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呂霖)「剛滿月就迎來盛夏,我們家又住一樓的陰面,怕寶寶被蚊蟲叮咬,我們全家人每天都提心弔膽的。」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袁女士想給寶寶買隨身帶的驅蚊環,「寶寶太小了,被咬一口都會腫起來。可老人怕驅蚊產品裡含化學成分、有毒物質。」
袁女士向健康時報記者表示擔心:嬰兒專用,純天然成分,這樣的驅蚊產品究竟能不能放心使用?
驅蚊產品歸「農」管,無「嬰幼兒、孕婦」專用
蚊香、花露水、驅蚊環、電蚊香……很多人以為驅蚊產品是藥品,或是「化」字頭的化妝品。但其實,只要宣稱有「驅蚊」效果的產品,就屬於我國農藥管理範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規定,預防、消滅或控制蚊、蠅、蜚蠊、鼠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衛生殺蟲劑,都是「農藥」,都在農藥管理範圍內。
所以消費者在購買驅蚊產品時,要查看包裝上是否有農藥登記證號、產品標準號和生產批准文號,購買經過農藥登記,並取得農藥生產批准證書的正規產品。而且我國的驅蚊產品並無嬰幼兒或孕婦使用的等級,也沒有相關法規和標準規定嬰幼兒和孕婦使用的驅蚊產品的技術要求。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陳廣此前對健康時報表示,不要盲目相信產品包裝上所標識的「嬰幼兒、孕婦專用」等不實宣傳,儘量不要給6個月以下嬰幼兒和孕婦使用驅蚊手環、驅蚊貼等產品。購買化學驅蚊產品時,一定要認準三證號齊全的產品,「三證」號是指農藥登記證號或臨時登記證號,生產許可證或批准文件號,產品標準號。
如果產品不規範,蚊香或驅蚊花露水超範圍使用殺蟲藥劑、添加的殺蟲藥劑超出允許添加劑量,就可能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導致人體過敏或中毒,尤其是兒童、嬰幼兒、孕婦、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因體質較弱,更易受到傷害。
植物驅蚊沒那麼神,物理防蚊效果好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2018年發布的一項試驗結果顯示,對於近年來興起的驅蚊貼、驅蚊手環等新型驅蚊產品,採樣的50種樣品都沒有達到相關標準要求,幾乎起不到驅蚊效果。50種驅蚊產品全都宣稱採用天然植物配方,但檢測顯示,14種樣品中未檢出有效成分,36種產品中雖檢測出,但含量非常低。
蚊子究竟怕什麼?陳廣醫生介紹,盤式蚊香,電蚊香液(片),驅蚊噴霧等這些傳統的驅蚊產品,含避蚊胺(DEET)類驅蚊化學成分。避蚊胺可以通過揮發,在皮膚周圍形成汽狀屏障,通過幹擾蚊蟲觸角上的化學感應器,使蚊蟲不能對人體表面的汗液、二氧化碳等做出感應,從而使人避開蚊蟲等的叮咬。這類驅蚊產品,未滿2月齡的嬰幼兒禁用;12歲以下兒童禁用避蚊胺濃度10%以上的產品,而且每天使用不能超過3次。
還有一類驅蚊產品號稱「純天然」,基本是通過一些植物、精油成分(市場多見為香茅油、尤加利精油等)進行驅蚊。提取的「植物成分」確實不是農藥,但是其效果跟氣味的濃度和距離有關,而且隨著時間的延續,氣味會變得越來越淡,驅蚊效果也逐漸減弱。
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進行的《蚊淨香草驅蚊效果試驗研究》顯示,驅蚊植物驅蚊香草、艾蒿、牛至、芸香、夜來香、甜羅勒等對蚊子無明顯驅趕效果,人的皮膚仍會被蚊子叮咬。試驗中的植物在實際生活中的驅蚊效果很差,在生活中幾乎不具備驅蚊的作用。
陳廣醫生推薦老年人和有孩子的家庭使用蚊帳,蚊帳不僅無毒無味兒,還環保低碳。另外也建議使用LED滅蚊燈,無化學品,無有害氣體,主要利用蚊子燈具有趨光性的原理,結合紫光誘使蚊子,達到消滅蚊子的目的,推薦幼兒和孕婦家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