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孤獨?
從一個人吃快餐、看電影、吃火鍋,到一個人搬家、去 KTV、做手術……坊間流傳有孤獨的十種境界,惹人暗自比對。每到節假日,路上行人兩人一對,三五成群,莫非一個人出門就只能被全世界嫌棄?
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井之頭五郎,《孤獨的美食家》的男主角,獨自經營著進口小商品。工作之餘,一個人漫步在日本的商店街、居民區、度假區,不知疲倦地追求美食的邂逅。
吃飯不在熱鬧,而在心態和品質。他把自己拾掇得乾乾淨淨,流連於街頭巷尾的餐館。
看他埋頭品嘗時對食物專注又豐富的表情,聽他嘮嘮叨叨的內心獨白,還有飯畢不顧他人眼光,滿足地說出「再來一碗」,你會發現,原來一個人吃飯是一件那麼美好的事情。
只是想吃個飯,沒那麼複雜
或是因為現代化技術的大規模覆蓋,或許是現代社會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曾經商業區到處都明晃晃地打出「第二份半價」虐一把獨自上街的單身狗,如今外賣、團購app貼心推出「單人豪華套餐」,提醒我們「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畢竟,我只是想好好吃個飯,並不一定要伴隨著社交。
這家來自日本福岡的「一蘭拉麵」建立於1960年,傳承了日本三大拉麵之一——博多拉麵的風味,在日本擁有50多家分店,開遍了紐約、東京、香港等國際化城市,無一不成為當地的網紅地標。
它把醬香濃鬱的豚骨拉麵銷往全世界,另一方面,也成功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推廣了日式「一人食」的魅力。
「一蘭」的吧檯座位每人一格,用板子隔開。工作人員在顧客前方的隔板遮擋下進行服務,全程不需要對話,也互相看不到模樣。
當顧客入座之後,將買好的餐券和對拉麵的偏好遞給給隔板後面的人,之後就耐心等待拉麵從隔板後端出即可。
每到飯點,地處繁華商業區的拉麵店門口排起長隊。吧檯上的食客無需承受服務員拼桌的詢問,也不必面對等待的顧客焦慮的眼神,不用忍耐同行者的選擇恐懼症、慢性子、或是盤點不清的忌口。他們只需在這塊專為自己開闢的小角落專心吃麵,吃完即走。
轉眼間,這塊區域即可翻臺,溫馨的燈光和貼心的隔板提示著下一位顧客,這是獨屬於你一個人的用餐時間。
日本文化中「不求人、不麻煩人、但也不希望他人無端走近自己」的特質,在這家拉麵店的配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8》估計, 目前中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數量可達2.6億,相當於印尼的總人口。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離開熟悉的家鄉和朋友,獨自來到一二線城市生活工作。
我們適應獨自一人的同時,城市也漸漸發展出了對獨行者友好包容的那一面。
吃火鍋不一定非得呼朋喚友。「一人一鍋」的獨食火鍋,不但便捷輕量,還避免了白鍋紅鍋鴛鴦鍋的愛恨糾葛。
日本的大東文化大學從1989年就開始在食堂設置「一人座位」,在原有6人桌的中間設置了高約50釐米的半透明塑料板。與其說是方便學生就餐,不如說是一種心理關懷,面向那些不想被看見自己一個人吃飯的學生。近些年也有多所大學紛紛效仿。
設立這種座位的初衷,是學生家長們提出,「食堂的桌子都被社團活動和同好會的小集體佔領了,學校要確保個人使用的座位」。
「以前沒有『一人座位』的時候,我討厭一個人吃飯,就買了飯糰就在接下來有課的教室裡吃。」有了這種空間,選擇一個人就餐的學生也可以從容地去食堂,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我們在城市設立公共空間,將散落在各處的人類聚集起來,形成社交、娛樂、辯論的場所。
如今,現代化技術與有序的社會分工讓人們不必依賴社群,消費導向的經濟體系將觸角伸向每個個體的需求,向每一位選擇獨處的人遞上橄欖枝,邀請他們到更為「單人友好」的公共空間裡走一走。
一人消費可不是單身人群的專利。無論是上班還是上學,無論是社交達人還是社恐患者,你總會面臨一個人坐公交、打車、看電影、逛超市、吃晚餐……種種場景。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人的時刻」。
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就此提出過「一個人的經濟」的概念。他發現,老齡化、少子化和網絡化連鎖效應形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一個人經濟體」,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人均降不了,品質不能少
「一個人生活最大的消費主張是,即使不便宜,也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大前研一在著作中這樣描述。
大部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尚未面臨買房買車的階段,更談不上子女教育花銷。國金證券最新發布的單身經濟研究報告顯示,在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40%左右的單身青年們「月光」。他們有充分的消費自主權,為便利和品質買單。
根據天貓去年發布的榜單報告,過去10年,從快消品、家電、家居,到美妝護膚,人們的日用品在集體變小、功能也更為細分:在一年間,迷你微波爐銷量同比增長970%;迷你洗衣機銷量增長630%,比普通洗衣機的增長速度高出了15%。
與此同時,超市與外送app的分裝蔬菜銷路相當好,連路邊賣水果的攤販都知道將西瓜、火龍果切片包裝售賣。即使知道分裝蔬果的價格是菜場的幾倍,消費者還是願意花錢買個方便。
針對當下「吃喝玩樂」幾個重要主題,幾乎沒有配送小哥和各種app解決不了的需求。當然,獨自一人點個餐,你也會發現湊不到滿減、攤不開運費,甚至因為沒達到起送費而給奶茶多加了兩份配料。
商家發現,獨自一人的消費者經常會點更貴的餐,有時是迫不得已,也有一種「消費代償」的心態。可以將就著一個人過,但一個人的生活不能將就著過。
一個人也要精緻優雅,過出面面俱到的水平。
那就專注過程,享受點單自由
獨處的時刻,也是直面內心的時刻。
跟朋友一起去KTV,自己中意的歌可能被冷眼相待,硬著頭皮唱到半途尷尬切歌。
公司組織去KTV,又要照顧同事又要看上司眼色。忙忙碌碌折騰下來,聽了一晚上排行榜上最靠前的「熱門歌曲」,在眾人大合唱中和諧結束,然後一個人叫上夜間計費的計程車回家。
卡拉OK,本來是一種隨著伴奏和屏幕上的提示跟隨唱歌的娛樂活動,不知為何逐漸變了味,燈紅酒綠的房間裡,推杯換盞之際,就到了考驗社交技巧的時刻。
「迷你KTV」提出了解決方案。各種品牌的「迷你KTV」以這種「玻璃盒子」的形象,出現在地鐵站、商業區、電影院等人群密集處。
兩平方米左右的空間裡容納著大屏幕、操作臺、高腳凳、話筒、耳機等必備物品。在私密空間裡,「唱歌」才回歸了它本來的意義:「想唱什麼唱什麼」、「想怎麼唱就怎麼唱」。
日本和韓國的KTV更是展現了它們專為唱歌設計的功力。在韓國,KTV又名「練歌房」,很多人真為練歌而來,一個人還能享受很多額外樂趣。
有些KTV設計成了專業錄音室,可以錄音錄像,供人反覆欣賞;甚至有機器可以連接樂器一起演奏,全方面提升音樂技能點。
點歌系統都是完善的娛樂打分系統,可以就「音準」、「表現力」、「節奏感」、「穩定性」、「聲音顫度和持久度」等多維度打分,還能進入挑戰模式,根據自己唱歌質量的好壞獲取演唱時長,爭取完整唱完一首歌。
再看這家「一人」烤肉店,定會讓熱愛吃肉的朋友怦然心動。在這種「一人食」店鋪,專為單人準備的小型烤盤自然是必備品,適合悠閒地烤肉給自己吃。而最有意思的是,這裡的肉可以單片售賣。
無論是A5和牛還是內臟肉,顧客都可以單片點餐。從此不用受限於個人的胃口和套餐的限制,也不用與同伴籌劃肉量的分配,只管選自己想吃的部位和種類,也可以自在地嘗試沒吃過的品種。
這種點餐自由,大概就是「一人烤肉」的魅力了吧。
其實一人也好,結伴也罷,都是人身為社會動物所經歷的必然過程。
結伴看展固然很好,互相打卡拍照評頭論足,收穫朋友之間交流互動的時光。既然一個人去看展,那就按自己的節奏在展品面前駐足。不用左顧右盼地顧忌他人,獨處時更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城市化現代化的發展催生「一人」消費需求,消費者的行為和訴求也反哺著市場變革。但孤獨消費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它促成了人們更自由的選擇,甚至更放飛的心態。
表面上是獨來獨往,深處還有著一種不拘泥於他人眼光、不盲從大眾喜好的人生態度。
也許現代社會的忙碌和疏離感讓很多人「被迫」獨自行動,但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自行動。他們不再因獨處感到焦慮,進一步享受生活的樂趣。
那就跟隨五郎大叔的心態,吃涮牛肉時過生雞蛋,烤牛舌得配大蔥,油炸食物與碳酸飲料同食最滿足……專注而虔誠地享受過程。
無論多少人在一起,食物都由自己品嘗,生活體驗都是自己感受。
一個人也沒關係,我很擅長和自己相處。
撰文/Fang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