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雪橇犬一直用溫順的性格和健碩的體型徵服著鏟屎官們,從小時候的「萌萌噠」到長大之後的「威風凜凜」,在家庭伴侶犬中有著一席之地不是沒有原因。早些年阿拉斯加雪橇犬被商家以「大體型、好養活、乖巧聽話」等優點炒作起來。依稀記得我的一個朋友正在價格風口浪尖的時候買了一隻沒有證的棕色阿拉斯花費2700元,看的我都驚呆了。等到後來我再次關注阿拉斯加的時候價格已經回落到千元以內了,有的甚至六七百,不禁讓我感嘆:「商家的力量真的太大了」。
隨著阿拉斯加在家庭犬中的普及化,有些人再次嗅到了商業氣息,這兩年阿拉斯加再次大火,只不過是變了味道的「熊版」。起初我還沒有在意,只是聽說「熊版」阿拉斯加長的大,以為這很正常啦,人為的幹預繁殖,每窩只留下體型最大的寶寶進行下一代繁殖,幾代或者十幾代下來就可能會有穩定的大體型狗狗出現。但是當我在跟朋友們問起這個「熊版」的時候卻讓我震驚了。
我以為阿拉斯加應該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也可能是這樣的
結果卻是這樣的
和這樣的
這哪是阿拉斯加,分明是阿拉斯熊嘛。再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它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阿拉斯加犬不僅僅只是體型的差距。經過和朋友討教之後才發現原來「熊版」阿拉斯加其實是由正常版的阿拉斯加和大白熊或者藏獒等體型巨大的犬種雜交來的,因為它們所產生的後代滿足了鏟屎官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骨量大、毛量大、體型大,所以什麼「熊版」和「巨型」阿拉斯加應運而生,其實就是長得和阿拉斯加一樣的串串,商家更是為了給「熊版」洗白硬是給正常的阿拉斯加編出個「狼版」來,其實它們有很大的不同。
毛髮不同
最重要的一點,阿拉斯加不「爆毛」,它們本應生活在極寒地區,所以它們有短著而濃密,質地較為堅硬的雙層被毛,這樣的毛髮可以輕鬆抖落雪花。反觀「熊版」阿拉斯加毛量爆炸,長而柔軟,只能說有這種毛髮的狗狗能適合寒冷地區生活但不適合雪地生活,因為長而柔軟的毛髮在粘雪之後很難抖落,狗狗身上的雪被體溫融化會積攢得越來越厚導致消耗非常大的體力。
骨量太大
阿拉斯加是大型犬沒錯,但它並不臃腫,而是那種看著就精壯結實的感覺,骨骼並不粗壯。如果把兩種阿拉斯加放在一起比較的話那「熊版」的骨頭簡直是粗得離譜,七八個月就達到一百多斤的體重已經是巨型犬了。
耳朵不立
阿拉斯加的小耳朵不同於薩摩和哈士奇那種「立於頭頂」,而是「立於兩側」,耳朵雖然小但是分的比較開,而且一定是直立的,如果發現某巨型阿拉斯加的耳朵無法自然直立那麼幾乎就可以確定它是串串,因為大白熊的耳朵和藏獒的耳朵都是立不起來的。
阿拉斯加是在極端苛刻的自然條件下工作的犬只,所有的標準都是為了滿足工作條件而指定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真正的長毛阿拉斯加,但由於過長的毛髮無法滿足工作需要而逐漸被人為淘汰,而如今突然出現這種整窩整窩的「熊版」阿拉斯加那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它根本不是純種犬。所以請大家擦亮雙眼去好好看看不要被不良商家誘導,不要作他們利益的犧牲品,那麼你們家的阿拉斯加是不是「熊版」的呢?
喜歡的話請關注我的百家號,每天都會推送一些寵物小知識,視頻文章都有,歡迎來玩,我在評論區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