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對著日本的詩詞,矯情地說國人沒文化,她怕是沒讀過送瘟神

2020-12-11 照理讀史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這次疫情,我們的鄰邦日本確實體現了很多的大愛精神:議員們捐錢,執政黨高層到中國大使館慰問,普通老百姓在大街上募捐,日本的各大機構向我國運送了很多的物資。

而且人家還真是有溫情脈脈的一面,很多朋友圈都轉發了日本給物資的同時,人家還給我們幾句詩,比如說最知名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賞與子同袍;還有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溫暖的詩句就跟物資一樣,讓我們很多人的心靈得到了慰藉,我們突然意識到,原來中日兩國曾經在歷史上我們是同一個文化圈。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好事,還有人願意發出不和諧的音調,比如說臺灣的知名作家龍應臺女士。

兩三年前我們就聊過她的一條大河的故事,龍應臺聽說這兩天也發文了,她說你看看日本人引用我們的詩句,引用的那麼文雅、那麼貼切、那麼溫暖,而我們中國的很多老百姓就會說什麼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甚至我們很多鄉鎮有各種各樣的標語,比如說口罩還是呼吸機,你老看著二選一;今天到處亂跑,明年墳頭長草;戴口罩總比帶呼吸機好,躺家裡總比躺ICU強。

龍應臺女士批判,說我們大陸這些標語這些話太粗俗了、太粗鄙了!反映的是我們文化水平文化修養不高!

我怎麼聽龍應臺話這麼刺耳?她似乎沒有搞明白,作為日本人現在他們不是疫區,他們是可以很從容自然地給我們送一點物資,然後寫上幾句溫暖的話。

而對於深陷疫區的我們來講,我們在打仗,我們要給鼓勵人心的話語,有什麼比武漢加油這4個字更讓我們能奮起?

更關鍵的是我們搞文學的人,一定要有一個基本認識,你說的那些經典的詩詞是美是妙是雅,問題是有多少人能看懂?

就說日本給那幾句話,我們現在隨便做個普查,有百分之多少的中國人能夠不翻書本知道那幾句話講什麼意思的?

在打仗的時候,我們要喚起的是全民族14億人中的每一個人都意識到,我們處於一個什麼狀態、我們應當怎麼工作。有什麼比我們那些標語還接地氣的?有什麼比我們那些標語還有指導意義的?

從龍應臺的評論上,我真是又一次感受到了為什麼70年那場戰爭勝利的是我們黨,而不是國民黨了!因為他們真的不接地氣、不懂老百姓!

而且我們不是沒有優雅的文字,我們不是寫不出美妙的詩句,我們當然寫得出來,但那是在勝利之後的。

我們可以舉一個歷史上的事實給大家看,血吸蟲病在中國有2000多年歷史了,赤壁大戰時候就有。

1958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向血吸蟲病說不的戰役,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958年毛澤東同志得知江西省餘江縣戰勝了血吸蟲病之後,非常興奮地寫下了兩首詩,我們可以給大家吟誦一下,看看詩粗不粗陋,看看詩優不優雅!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聽聽這就是勝利的詩,這樣的詩句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也會寫出很多,而今天我還想用主席的一句詩送給應臺女士——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原作者:李承偉

相關焦點

  • 龍應臺,你真的有文化嗎?
    龍應臺這個名字我以前真的沒太在意,只知道她是作家,翻過她的幾本書,讀過她幾個被人吹捧的句子後我就對她的文章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因為我發現那些被吹捧的句子粗糙膚淺根本打動不了我。其實龍應臺讀的大學很好,而且學歷很高。當然臺灣的教學質量不敢恭維,從龍應臺和蔡英文這些人身上可以看出。蔡英文連英文、漢字都寫錯,不知道學歷怎麼來的。而這個龍應臺呢,頂著文人的名號橫行天下,竟然文化程度很差。一個文學上的博士對於自己祖國竟然沒有熱愛之心,這是人類起碼素質的欠缺。
  • 鬧了半天,龍應臺誇的是中國人……
    在類似想法中,最重磅的聲音,來自海峽對岸的文化名人龍應臺。她在社交網絡發文稱「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你只會喊武漢加油?」。她認為,這個原因在於「集體的心靈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然而,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調查發現,上面提到的這些詩詞幾乎都是中國人想出來的。
  • 京都三大祭 日本「送瘟神」形式五花八門
    「送瘟神」作為日本重要的習俗和祭祀活動,至今依舊廣為傳承。其中「祇園祭」就是為驅散疫病、消災降福而設立的,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成為「京都三大祭」之一。此外,日本不同地區也有各種送瘟神的習俗。
  • 再讀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
    原標題:再讀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   古代傳說認為瘟疫也有主管的神,這就是瘟神,也叫疫鬼。血吸蟲病曾在我國南方廣為流行,這一威脅在解放初期依然存在,成為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包袱。毛澤東一向關心人民的身體健康,對消滅血吸蟲病尤為重視,在1955年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
  • 詩詞是熟悉的陌生人給中國詩詞搭一個青春舞臺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了詩詞大會的主創團隊。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闞兆江說:「詩詞是情感的抒發,節目集中展現了中華詩詞文化的魅力,引發了廣大觀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也堅定了國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團』成員最小的7歲,武亦姝16歲,陳更20多歲,看到他們那麼年輕,就覺得中華文化後繼有人。」
  • 大家手筆丨康震:從經典詩詞中汲取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
    只有這樣,才能在「回首向來蕭瑟處」時,感受到「山頭斜照卻相迎」的欣喜;才能無比欣慰地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圍繞這些問題,鳳凰網文化請教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請他詳細地解讀了王昌齡的這首名作。(本文原載於大風號「鳳凰網文化」2月12日,原文地址:)「鳳凰網文化:您能否為我們解讀一下王昌齡《送柴侍御》這首詩?
  • 龍應臺"殺個回馬槍":瀋陽的警察讓我沒想到!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昨晚在臉書發文,盛讚其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她路遇男子跌坐馬路報警後,出於一些「成見」,她殺了一個「回馬槍」,但看到的情景令她大為吃驚
  • 民間故事:小孩在瘟神身上撒尿,全村人得病,九尾貓智鬥瘟神
    剛剛進村,她看見了許多人躺在地上或是靠著牆邊,還有不少人在大聲哭泣、痛苦掙扎。走著走著,她遇見了一個人,也可以說這個人並是不人,而是人們口中常說的「瘟神」。瘟神站在村中央的樹下,散發出一陣陣的黑霧,讓村裡的村民全都得病。這些黑霧普通百姓根本就看不見也摸不著,而百姓根本就不知道瘟神就在他們的村裡。
  • 書評人云也退:木心被高估 龍應臺矯情和濫情
    他討厭木心、龍應臺,覺得木心被高估,龍應臺矯情和濫情,他說自己反感那些「自以為憤怒有理的人」。他討厭木心、龍應臺,覺得木心被高估,龍應臺矯情和濫情,他說自己反感那些「自以為憤怒有理的人」,至於龍應臺寫給自己孩子的書,「真要看女性談教育的書,看法拉奇什麼的都可以啊」。對什麼書花什麼力氣可能是種本能他對中國古典小說讀得少,基本無感,擁躉很多的《紅樓夢》,他居然讀不下去。他認為這與他不愛與人打交道有一定的關係。
  • 日本美人挑戰英語發音,這魔性的janglish你會說嗎?!
    去日本,你怕的是什麼?爆發的輻射還是魔性的janglish?
  • 「冷門」詩人李商隱抄襲被「罵」上熱搜:沒文化,只會鬧笑話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就連小學生都知道的人物,竟然有人不認識他,事情究竟是怎樣的呢?「冷門」詩人李商隱抄襲被「罵」上熱搜:沒文化,只會鬧笑話前不久,有位粉絲髮文稱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抄襲霹靂布袋戲的,還說什麼阿貓阿狗都能碰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 從龍應臺事件來看臺灣社會,難道我們只會說:武漢加油?
    我都甚至沒聽過她的名字。我覺得如果她連自己專業領域「要不要學習古文」這個事情上都要拿來爭論的話,那麼她真是白當了作家了。一個我都能理解的問題,她居然想不通。我真的很費解。下面是我的一些拙見,可能有些說的不是很好,大家諒解。①其實,學習古文,是因為古文是語言提煉之精華,思想的精髓。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有原因的。
  • 生病了就自己照顧好自己,何必要矯情地說沒人關心!
    累了,病了,躲在被窩,依舊倔強地說,也不過如此。Tired, sick, hiding in bed, still reluctant to say. Thats all there is to it.一個人最難過的無非是生病了想喝熱水都要自己去倒,這種無助感,真是怕了。
  • 龍應臺茄萣行腳 回憶無割裂的泥土文化
    東南網3月19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 「文建會主委」龍應臺首次文化行腳,18日第一站先抵成長之地高雄茄萣,不但高雄市長陳菊親往迎接,還吸引了大批媒體採訪與地方民眾圍觀,龍應臺與老友攜手走過老、參訪廟宇,對鄉親的熱情,感動之情溢於言表。龍應臺父親曾經是茄萣的警察巡佐,龍應臺表示,14歲至23歲,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歲,就在茄萣。
  • 如何回詩日本「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詞大會冠軍只用了10個字
    僅僅10個字,便彰顯了中國人的胸懷,確實高明,不得不說,詩詞的魅力確實大。02如今日本的疫情形勢也是比較嚴峻的,他們還沒辦法公開檢測更多的人,隨著疫情的發展,中國現在倒是已經基本控制住,而日本則是需要援助。
  • ​郭松民 | 疫情中的文化觀察:從日本的詩詞秀說起
    ,這讓許多國人產生了複雜的感受!」這句詩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原詩為:「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些網友不甘讓日本獨享風頭,也用詩詞回敬——「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何日更攜手,乘杯向蓬瀛。」這當然非常好,不過考慮到是日本開了風氣之先,反而顯得我們有點步人後塵了。
  • 一杯牛奶把李登輝送走了,如同送瘟神
    喜歡把自己稱作巖裡政男的李登輝死了,徹底離開了這個他在茲念茲的世界,聽說是一杯牛奶送他上路的,這對於李登輝其實是好事,與其纏綿病榻苟延殘喘,不如儘快上路留給世人清淨。牛奶來自於奶牛,一直是增加營養補充維生素的營養補品,歷史久遠,應用廣泛,牛奶因所含成分的不同有不同的功效,總體說來,有純牛奶,高鈣奶,脫脂奶,酸奶等等,所以老人小孩都愛喝,是幼小者,虛弱者補充營養,恢復體力的不二之選,但是再好的牛奶也沒聽說過有送人上路的功用,不知李登輝先生用的是什麼牌子的,如果公布出來必大放異彩,畢竟是它幫李登輝先生了卻了巖裡政男的心願——向天皇報到去
  • 最辣女瘟神梁以辰轉世攪局,與李國毅前世今生三角戀愛糾葛不清
    看到觀眾誇「紫色口紅只有梁以辰可以駕馭」、「展現出瘟神的氣勢」,讓她覺得興奮,「瘟神的眼神要魅惑輕蔑,姿態隨時都要很挺,我在家都會對著鏡子練習」。她形容自己的角色:前世的她很疼愛自己的妹妹,但又克制不住對李國毅的感情,是個令人心疼的角色;下凡後的她是個個性坦率、有話直說的主廚,但內心 缺乏愛,渴望一個安穩的依靠,「我在創造這角色的性格時,其實是把比較多我本人的個性丟進去,是最接近我自己的樣子。」
  • 它是日本人最愛的「野菜」,卻在中國爛一地沒人要,國人:太難吃
    它是日本人最愛的"野菜",卻在中國爛一地沒人要,國人:太難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各樣的美食走進了千家萬戶。一些曾經不被人接受食物,如今也成了人們飯後的小零食了。在中國古代,農業非常發達,種菜的品種也是相當之多。
  • 補壹刀:疫情面前,龍應臺的矯情不可笑嗎?
    執筆/李小飛刀龍應臺女士近日在推特上發了一段短文,取名叫「2020後」。龍女士說,我們正在目睹二戰後最關鍵的歷史時刻,「本來就是極權的,現在利用疫情加強控制手段,並且合理化極權體制。本來是開放的,現在憂慮『瘟疫』這個敵人是不是給強人和極權送上了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