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瑪莎|
來源:265G QQ群號:624022706|
我要分享:前天,我們分享過蘋果iPhone默認簡訊鈴音之三全音誕生記,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 iPhone 的默認通話鈴聲——馬林巴琴,這個同樣「響」譽全球的聲音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Quora 上一位匿名用戶講述了「馬林巴琴」誕生前前後後的故事。
2005 年,那是諾基亞統治手機的時代,1902 guitar riff——這個家喻戶曉的諾基亞默認鈴聲每天會響起 18 億次。然而,賈伯斯卻非常厭惡這個鈴聲。當時,蘋果正在秘密研發 iPhone 希望以高保真的音樂替代當時流行的低音質鈴聲和 MIDI 格式鈴聲。
當時,手機鈴聲對於手機廠商而言已經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重要業務,早年每首鈴聲甚至可以賣到 5 美元,但蘋果從未將其作為 iPhone 的重要業務。
起初,賈伯斯是允許 iPhone 用戶使用 iTunes 音樂文件生成個性化的鈴聲的,但這同樣意味著蘋果得和音樂版權公司進行抗爭。基於這樣的壓力,賈伯斯決定在即將發布的 iPhone 中內置鈴聲。最終發布時共有 25 支鈴聲選入,這些鈴聲依然保留至今,其中就包括默認鈴聲——「馬林巴琴」。
如果說賈伯斯對諾基亞音樂鈴聲的排斥只是個人好惡,那麼關於音樂不適合作為手機鈴聲的結論也有科學實驗的支撐。貝爾實驗室旗下的人為因素實驗室曾做過大量關於鈴聲的實驗,研究包括鈴聲的音質、音調、持續時間對大腦識別電話信號的影響。300 次的實驗結果表明,儘管音樂作為鈴聲非常悅耳,但測試對象通常需要一周事件才能習慣將其作為電話信號,並做出正確反應。
人耳的聽力範圍在 2-4KHz 之間,動態範圍在 0-96dB 之間,因此鈴聲應該處於這個範圍的中間位置。研究結果證明,具有節奏性、持續時間 3 到 5 秒的鈴聲更有利於大腦辨識。
2002 年,蘋果收購了一家名為 Emgic 的德國數字音頻工作室,該工作室的支柱 Gerhard Lengeling 博士是一名有從醫經歷的數位音樂應用工程師,後來他成為蘋果負責音樂軟體工程的高級主管。著名的 Logic Pro 和 GarageBand 正是在他的領導下開發的。
這位匿名作者稱,Lengeling 博士是蘋果頂尖的技術天才之一,深受賈伯斯的賞識,他定義了蘋果產品中音頻的高水準,而 iPhone 的 25 個內置鈴聲也深受其影響。
作者認為,馬林巴琴具備了一支鈴聲應有的素質,符合貝爾實驗室對理想鈴聲的定義,同時,它也符合賈伯斯個人的審美取向。
這有一件有趣的事:2005 年末,蘋果發布了一套 GarageBand 的音色包,Symphony Orchestra Instruments,在音色單中就包括一個「管弦樂馬林巴琴」。據說,有人嘗試用 GarageBand 內置的音頻源重做這個鈴聲,甚至沒有人能聽出它與原版「馬林巴琴」的區別。所以,不少蘋果內部員工都相信,Lengeling 博士只是藉助一臺了 Mac 的 GarageBand,就直接做出了 iPhone 經久不衰的默認鈴聲。
當然,蘋果官方從沒承認過這事兒。
掃一掃,關注265G果粉網官方微信,最新iPhone8資訊搶先看
掃描左側二維碼即可添加265G果粉網官方微信,您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搜索「265G果粉網」,關注後即可每天了解最新iPhone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