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長大後,我們不可能隨時都守護著他,為他擋住所有的風吹雨打,儘管我們可以教他如何保護好自己,他也依然會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情況下,經歷著這樣或那樣的委屈。
因此,我們也要教他如何面對冤情,懂得承受,懂得應對,懂得反擊。
我知道你有委屈
身為家長自然不願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一旦孩子受了委屈,要及時表現出同情和理解,首先不要急著問事情的是非曲直,小寶貝覺得親人是自己最能依靠和信任的人,在自己的親人面前也會發洩情緒,大人們呢,此時要做的就是表示:你的委屈我知道。熱情地擁抱他,讓他放鬆下來。
等到孩子的情緒穩定後,再去問原因,幫他理清事情的是非曲直。
絕對不能因為孩子已經很委屈,就掩蓋自己的錯誤。
一定不能無視,聽而不聞,明確地指出孩子自己錯在哪裡,這是一種冤枉的後果,應該由他來承擔。以後他會知道:我這麼做我自己也會受委屈,也要承擔後果,還是不做好。
以前帶女兒去遊樂園玩,幾個小朋友一起排起隊來玩獨木橋,大家按著順序來玩,突然其中一位小朋友走到後面就不再跟著隊伍從橋上往下走,而是站在橋尾直轉往回走,秩序被破壞了,遊戲無法正常進行。
咱們幾個大人靜靜看著那小孩子的父母如何解決,結果人家只是扶著自己的孩子不讓跌倒,硬著頭皮從獨木橋逆行回到起點。那小傢伙在當時頗有得意之色後,就去玩其他設備了。看起來是在佔便宜。後來在其他設備上,特別是蹺蹺板這種兩個小朋友一起玩的遊戲裡,就再也沒有一個小朋友跟他合作了,很明顯,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和這樣的小朋友成為夥伴。這種被冷落的孤獨,何嘗不是對他一時佔了便宜的懲罰。
這種情況下造成的委屈,你還要做父母嗎?雖然懂得規矩,但卻縱容孩子?假如當時父母及時制止了自己孩子的行為,及時告訴他秩序和規則的重要性,相信這個孩子就不會受到小朋友的冷落,也會慢慢明白行為不能隨意,長大後融入社會也會知道有可為與不可為。
學著化解委屈
冤屈有時是外部環境給予的,而我們無法避免。作為父母的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朋友,讓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委屈,都能與父母溝通,這樣就可以根據具體的事情來幫助孩子分析、引導、解決問題,不讓委屈卡在孩子的心裡,只有心底沒有陰霾的孩子,成長起來才會陽光,沒有絲毫的心理障礙,同時,也在成長中和家長學習如何處理所遇到的困難,為真正長大奠定基礎。
年幼的寶寶遇到委屈,第一反應一定是找爸爸媽媽,漸漸的,長大了,就需要自己去應付一切,所以,要學會能力去化解委屈。
平息怨氣,不是一味的忍耐,而是讓孩子學會更好的生活。
在遭遇委屈時,敢於解釋的人可以解釋,委屈可以吞下,誤解卻必須澄清,一些誤解解釋清楚了,因此委屈自然就變成了過去。
學習換位思考
人生有許多事不能立斷對與錯,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有時自己也覺得受了委屈,換位思考,或許對方受的委屈比你受的更多,多了解對方,就會覺得自己受的委屈不算什麼,讓自己變得更寬廣。
該反擊就反擊
如果有人故意把冤屈強加於孩子身上,我們就應該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停止惡意行為。還擊的方法要因人而異,父母遇上招架不住,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敢於與父母及時溝通,以便得到更好的幫助。
那天的一條新聞很讓我難過,一個小女孩受到侵害但一直不敢跟父母說,原因是害怕被父母打,事實確實如此,女孩的父親知道女孩被壞人侵犯後,不給安慰,直接上手去打,女孩受到傷害,在父親的眼中,女兒受到的委屈反而成了女兒該打的錯。多麼可憐啊!
若女生家長與女生有效溝通,教女生如何防範壞人的侵害,將會降低被傷害的機率。即使在父母第一次受到侵犯後敢跟他們訴說,第二次、第三次也不會發生。壞蛋會在早期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