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作曲家
陳元浦
的黎山絕唱
近聞作曲家陳元浦飄然疾去,他那一首首載入海南音樂史的原創樂曲已成黎山絕唱。陳元浦那代音樂家對海南文化的突出貢獻,讓人從心底裡充滿敬意,他們那代人,音樂創作的黃金時期處於一個物質匱乏卻人心素樸的時代,藝術家們純真地為信念和理想而寫就「英雄」、「命運」與「田園」交響曲,那是一種文化心靈符號,它代表著那個逝去的年代和一種文化歷史記憶。
獲得海南省第一屆音樂金椰獎「終身成就獎」的陳元浦,1953年為組建海南民族歌舞團,與陳翹等汕頭地區一批文藝工作者來到海南,到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工作。這批新中國成立後最先到達五指山區的音樂家,後來證明是最具真才實學、最愛黎族民族文化、最真情奉獻的群體,為海南音樂尤其是黎族音樂走進藝術殿堂,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
陳元浦對「叮咚」的發展創新,就是一個例子。他採用原生態黎族「叮咚曲」為素材,創作出一首由「叮咚」為主奏、其它器樂為協奏的《叮咚舞曲》。在1962年第一屆羊城音樂花會上演奏時,受到音樂界和廣大觀眾的讚賞。1978年,陳元浦又把「叮咚」、「口利咧」、「比達」、「洞簫」等黎族特有樂器融為一體,組成民族小樂隊,演奏由他改編的小合奏《相會在山蘭園裡》,特色濃濃,和諧美美,天籟悠悠,體現了音樂創作對於藝術本體的尊重及對於表現生活的原則堅持,獲得了全國民樂作品三等獎,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大受歡迎。
陳元浦器樂曲聲名遠揚,舞蹈曲也首屈一指。早在1956年,陳元浦譜就的黎族舞蹈《半邊裙子》,曲抒舞情,舞繹曲意,曲舞相生,婉轉風趣,黎味香醇,使得該舞在廣東尤其是海南五指山區流傳久遠,影響了一代人。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陳元浦像其他歸僑一樣,背上了「海外關係」的黑鍋。他將「懲罰性」的下鄉改造,當成田野採風,把自己的生命對本土生活的感動融入到藝術中去,使人生歷程的苦難與艱辛升華為對現實生存的精神超越,他筆下流淌出陽光般的心靈旋律:1972年創作的黎族群舞《喜送糧》音樂,是那樣歡快,是那樣熾熱,是那樣俏麗,反映出作曲家是怎樣熱愛生活與人生。1978年,陳元浦為海南第一個「海洋題材」舞蹈《踩波曲》譜曲,那壯闊,那豪情,那雄心,何等獨特感人,《踩波曲》一舉奪得廣東省文藝匯演一等獎的桂冠。1983年的舞蹈曲《摸螺》,那童謠聲聲,童意綿綿,體現了作曲家那一顆永遠不會老去的童心是何等的清純。《摸螺》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展演」提名獎。直至2007年央視春晚《歡樂和諧中國年》裡,陳元浦的《喜送糧》樂曲又在演播大廳奏響,這一「喜」就是35年。陳元浦乘風遠行,而他留下的美好音樂,將依然會長久地在海南及中國大地上奏響。
《叮咚舞曲》、《半邊裙子》、《喜送糧》、《摸螺》……作曲家陳元浦幾十年間創作出的一首首樂曲已成海南音樂經典,他也因此獲得海南省音樂金椰獎「終身成就獎」的榮譽。日前,這位為海南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老人乘風遠行,而他的音樂卻長留人間。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