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互動遊戲、趣味介紹,中山有個紅樹林科普館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在中山翠亨溼地公園,開放有紅樹林溼地科普館,越來越多市民帶著孩子走進科普館,認識這片被稱為「海上森林」的熱帶灘涂特有植被——紅樹林。
走進「紅樹林溼地科普館」內,能看到不少沉浸式、互動式的體驗模塊。其中,室內設置一個環球形的電影院,市民能通過360度沉浸式的影片,近距離看到紅樹林水底下的生態。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紅樹林根系紛繁纏繞,紮根水下灘涂。在退潮時,不少白鷺啄食,在灘涂中掙扎的魚蝦。這讓觀眾身臨其境,仿佛坐在水底,用不一樣的感官視角觀察水底世界。
「紅樹林因何而『紅』?」不少遊客都有這樣的疑惑。館內,有幾個可供市民互動的感應區域,每當記者站上感應區,就能通過投影的影片了解紅樹林的相關知識。據影片介紹,紅樹林之所以被稱作「紅樹林」,原因不在於外觀,在於紅樹林植株內富含單寧酸,單寧酸暴露在空氣中,氧化後會顯現紅色。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紅樹枝幹折斷的時候,暴露在外的樹枝會顯現紅色,這是紅樹林的名字由此而來。」 紅樹林科普館講解員羅俊翔在一旁解釋說。
穿過展館中一條長條式的走廊,其中介紹了紅樹林的生物多樣性,各類植物及候鳥、海鳥棲息物種。紅樹林開放性強,生物繁多,有良好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同時也是候鳥的越冬場及中途遷徙站,也是海鳥們覓食棲息及繁衍之地。
全球共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有3條經過中國境內。而中山位於「東亞—澳洲」的全球候鳥遷移帶上,近年來,通過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的「引鳥計劃」,溼地公園引來了不少白鷺、牛背鷺以及雁鴨、鴴鷸等鳥類。
穿過紅樹林科普館中央的一個大沙盤,我們能基本了解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的全貌,一條長達5.4公裡的珍稀紅樹林緊密排列在與海岸線平齊的地方,從沙盤上看,仿佛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
除了鳥類的多樣性,紅樹林品種的多樣性也不可忽視。通過展館,記者了解到,現中國共有紅樹林38種,紅樹植物主要有11科15屬26種,2種為國外引進,半紅樹植物有10科12屬12種。國內紅樹林群落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省區,其中廣東擁有26種,佔據全國品種的68%,且無論是是種類,還是範圍,在廣東的紅樹林群落都具有代表性。
「中山紅樹林的樹種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真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以及班生植物。以真紅樹植物為例,有一種名叫木欖的真紅樹植物在中山分布較廣,這裡有它種子的標本。可以看到它的種子形似『雞爪』,因此我們也稱之為『雞爪欖』。」 羅俊翔說。
紅樹林又被稱為「海上森林」,這與之生長在海水的特性分不開。事實上,所有的紅樹植物都具有較強的「抗鹽性」,這些紅樹林支柱通過構建特殊的「半透膜」體系將鹽分過濾。其中,木欖等植物的植株可以把99%醫生的鹽分過濾,被稱為「拒鹽植物」,桐花樹等植物的植株可把90%以上吸入體內的多餘鹽分,通過葉片的鹽腺分泌出去,稱為「泌鹽植物。
「館內還設置可供孩子參與的互動小遊戲。」 羅俊翔說,這些多樣化的互動科普形式讓紅樹林知識更生動,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到了真正的知識。
【出鏡/文字】 曾豔春 吳帆
【圖片/視頻】 盧子衡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