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坐月子誰照顧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說,自己婆婆照顧起來方便,有什麼事情都比較好說;有人說,婆婆照顧比較合適,我們那邊的習俗都是婆婆照顧月子;也有人說,婆婆和媽媽一起照顧月子,這樣才能忙得過來,產婦才能休息的更好;當然也有人說,請月嫂最合適,嬰兒和產婦都能得到更科學的照顧。在以前,大部分人坐月子都是由婆婆或者媽媽照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興起了一個新的行業——月嫂,不少家庭條件不錯的產婦會選擇月子中心或者請月嫂在家裡照顧。那麼,到底誰照顧月子比較好呢?
我第一胎就是婆婆和媽媽一起照顧的月子,畢竟都有能力時間,婆婆覺得自己有經驗有本事,媽媽以婆婆意見為主,既然說好了,就打包衣服過來婆家住一個月幫忙。當時候結婚沒多久,也是掏心掏肺的對婆婆好,既然兩家都這麼辦,那就這麼做吧。
後面發現是我想的太簡單了……很多時候,產後抑鬱都是從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積累起來的。婆認為自己怎麼坐的月子,我就該怎麼來,她來當主,我媽媽當副給她打下手,照顧孩子就行了。敗就敗在我懷孕的時候看的科普不夠多,等自己查的時候就覺得太晚了。比如,月子裡不能吃青菜,不然寶寶的便便會是綠色的;月子裡不能吃發麵的東西像麵包饅頭,不然寶寶的臉會浮腫;婆婆喜歡吃薑,說可以去寒,所以我的餐飲裡面都是加了大量的姜;婆婆說客家人都要吃黃酒雞、姜醋豬蹄的,然而這甜度導致我的產後妊娠糖尿病飈高……結果各種你來我擋。儘管老公和婆婆一直爭論都吵了多遍,一直勸說媽媽和婆婆科普,也沒能改變這種情況。
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沒有老公的理解和配合,產後的敏感心理說不定真的要看醫生。媽媽被親家這種特別的邏輯折騰壞了,表示下次怎麼著也會擠錢給我去月子中心。而我的婆婆,現在還在埋怨我不聽她的話,沒有多吃薑和黃酒雞,產的奶不行,導致大寶現在瘦得「猴子」一樣,胃口也不好。
現在我二胎,在月子中心恢復的很好。我的經驗是就算婆婆媽媽再有能力時間,但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衛生條件都不一樣,如果可以,建議請個月嫂或者去月子中心,這生個孩子的各種「一輩子後遺症」和心理健康,就用幾萬塊補償一下,難道還不值得嗎?
很多人說,婆婆和自己的媽媽都是過來人,他們對坐月子和照顧孩子是很有經驗的,所以沒必要花那些冤枉錢去請月嫂。而且,自己媽媽照顧起來也比月嫂更方便。但有一個問題可能很多沒有經歷過的人新手爸爸媽媽都沒有意識到:就是現代人的育兒理念跟老一輩不一樣,老一輩的育兒觀念有一些是不科學的,這不是婆婆和娘家媽有能力侍候都能侍候的,年輕人注重育嬰。
1、「花錢」請月嫂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讓小寶寶享有科學的餵養和照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育兒觀念也發生了改變,產婦康復、嬰兒護理等方面要求更科學、更專業,因此催生了月嫂的這個職業。請月嫂照顧月子成了年輕寶媽們的首選。
月嫂有經驗,而且是科學伺候產婦和寶寶的。至於長輩,不管是婆婆還是自己媽媽,都是陳舊的經驗,都是當年自己伺候孩子的方法,如今再拿過來用,不合適。
初為父母難免不了手忙腳亂的,請一個經驗豐富的月嫂,在月子餐、照顧新生寶寶、照顧產婦方面具有婆婆媽媽們不具備的專業優勢。可以給予產婦和孩子最大的照顧,家人們也可以從月嫂身上學到最初照顧孩子的知識。孩子的父母也大概適應了一個月,後面照顧起來也順手很多。當然好這個必須在合適的情況下,包括經濟、長輩的同意等。
2、規避了生活中一些矛盾,因為伺候月子是產生婆媳矛盾高發時段。
再好的婆媳關係,在如何坐月子的問題都會產生分歧,因為兩家生活習慣完全不一樣,請月嫂有助於度過月子期間的隔代育兒觀念碰撞磨合期。
婆婆媽媽們的育兒理念已經落伍:不存在鄙視的態度,實在是因為時代發展太快,科學知識更新多,現在的育兒理念和方法和二三十年前相比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婆婆媽媽不是從事相關行業:醫生、育兒等,那麼碰撞簡直不可避免。
孩子什麼時候喝水?出了黃疸要喝糖水嗎?用尿布還是尿不溼?每一個小問題都足以成為擊垮雙方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雞飛狗跳、爭吵哭泣,要想避免,請個月嫂是最省心。
有人說,請月嫂是很好,但就是太費錢,這都是有錢人才能請得起的。但我想勸各位姐妹,人這一輩子就生一次、兩次孩子,哪兒省不出這一萬塊錢來,你婆婆不給請,就自己請,必須把身體養好。拋開這個不說,月嫂畢竟是專業的,她會24小時住家,給你看孩子,給孩子洗澡做撫觸,護理臍帶,給你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給你按摩開奶,你還能在月嫂那裡學習帶娃的知識,婆婆和媽那會是啥年代,再說她們哪有月嫂帶的好,除了貴點,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