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6歲的小徐結婚,公司的18個同事合起來送1314的禮金紅包,平均一個人不到100元。
對此,小徐說,之前同事們結婚,她都儘可能到場參加,哪怕不是很熟的人,禮金也要300元起步。
可如今輪到自己擺宴,同事們卻合夥整來這麼一出,讓她覺得實在是太過分了。
中國講究禮尚往來,人情互換,既然之前收了禮,從禮貌的角度來說,至少也要同樣的金額回禮。
小徐同事這種行為放在鄭州肯定要被吐槽一句
曾經的份子錢
份子錢這一習俗,從朱元璋建立的「鄉飲酒禮」制度中演化而來。
在古時,窮人結婚的時候,屋子裡什麼都沒有。
於是村民你給個被褥,我給個鍋碗瓢盆,整個村子一點點湊出來日用品來幫新人渡過難關。
後來隨著大家逐漸富足起來,不再如此窘迫,婚禮便不再用送日用品,而是送更加方便的錢,來幫新人分擔擺宴席的壓力。
60年代
大家一般隨3-5塊錢
當時工人月薪是36塊錢左右
70年代
份子錢漲到了5-10元
當時工人普遍的月薪大約是42元
80年代
10元份子錢已經拿不出手了
20元比較常見
隨50元的也有
90年代
從幾十元增加到上百元
隨60塊錢,80塊的人
會被稱為有心人
2000年之後
剛開始幾年流行100元的份子錢
最近兩三年
500元的紅包也算薄的
現今難以承擔的份子錢
本來是為了幫新人緩解壓力的份子錢,近些年來變了味道,反而讓參加婚禮的客人感到了壓力。
如果按照我國的法規,份子錢交月工資的十分之一來計算的話。
我們或許只用交300塊就好了。
但根據前段時間,挖財錢堂社區公布的各地婚禮紅包水平大數據地圖。
調查中顯示,河南的婚宴紅包平均需要500元左右。
看起來似乎和北京上海這種1000元的禮金還有些差距。
但把這500元套到鄭州人民的普遍工資看一下,哎呦媽呀!
吃完酒席,回家吃土
河南人特喜歡熱鬧,搬遷,結婚,生孩子,過生日都要辦個酒席......紅白喜事,條條項項,大大小小,恨不得平日間沒事幹都辦個酒席玩玩。
份子錢這玩意又與時俱進,越長越高,於是,生活在鄭州總是有隨不完的份子,吃不完的土,畢竟大家感(hao)情(mian)深(zi)嘛。
映象網曾經做過街頭採訪,詢問46名路人。其中33人表示參加同事的婚禮,禮金是500元,參加同學的婚禮則要1000元,至於親戚的婚禮,那就再翻個倍了。
而在這46名路人中,其實有很多人對於高額的禮金負擔不起,但迫於人情,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隨禮。
剛上班一個月的小劉,為了給哥們當伴郎,從鄭州坐高鐵到濟南,往返車票用了600元,禮金隨了1000元。
小劉實習期工資是2000,現在還沒拿到手就基本花完了。
而這只是踏出校門的開始,在未來的幾年,小劉同期畢業的同學們還要陸陸續續結婚。
50歲的老王,參加婚禮一般都是同事或同學子女的婚禮。
作為長輩,出手自然不能過於小氣,禮金一般500元起步,關係稍好點的就給1000元到2000元不等。
到他這個年齡,無需像正在奮鬥期的年輕人那樣為禮金髮愁,但也深感現在份子錢與他年輕時的差距。
陳姐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公司裡大多都是年輕同事,這兩年基本都到了適婚年紀,經常需要參加同事的婚禮。
每次500元的婚禮禮金,她還能接受。
但今年十月一期間,連接著三名同事結婚。交完禮金之後,這個月房租錢就沒了。
上面講述的三位其實還算好的,真正慘的是那些為了隨份子,把自己陷入負資產的人。
古代讀書人寒酸,為了請好友喝酒盡興,賣掉自己的貂裘大衣,被傳為佳話。
現在我們做到了,但怎麼感覺如此難過,是現在的土沒以前的好吃嗎?
隨份子本應你來我往,互不相欠,以達到增進感情的目的。
可現在,增進雙方感情的功能大大淡化,當然會出現心理上的不平衡。
通常在圈子裡做事,朋友同事一有人結婚,自己心裡就發緊。唉,又要破費了,請柬似罰款單。
遇著好友辦喜事還心甘情願,偏偏常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諸如沒見過面的親戚、同學的弟弟、單位管鍋爐的臨時工,不勝其煩。
但是,請柬本身具有制度強制力,效力不亞於交通警察開的罰單。
收到請柬的無一例外罵罵咧咧湊份子錢,喜氣洋洋把它遞出去,心裡戰戰兢兢祈禱在自己結婚的時候,對方還能還回來。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大概這就是份子錢現今的真實寫照,成年人交際的真實模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