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我國疆域廣闊,有九百六十萬平臺公裡之多,南北跨度大,並以「秦嶺-淮河」為一線,把我國分為南北兩大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橫跨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在這條線上劃分的南、北兩省之間,自然風貌、人文地理、氣候等差異十分明顯。
自然,這條線上的城市差異並不那麼明顯,大部分都是符合南北方特徵的城市,其中在南北分界線上最有名的當屬江蘇淮安和河南信陽兩個城市,其中信陽位於淮河下遊,而信陽位於淮河上遊,都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但比較奇怪的是,在江蘇淮安卻建起了「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據了解,該標誌園從2007年就開始規劃建設,到2009年4月竣工,淮安成為我國第一個修建南北地理標誌園的城市,也成為淮安市的又一個新名片。事實上,從規劃之初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尤其是有著「江南北的,江南北地」之稱的信陽人的爭論最為激烈。
但說到淮安的歷史,這裡修建這個南北地理標誌園也是最合適不過了。淮安市位於江淮平原東部,其餘南北地理分界線上的城市多為山區,不僅如此,地處黃河之濱、黃河北岸的南通長江,自古有「南水北調中線」之稱,這些都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
談起淮安,還鬧過一個笑話,很多人都不知道淮安屬於江蘇,而誤以為屬於安徽,畢竟,就連央視也多次把「江蘇淮安」錯說為「安徽淮安」,這確實很尷尬,估計江蘇也只有淮安最不像江蘇。此外,江蘇淮安經濟相對落後,2018年GDP排名倒數第三,全國排名處於經濟中等偏上水平。
北起淮安淮海北路東段,南至淮河東岸,其標誌是一座橫跨古淮河的「虹橋」,其實早在古代這裡就有一座橋,因橋毀後只留下水下的墩臺,此虹橋也是在原橋的基礎上建造的,虹橋中間是一個巨大的圓體,按中心位置來區分,南邊紅,北邊藍。
現在我們看到的虹橋設計是2015年完成的,用紅、藍兩色來代表南北,同時也是根據南北方的氣候差異而設計的,南方比較暖和,所以選擇暖色調的紅色,北方比較冷,所以選擇冷色調的藍色,建成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吸引了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感受這裡獨特的風景。
每天能從橋上看到「南來北往」的行人,在他們眼中,南去不再是距離,只是一步之遙。常來的觀光客笑著說:一秒鐘以前,我還在南方,一會兒又來北方。很有意思,很多遊客也是慕名來此,體驗了一下「神奇」的感覺。更加令人難堪的是,有人問我到底是北方還是南方?
事實上,在此之前有許多地方因南北分界而爭論不休,這個標牌園最大的意義不過是南北方分界,在這條沿街各城市都建了一個,也是無可厚非的。不知,你可曾聽說過淮安這個「地理分界線標誌園」?曾經到淮安旅遊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