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員和普通群眾到底有什麼區別?疫情期間,群眾待在家裡不要亂跑就是作貢獻,但作為共產黨員,我們得衝到防控一線去做志願者,為所在社區居民以及返校學生服務。」這是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日前舉辦的畢業生黨員離校教育活動現場,大四畢業生史晨陽的分享。
除了黨員離校教育,上海政法學院積極探索創新,試點建立入黨積極分子模擬黨支部,創新設計黨課並納入第一課堂,不斷搭建學生黨員作用發揮的機制化平臺,為在大學生黨員中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提供了可參考的做法。
初心立得穩,才能行得遠
在全國每年發展的黨員中,學生黨員佔比最高,平均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上海市近兩年的數據是:每年發展的學生黨員佔比超過40%。學生黨員普遍年輕,思想成熟需要一個過程,如何讓學生在入黨前後把初心立得穩、擦得亮,從而走得實、行得遠,是擺在高校黨務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上海政法學院黨委書記夏小和介紹,畢業生黨員離校教育,是學校近3年來探索形成的「七階」黨員教育體系中的一項機制,在畢業生黨員離校之前,通過富有儀式感的教育活動,讓初心更「亮」更「燃」。記者在現場看到,法律學院的黨員離校教育活動包括聆聽一場與本專業相關的專題黨課、重溫一次入黨誓言、提交一篇思想匯報、為所在支部留下一句寄語、參與一項志願服務、領取一份「初心印跡」紀念卡等內容,互動頻繁,氣氛熱烈。
「初心印跡」紀念卡記錄了每位學生黨員在入黨過程中一系列重要節點的日期,還附上了本人「入黨志願」的掃描圖片,每位領到卡片的同學,均要在「入黨志願」右下角再次籤下自己的姓名。「雖然各奔東西,但信仰永不散場」,一位畢業生黨員在朋友圈曬出紀念卡,獲得不少點讚。
「過去的畢業季是什麼?喝酒、哭泣、擁抱、合影,此時的黨員也就是一個普通學生;至於入黨志願書,畢業時封存進檔案袋就再也見不到了。而我們希望用這樣的離校儀式、這樣的紀念卡,讓畢業生黨員回味初心,進一步堅定邁向前方的理想信念。」法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徐海琨說。
在離校前的最後一段日子裡,刑事司法學院大四畢業生徐軼凡主動提前返校,忙著為同學們發放學士服、整理檔案……領到「初心印跡」紀念卡的那天,正好是他入黨兩周年的「政治生日」,對此他感受頗深。
「主題教育時聽黨課,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一共有58個黨員,但到新中國成立時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只剩下4個,中間脫黨退黨的有一二十人,這說明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初心易求但初心難守。大學生接觸信息多,常常會看到各種『吐槽』,不知不覺間初心就可能模糊淡忘,確實需要有意識地不斷擦亮自己的初心,而這張卡片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徐軼凡說。
看上去很美,問題引反思
事實上,在上海的一眾高校中,上海政法學院的學生黨員比例一直處在前列,參與志願服務的人次也名列前茅。但2018年年底的一次檢查,讓上海政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剛發現「看上去很美」背後隱藏的問題。
「檢查組反饋學生黨員發展程序執行不到位甚至流於形式後,我們都沉下去搞調研,真正刺痛我們的是學生黨員的一些錯誤認識。」劉剛告訴記者,有些學生黨員說,發展過程是「萬裡長徵」,轉正之日就是「勝利會師」,進了「安全屋」可以「刀槍入庫」了;還有的說,黨支部就是「開會投個票、活動拍個照」,既無趣又無用,「只要不是連續6個月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你就拿我沒辦法」;有些畢業生黨員忙於考研、考公務員、考法考,對抽出時間參加黨組織活動滿腹牢騷,甚至發出消極言論。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劉剛反思,規範程序是「標」,錘鍊初心是「本」,一定要標本兼治,讓學生們在嚴格的入黨程序中真正理解黨員的責任所系、先進所在。抓住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契機,上海政法學院從一開始就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提出「三個貫穿始終」。
例如,為了將組織薰陶貫穿始終,學校細化制訂了《上海政法學院學生黨支部建設規範》,著力激活每一個基層細胞;同時將發展黨員程序細化成六大步驟45個環節,並且相應設計製作了規範化、標準化的「表單鏈」,強化學生對組織規矩的直觀感受、對入黨初心的常態檢視,不能把入黨當作「兒戲」。
刑事司法學院黨總支則承擔試點任務,研究設計了學生黨支部與模擬黨支部「1+1」的運行架構。「學生年滿18周歲才能遞交入黨申請書,再經過一套完整的發展流程,入黨時一般都大三大四了,又開始忙著考研、找工作,容易忽略組織生活。模擬黨支部的設立,能讓入黨積極分子提前體驗組織生活的氛圍,接受組織文化的薰陶,有助於深化對黨的認識,實現無縫銜接。」上海政法學院學生黨建促進中心主任張慧介紹。
提供新平臺,延續好傳統
經過近一年的模擬黨支部試點,上政第19學生黨支部書記張常鈺發現,入黨積極分子很快從「懵懂」變得「成熟」:儘管由於疫情原因,黨課和討論都移到了線上,質量受到一定影響,但這批入黨積極分子的整體成熟度比以前更高了,湧現出了一批優秀典型。
「比如,景瑜佳同學發動身邊朋友為所在地醫院捐贈護目鏡;李恆同學積極組織口罩行動,為環衛工人捐口罩;何思雯同學加入當地青年突擊隊,在高速公路道口測體溫,等等。」張常鈺說,考慮到疫情期間學生的安全第一,她沒有作任何發動,這些行為都是自發的。「看到這些入黨積極分子用自覺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申請入黨時的承諾,我們對於未來的他們有很大期待。」她感慨。
張常鈺介紹,模擬黨支部的一個突出優點,就是克服了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考察系統化不夠的弊端。高校學生黨支部的設置基本上是跨年級跨班級的,傳統的1-2個培養聯繫人對1個入黨積極分子的「點對點」模式,導致缺少集中性的學習交流和實踐鍛鍊,而模擬黨支部把點結成網,為入黨積極分子搭建了學習研討、實踐鍛鍊和考察評議的組織化平臺。
這種搭平臺求長效的工作思路,還體現在上海政法學院創新黨課教育形式和促進黨員作用發揮上。
張慧介紹,從今年開始,學校創設了「故事中的中國共產黨」通識選修課,借鑑「眾籌」的模式,精選15名專職輔導員的教案,在第一課堂主陣地給大學生講初心、話使命。作為首輪選課一般只有30到50人的通識選修課,這門新設課程未經宣傳,開放選擇的當日就破百人,目前已有600餘人報名,其中既有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也有普通同學,「只有把黨課打造成『金課』,才能叫座、走心」。
而學生積極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的好傳統,也在不斷發揚光大。近年來上海政法學院畢業生報名和入選「西部計劃」人數均列全市高校第一,2019年更是佔到全市入選總人數的七分之一,學生黨員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這與學校著力搭建學生黨員作用發揮的機制化平臺有直接關係。「我承諾」「我亮相」「我帶頭」活動,要求學生黨員在班級承諾為集體做一兩件實事;在宿舍掛上名牌亮出身份,接受同學監督;在校園帶頭參與垃圾分類等文明創建活動等,讓學生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有了載體,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守初心、擔使命」的先鋒模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