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林草局和央視共同主辦的
「秘境之眼精彩影像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咱們東臺的萌寵小精靈——勺嘴鷸
也在其中哦~
看到這麼可愛的小精靈
真的忍不住要為它打CALL
明天最後一天哦!
↓↓↓↓
或者點擊文末閱讀全文
進入評選頁面
第二步:
點擊「秘境之眼精彩影像評選」
進入點讚頁面;
第三步:
選擇「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點亮愛心
就投票成功了哦~
或許您不一定能在這麼多可愛的動物中
立馬找到我們的勺嘴鷸
那就直接點擊「排行榜」
目前咱們的小精靈——勺嘴鷸
暫時排名第一哦
需要重點提醒的是:
排名會實時變動
請大家投票時一定要認準
咱們的勺嘴鷸哦
小編帶你認識一下咱們的勺嘴鷸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條子泥灘涂覓食停留的鳥兒當立首功。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如麻雀般大小萌萌的小鳥——勺嘴鷸。眼下,我市正著手啟動條子泥「勺嘴鷸之鄉」品牌申報註冊,請它為黃海明珠、生態東臺代言。
記者跟著幾位資深生態攝影師趁著大海退潮的間隙,挽起褲腿,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鬆軟的淤泥,近距離觀察飛翔、棲息在條子泥灘涂上的可愛精靈,一邊享受著海天相融的自然之美,一邊收穫著新奇的鳥類知識。潮水逐漸退去,泥灘上隨處可見泥螺、水母、小螃蟹等生物,各種鳥兒成群結隊地從遠處飛來,在淺灘中覓食。從高倍單筒望遠鏡狹窄而略有些晃動的視野中看去,一群又一群的長嘴長腳的鳥兒在海浪與泥灘邊緣活動。體型較大,擁有比頭部還長几倍的大彎嘴的,是大杓鷸、白腰杓鷸;黑白相間的身體上卻長著一根胡蘿蔔狀的大黃嘴的,是蠣鷸;在海面上組成一小群,打著旋兒遊動著的,是紅頸瓣蹼鷸,這其中數量最多的,還當屬各種體型小移動快速的濱鷸,包括紅脖子的紅頸濱鷸、圓胖胖的三趾鷸、戴著小紅帽的尖尾濱鷸等等。
突然,有人壓抑不住激動地壓低嗓門叫了起來:「勺嘴鷸!」在遠離鳥群的一處淺灘邊,一隻萌萌的小鳥,低垂著頭行走著,不時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裡,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裡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也不肯從水中出來。我們耐心等待,但見它猛然一抬頭,果然有像勺子一樣的扁嘴;拿出照片對比,是的,這就是難得一見的勺嘴鷸!
「勺嘴鷸在中國」公益組織成員李靜介紹,我國現在1400多種野生鳥類中,江蘇就有500種左右,大約有400多種會在東臺沿海灘涂出現,其中80%是遷徙鳥類,最多的是鷸類候鳥,在條子泥灘涂出現就有57種之多。在東臺沿海停歇、繁殖的鳥類多達20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類保護鳥類44種,包括勺嘴鷸、震旦雅雀、白鸛等瀕危珍稀鳥類。勺嘴鷸是其中最為珍稀的極危物種。有資料表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勺嘴鷸種群數量尚有2000-2800對;到2000年時還有至少1000對;如今,只有210對左右。這種體長只有14-16釐米的可愛精靈,是典型的候鳥,每年夏季,在西伯利亞東北部楚科奇地區的苔原和草甸中繁殖,然後途經日本、朝鮮半島、中國東海岸的灘涂地帶,到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海濱越冬,周而復始,完成生命的輪迴。在這一過程中,生態環境良好的東臺條子泥日益成為以勺嘴鷸為代表的候鳥中轉站,每年有超過50%的勺嘴鷸會來到以條子泥為主要聚焦地的黃海溼地覓食、換羽,停留長達3個月。
進入新時代,中國政府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致力打造長三角「綠心」的美麗東臺與時俱進,把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生態保護融為有機整體。東臺沿海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線上最為重要的中轉站,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保護者成為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勺嘴鷸在中國」公益組織便是其中之一。在過去的10多年中,這一組織的成員長期跟蹤記錄以「勺嘴鷸」為代表的珍稀鳥類的生活習慣、生存環境,宣傳生態環境建設和鳥類保護知識,為黃海溼地成功申遺積累了大量圖片、文字資料。本地生態攝影師李東明是「勺嘴鷸在中囯」NGO機構的志願者,9年來,他往來穿行於茫茫灘涂之上,翻過車、落過水,吃盡苦頭,但樂在其中。一次在人跡罕至的灘涂荒野拍攝黑臉琵鷺,一不小心陷入沼澤泥潭,淤泥從小腿漫過大腿,越掙扎陷得越深,好在陷到腰深時,被趕海的漁民發現了,伸來一根長棍子讓他抓住,一群人喊著號把他像拔蘿蔔一樣拔了出來。
政府倡導,眾手推進,讓東臺沿海成了勺嘴鷸等眾多珍稀鳥類共享的美麗家園。據條子泥溼地觀鳥平臺的監測人員介紹,在條子泥,最多時能觀測到200隻左右勺嘴鷸。「勺嘴鷸在中國」公益組織成員楊子悠說,這幾年,在條子泥溼地發現的鳥類逐漸增多,最高峰時觀測到401種,其中有近20種位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涉禽種類創下世界之最。「條子泥天然的溼地資源非常優越,不但面積大,而且質量也好,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汙染。這裡是鳥類的天堂,也是人類的天堂。」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壽兵由衷的說。
明天最後一天
快叫上朋友一起
為東臺小精靈——勺嘴鷸打CALL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