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仨字,相信不少去陝西麵館的市民,都見到過。那你知道前面倆字念啥嗎?念「biáng」!該字字典裡沒有,是一個象聲字(面撞擊案板的聲音),筆畫複雜,共有50多畫。這種麵食流傳於陝西關中地區,類似於扯麵,但比通常的扯麵寬出許多。關於該字的傳說有很多種,光是民謠就至少有6首,其中一首這樣說:「一點撩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鹹陽。」魯東大學文字學老師張文峰介紹,該字是歷史上當地人民根據民俗有意識創造的,裡面融合了各種民間理念。
這種藍色貼紙一般貼在銀行和超市門口,上面有個類似字的標誌,外面一個繁體的「門」字,裡面一個「犬」字,貼紙上還寫著「110聯網報警警戒區域」。張文峰查閱《漢語大字典》後,沒有發現這個字。據他介紹,人們往往利用漢字造字的會意手法,造出一些有特點、容易被理解的標誌。記者從芝罘區公安分局了解到,這個看起來像字的,是匯眾金盾安防有限公司設置的專利標誌,意思是:門裡有隻犬會更安全,告戒此處設有聯網報警裝置。
隨著時代發展,說普通話、寫規範字成了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文字的變遷過程中,有的字已經逐漸消失,有的卻異軍突起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身邊的這些字你都認識嗎?8日,記者跟隨魯東大學文字學老師張文峰一起給您解讀生活中的生僻字。
□觀點
對這些生僻字,我們是否應該使用?張文峰認為,隨著時代發展,有的字逐漸被更好識別的字所代替。但在專業研究領域,比如古典文獻、古籍整理、考古專業,生僻字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人類發展史上,人民群眾對漢字系統有意識地改造是一種自然規律,比如曾經的「槑」字被「梅」取代,「冏」字本義為「光明」,近年來取其字形被寫成「囧」,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之意。
「囧」在中文地區的網絡社群間成為一種流行的表情符號,成為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之一。「囧」被形容為「21世紀最風行的一個漢字」。
張文峰認為,這些都是不可違背的,是語言發展的規律。
生僻字該不該用
烎
在遊戲中,該字意義衍生為「遇強則強,鬥志昂揚,熱血沸騰,你越厲害,我越要找你挑戰,希望在競爭或對抗中一比高下」。
該字所派生出的一系列流行詞語風行一時,如:「烎你,就像碾一隻螞蟻!」「烎你沒商量!」「不是跟你得瑟,寂寞已經過時了,咱玩的是烎!」「男人,重要的不是帥,是烎!」
這個字讀「yín」。據介紹,《康熙字典》裡沒有「烎」字,只有一個與之相似的字:上面的「開」是分開的兩個「幹」。很多遊戲玩家喜歡寫成上面一個「開」,下面一個「火」。
弜
在現代語言中,「強」字基本取代了「弜」字的意思。類似的字還有「誩(jìng)」,是爭論的意思。也有的生僻字有可以替代的字,如「槑」同「梅」,「夶」同「比」。
歌手陶喆的「喆」字原本也是一個生僻字,同「哲」。
這個字讀「jiàng」,在字形上是「二弓」,意思是弓強勁有力。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張舜徽注曰:「凡言倔強,當以『弜』為本字。」意思是強讀「jiàng」時,應寫成「弜」。
犇
在傳統中國字裡,很多字是異形字,也就是音義相同,而文字形式不同的字詞,例如「筆劃」和「筆畫」就是一對異形詞。
類似的還有芝罘區的世回堯,「堯」以前寫作「垚」(yáo,通「堯」),為了方便識別,「垚」逐漸替代為「堯」。
這個字念「bēn」。「犇」同牛,在現代多作為人名出現,喜歡玩股票的家長往往給孩子起名「犇」,取意牛市、吉利紅火。
の
時下,很多喜歡追捧潮流的青少年喜歡在寫文字的時候應用「の」這個字符,不少商鋪的招牌上也頻繁出現。年輕一代的潮人把一個日本字符加入到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の」是日文「的」意思,用作助詞,書面語可理解為「之」,是古代日本人借中文草書形體造出來的一個日本字符,但在中國文字裡並沒有這個字。 劉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