賣面、送面、洗碗,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讀書,再加上無人督導,功課也不出色,而有些自卑。高中時,賴世雄參加學校的爵士樂團,有一段時間下功夫學英文,目的是唱熱門歌曲,但是學不精,學三個單詞忘兩個。看不懂音標,每個生詞都標上注音符號。「反正我又不是美國人,學那麼像有什麼用?」 這是賴世雄經常安慰自己的一句話。大學聯考,英語只考了7分,考大學失利後,賴世雄轉考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系,愛玩的他,每天只盼著過周末,從不為自己的前途發愁。鄰居教育孩子的時候常會說:「不用功就像賴家老大一樣。」父親對於孩子不思上進,感到很痛心,卻也無可奈何。
軍校對學術不是很注重,每天有艱苦繁重的訓練任務,有一位學長對他說,當你在這麼一個枯燥的環境中,你從早到晚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書,那麼艱苦的訓練和磨練就成為正餐之外的小點心。聽了這句話,他受了啟發。「我當時一心想要當新聞記者,買了很多書,本來只是想試試看,結果開始學習以後,就有一個理想在我眼前招手,我就想四年以後說不定我能考取專業的新聞人員的執照,會很有前途。」
「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英語
賴世雄愛上英語,是在軍校一年級。有一天,美國西點軍校師生來訪,班上沒有一個學生敢與對方接觸,對方講什麼,也無人答腔,氣氛尷尬極了。突然有位曹姓同學,以流利的英語跟對方談論起來,態度之從容,讓賴世雄佩服得五體投地,那一刻,貪玩的他突然開竅了,他下定決心要把英文學好。
他央求曹同學教他英文,對方一口答應,從此,賴世雄沒有一天離開英文。其實賴世雄跟一般人一樣,記性也不好,背了幾遍還是會弄錯,文法更是一竅不通,但是他不怕失敗,每天不停地磨,他並以「不要臉」來形容自己學英文的精神。原來,學校附近有一所美國教會,每個星期日早上,賴世雄一定準時出現在查經班,他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隨時抓住機會跟牧師對話;下午他又轉到天母——早年美軍居住的地方,挨家挨戶敲老外的大門,免費替人家洗車,代價是主人用英語跟他聊天。
剛開始,賴世雄跟著同學到教會,從會話開始練習,但由於基礎實在太差,單詞聽不懂幾個,學習速度遠不及預期。後來,賴世雄自己領悟到,我們自己學母語的時候,就是從「牙牙學語」開始。他開始從最基礎的發音開始學起,「把自己退化成嬰兒,就像學漢語拼音一樣,這些符號搞得清清楚楚,將來發音才能字正腔圓。」短短三個月,他每天只學兩到三個音標,用大的膠片反覆播放,要求自己不用成人的思維來學習,不去理解,只是模仿,只是重複。三個月以後,他拿著字典就可以流利地讀了,並且同學們驚奇地發現他的發音與眾不同,更像外國人在說話。學會發音之後,他開始學會話,雖然身邊很多同學會去報培訓班,但他覺得讀培訓班,要經過坐車的勞頓,還要花錢,而且一個教室二三十個人,輪到自己講話的機會很少。他就決定自學。他買了一本《中美五周會話》,從最簡單的會話開始學。他把音標查完,就慢慢念,念熟以後,他就把會話丟掉,自己扮演兩個角色,從早演到晚,不斷地加自己的詞,「亂扯亂講」,活化會話內容。碰到外國人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居然聽得懂他們的一點對話。之後,他開始大量看文章,查完字典,就念出來,念很多遍之後把文章丟掉,用英文講出來,講到三更半夜,這培養了他以後能長時間說英文的能力。他用聲音來記單詞,而且因為勤查字典(四年讀破六本字典),閱讀文章的時候往往能知道後面的詞是什麼,有什麼含義,這讓他很興奮。大三以後,賴世雄開始接觸電臺、辦英文報紙、擔任外文社社長,四年的大學生活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忙」。
在當時就開始每天念15-16個小時英文,每天晚上2點或3點才睡覺的賴世雄承認,剛開始實在相當辛苦,但因為他不急,一篇讀者文摘的文章是一段一段慢慢念,相關的單詞、詞組、句型、文法,「祖宗八代都把他搞清楚」,逐步增強聽說讀寫的能力。
後來,賴世雄總結自己當年的學習方法:第一個是善於利用零星的時間。「Make full use of every sigle unit of time」,你要把所有可能的一分一秒的零星時間都要利用。第二個少就是多,慢就是快。「Less is more, slow is fast」,很多人想把英文講得流利,但是他忘了他還是嬰兒,他的程度可能只是一兩歲走路的小朋友,他想馬上講成年人的話,那是不可能的。第三個是持之以恆。「Never give up」,不放棄,持之以恆。只是三分鐘熱度的話,很難學成。
傳播英語的使者
軍校的學生有學習開車的機會,賴世雄就到地處南方一個小鎮的中原大學學習開車。過了沒多久,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他拿一個收音機收聽現場直播的報導,並坐在院子裡做翻譯,有三四百個同學做聽眾。「雖然我翻譯得並不是特別好,但我看到同學很依賴我的樣子,所以蠻有成就感,我就想以後可以教書。剛好該大學理工學院的教工有個小女孩,對我說:『大哥哥,教我英文好不好?』我就爽快地答應了,教她和她弟弟,他們很高興。雖然是免費的,但當時感覺當老師很好,於是我就在心裡種下了以後要教書的想法。」
大一的時候這個被女生忽視的男孩子,大三以後,就得到了不少小女生的青睞,這讓原本自卑的他喜出望外,但是他告訴自己不能分心,不能談戀愛。「因為埃及的馬,眼睛看前面,兩邊都有眼罩罩住,怕他分心,不然的話坐馬車的人就會很危險。所以,我就忍住沒有談戀愛,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英語上。」
畢業以後,他偶然遇到一個小女孩,讓他覺得她很善良,有一種想要保護她的願望,很快,他們就結婚了。剛結婚的時候很窮,他就去臺北士林一個叫中美英文培訓中心的補習班去做兼職的老師。面試的時候,他因為太過緊張而乾嘔,正式登臺的時候,也雙腿發抖。最終,賴世雄戰勝了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
後來,擔任了常青藤英語雜誌社的社長兼總編,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了長達12年的教學節目,培養了很多忠實聽眾。他去地方演講的時候,那些聽過他節目的老人、孩子,熱情地擁抱他,還不停地流眼淚。對於他本人,有怎樣的收穫呢?「能夠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很多害怕英文的人,喜歡上英文,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收穫。我現在出版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上海方面的出版社希望我能夠推出高考指導方面的書,出版工作很繁忙,不過,我是不會退休的,能把我小小的知識傳播給年輕人尤其是身處西部地區、偏遠地區的那些競爭公平性相對較差的地方的年輕人,對我來說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現在從事廣播教學的時間比較少,不過也不排除如果有機會,我會從事相關工作。」
16個小時之外的生活
如今,賴世雄教授差不多每天工作16個小時,多的時候會達到18個小時。公司的人都說,他不是人,是神。「我不是的。我喜歡我做的事情,我桌子上是很凌亂的,整天埋在書堆裡面,我能學到東西。」工作壓力如此之大,怎麼樣排解呢?他很喜歡聽音樂,wddv這個電臺24小時播他最喜歡的英文老歌,另外,他自己收集很多CD,有空的時候他就聽聽。他還喜歡攝影,到深山裡面去,捕捉不一樣的靈感。含飴弄孫的生活,是他的滿足。「我喜歡孫女兒和小孫子在他的身上爬來爬去,看他們發呆兩個小時,我都不厭倦。」
有一次,孫女拿到英語課外書,看到插圖不僅眉開眼笑:「好好看哦」,可是,不久就嘟起了小嘴,來找爺爺,看著孫女愁眉不展的樣子,賴世雄有些心疼。他發現,這本進口的英語讀物上面,小小的故事裡既有過去時、過去完成時,又有現在進行時、現在完成時,太複雜了,難怪孫女要皺眉頭。於是,他打算用很單純的時態,全部都是簡單的獨立句,來編一套教材。他跟外國人一起合作,編出了《賴爺爺親子故事》,一共有十五本書。五本書學完之後,接下來的五本開始有過去時,最後五本開始有正常的時態,全部學完,就能達到小學六年級應該達到的程度。孫女喜歡上了學英語,而這本書一出來,就得到了家長的追捧,在臺灣一直很暢銷。
最有成就感的三件事
自從學英語以來,賴世雄最有成就感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學校偶爾會有外賓來,通常找人來做翻譯的時候,那麼多學生,沒有人敢講,賴世雄敢講,當場作交替翻譯,因為他那時還做不了同聲傳譯。當他做完翻譯,外賓向我翹起大拇指的時候,他感覺自己非常神氣。「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校有女生,很多女生說一年級看不出來怎麼樣的人,結果到了三年級很棒。我本來是很自卑的人,沒想到受大家肯定,心裡美滋滋的。」後來賴世雄常常對年輕朋友講,不要因為自己的外形抱怨父母,你好好讀書,爭氣,這樣無論是找男女朋友也好,還是做事也好,都能讓人刮目相看。
第二件是一次應聘的經歷。臺灣有中國網絡公司,相當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待遇非常高,英文考試的時候有400多人,包括外語系的系主任,還有從事外語工作多年的人。考試的第一關是上機器,讓你在無準備的情況下,讀《Time》雜誌的一篇文章,結果刷掉了200人;第二關是筆試,第三關是口試,我居然得了第一。那時我很年輕,那對我是莫大的鼓舞,我發現學語言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只要把每一個字詞都搞懂,學習得法,那麼很容易在這方面做得跟別人不一樣。我自己並沒有天賦,但我覺得我這幾年的學習效果還不錯。
等我年紀稍長的時候,還有得意的事情。我是廣西壯族人,老家在廣西橫縣。我在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英文教學節目的時候,我就知道很多像廣西這樣的偏遠地區,還有很多想上進的朋友在聽我的節目。能夠利用我小小的經驗讓他們得到感動,能繼續向上走,我就很滿足,很快樂。有一次,當聽我在廣播裡說到,學語言跟天賦沒有關係,可以怎麼怎麼學的時候,大連王興寧小朋友的爸爸帶著濃厚的山東腔就跟女兒說:「閨女,從明天起我要好好學英文,跟賴爺爺一起學。」父子倆甚至用英文吵架,蹦出「you pig」這樣的句子,當然也不是真正的吵架,而是為了好玩,營造說英文的環境。7個半月後,ABC都不會的王興寧小朋友,參加共青團中央舉辦的全國英文演講比賽,得了少兒組特等獎。父親看到女兒這麼爭氣很高興,他甚至用這種方式來辦學。
記者:現在很多電視廣播節目,面向的都是低起點或者零基礎人群,那麼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上班族,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呢?
賴世雄:首先來說說為什麼很多節目都是面向低起點人群。因為我們英語學習的人群呈金字塔型結構,底層學習的人永遠是最多的,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要在電視做節目,需要有企業支付廣告費或者購買時間段,電視臺不得不把節目的受眾範圍拉大,因此,這樣的學生永遠是他們進行語言科普教學的特定對象。當然,基礎水平的英語教學內容簡單,比較好教,但是如果發音不準,或者教學方法掌握不好,就容易誤人子弟,所以門檻既低也高。
中國人通常比較害羞,不敢講話,因此,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或者在職進修的人,他們想學的通常就是口語。針對這些學生,不要以為會話就可以開口,不妨採用我的方法,自我學習。要儘量多讀文章,然後用簡單的英文來講。一遍講不好,就講第二遍,第三遍,這樣反覆多次,最後一定是朗朗上口的。到處都有英文素材,所有的文章,你念到很熟,發音一定會很棒。具體可以歸結為詮釋法、翻譯法和描述法。
第一,詮釋法。不斷詮釋,可以用大量的辭藻,你學過的,不斷運用它們在你的嘴巴,這樣你就找到了交替翻譯或者同聲傳譯的門檻。第二,用翻譯法。學校老師校長致辭的時候,你私底下把它翻譯成中文。你可能只能講很慢,老師講八句,你只能翻譯前兩句,沒關係。甚至拿著報紙也可以翻譯。第三,描述法。把你身處的周圍環境或者某些場面用英文描述出來。比如你到了英語角,你就可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情況、你想到的情況。
記者:提高職場英語,您可否推薦一下教材?
賴世雄:職場英語的教材,市面上已經很多了。不過,英語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是老外發明的,所以,要學英語,最好能使用原汁原味的教材。目前在網上可以看到很多,比如朗文教材。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學英語花最少的錢,比如《China Daily》就是很好的報紙,可能有人會覺得這裡面有中式英語,其實報紙在出版之前,報社都有老外做順筆的。報紙上每期都有外電、社論、包括藝術類的內容,買一份就夠了,看一年,單詞都查完,從頭看到尾,就夠了。任何基本的用語、談商業的、外交的、軍事的、生活的、音樂的,常用辭藻全部在內,好好念完,然後用英文詮釋裡面的內容,那時,不光是讓你學了好多單詞,而且因為你勤查字典,知道了很多周邊的用法,更重要的是,你在同外國人講話的時候,隨便談一個東西,剛好你從報紙上多少知道一些。無形之中,將來你練習聽力部分,就會高人一等。我常常講,看英文報紙是最好的素材,對於那些大學畢業的人,打算要深造的人來說,尤其是如此。
記者:對於大學生,您有怎樣的建議?
賴世雄:以臺灣大學生為例,首先他們的英文水平較低。因此,在踏入社會之前,必須要把兩個東西做好,一個是你的專業,比如你學醫學技術的,在器材方面你鑽研很深,第二個你必須把語言搞好。閱讀當然很重要,但是口語表達也很重要。現在臺灣和大陸,從目前的走勢看,將來都會走向日本的英語教育模式。現在在日本,他們有一種考試,叫託業考試(TOFIC)。目前,大陸有10萬人考,臺灣已經逼近15萬了。它和託福不同,考語法和聽力方面的能力,將來會加上口語,但是它不會很刁鑽。現在在日本,他已經取代了政府主辦的日本的全民英檢,所以將來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就必須在聽說讀寫方面能力要加強,尤其是說的能力。將來你在面試的時候,對方覺得你對自己的專業很精通,並且能夠用英文侃侃而談,找工作就不成問題。大陸學生的英文水平,區域間存在較大差距,城市的學生英語水平較高,而落後鄉村的學生英文水平就差一些。臺灣的大學生,雖然英文水平不像大陸學生那樣有明顯的差距,但英文水平整體較低,而且逐年下跌。第二,抗壓性比較弱。或許是因為曾經享有過經濟的發展,家庭照顧比較好的緣故,壓力比較不會承受,這是臺灣大學生目前比較普遍存在的狀況。第三,求職危機意識不濃。因為物質比較豐富,玩的地方比較多,KTV 、遊戲等,求職的危機意識並不濃厚,所以在求職的時候碰壁,也已經來不及了。當然,名牌大學生是例外的。
如果大學生能從這幾個方面早有意識,早動手,就會有利於今後的求職,這也是為什麼高校請我去演講的原因。我將自己的經歷跟大學生分享,希望他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啟發。我常常講,你也許現在失業了,沒關係,你現在開始先把你的英文能力先打造好,比如很多企業認定託業成績,990滿分,你通過700分以上,人家會覺得至少你大學沒有白讀。當然最好是能考到八九百分以上。當然,這種分數的標準認定很難,不像新託福和舊託福認定的標準。比如說,舊託福,你要到研究所至少要550分以上,你能考到600分以上,650,那是最棒的。新託福,120分的話,你能考到100分,那就不得了了。
|聲明:如本文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