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咱們國家便流傳著「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的教育共識,之所以會產生這樣完全相反的教育理念,是因為大家認為,這樣女孩長大後就不會輕易被世俗的種種誘惑、陷阱所迷惑;而男孩則提前體驗挫折感,長大以後就會更加獨立堅強。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是「女孩富養」的典型,這個出生於富裕之家的女孩,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穿衣穿鞋這種事,都是保姆或母親「代勞」,最誇張的是直到她16歲,吃飯都還要人喂,網友們看後直呼:「這簡直是個巨嬰!」她便是《變形計》「青春的痛點」中城市主人公,劉思琦。如今幾年過去,她的現狀如何?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變形計》這個節目,該節目首播於2006年,至今已有14年歷史,而且自節目創辦之初,就獲得了無數人的關注,因為《變形計》稟承的是「換位思考」的理念,他們讓城市裡的不羈少年,與鄉村中的貧苦孩子進行換位,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體驗到完全不同世界裡的人生,最終達到改善關係、解決矛盾、收穫教益的目的。
其實從節目本身的出發點來說,是沒問題的,因為透過該節目,確實有不少頑劣城市少年被「成功改造」,洗心革面,好好讀書,孝順父母;而不少農村貧苦孩子,在看到大城市的繁華後,也愈發堅定自己的理想,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不少看過節目的觀眾,也對農村孩子們伸出援手,資助他們完成學業。
然而隨著節目的爆火,人們也開始深思——這種做法,真的公平嗎?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那些出身貧苦,吃不飽飯,讀不起書的孩子,突然來到城市,過上了童話般的生活,可短短2個月後,又讓他們回到殘忍的現實,這樣真的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嗎?
反觀城市裡的孩子們,他們實在「幸運太多」,有的不過是來節目體驗2個月的「鄉村生活」罷了,能改,當然最好,不能改,倒也「不吃虧」,比如其中一期的城市主人公劉思琦,剛開始就是抱著「體驗生活」的態度,那麼最後她是否成功改變?
這位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剛得知自己要去農村、要上電視時,那叫一個激動興奮,既然要上鏡,那必須「美美噠」,她先是跑去接頭髮,接著跑去「買買買」,置辦了一大堆護膚品化妝品,結果卻沒想到——剛到村裡,節目組就把大部分東西沒收了,氣得劉思琦要動手打節目組工作人員。
更讓劉思琦不能接受的是,這農村家裡破破爛爛,哪裡都是灰,在這裡,是不可能有人餵她飯吃的,劉思琦非常生氣,為了表示不滿,她甚至絕食兩天,但最後實在餓得不行,便去門口找了個村裡的孩子,幫她做了一頓飯。
說實話,這頓飯的賣相很難看,但劉思琦卻吃得狼吞虎咽,非常滿足,再後來,劉思琦開始變了,她不但自己吃飯做飯,還主動幫「家人」幹活,融入村民們的生活後她才知道,自己逛一次街花的錢,可能是某個村民一年的收入,她的價值觀、人生觀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節目結束,回到城市後,劉思琦真的變了,她自己穿衣疊被,自己吃飯,並且老老實實回學校讀書,畢業後,還隻身一人前往國外留學,攻讀自己最喜歡的服裝設計專業,如今的劉思琦,已經順利畢業,並成為一名設計師,雖然目前還不算很出名,但如今的一切,都是靠她自己奮鬥而來的,在此惟願這個孩子能堅持走正確的路,擁抱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