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和其他數學教師一樣,講評試卷也是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過,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一種題型練了好幾遍,考試卷上也曾多次出現的同一種類型題目,反覆地講了好多次了,可是還有一些學生出錯。這就說明了:我們試卷講評的效果並不理想,也就是說,試卷講評完畢後,學生並沒有掌握試卷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題型。
那麼, 怎樣才能讓試卷講評收到實效呢?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點成功經驗。最近一年多來,我仿佛找到了提高小學數學試卷講評課效果的法寶,那就是:重視學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
首先,要留足反思交流的時間。以前,我總是在講評試卷前,就把講評一份試卷用多長時間計劃好,通常是用一節課來講評一份試卷。一節課不過40分鐘,前面需要用五分鐘總結一下試卷的得分情況和班級各個分數段情況,接著再留五分鐘讓學生自己訂正。接下來的30分鐘時間內,要認真而仔細地講解一份試卷,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好匆匆忙忙地從頭至尾「核對答案」式地講評一下試卷。這樣,雖然試卷做得不少,但總感覺學生進步並不明顯,做過多次也講過多次的題目,學生還是照樣出錯,不及格的學生人數一點也沒減少。所以,在試卷講評時要留足反思交流的時間,切不可為了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評語試卷的任務而「草草收兵」。
其次,要做好反思交流的反饋。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的自覺性畢竟有限,如果只是讓他們盲目地反思交流,估計效果甚微。為此,需要做好對學生反思交流的反饋,即檢查一下學生反思交流的成果如何。在每次講評試卷時,我是這樣做的:講評完填空題後,讓學生檢查一下填空題中還有哪些題目不會,或者不熟練,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討論,然後再提問,檢查學生反思交流情況如何,防止有的學生是「假討論」。這樣,每一大題或兩三大題講完後,都利用三五分鐘讓學生對自己有困難的題目進行「回頭望」,然後再檢查反饋。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後,我們班的學生已經形成了反思交流的習慣了。每次在講評試卷時,我都利用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討論、爭辯,表達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解題方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明顯增強,不及格的學生人數明顯減少了。而且在每次全校性考試中,我們班的數學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無論是數學「尖子生」還是班級的平均分,都居於年前列。
親愛的網友,歡迎您說出您的看法和意見,謝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