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參與都是為了成長,每一次的相聚都是為了改變。
一、良好的溝通
教會如何更好的帶領年輕人的夏令營營會呢?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方法和方式來帶領年輕人們的成長,但我們深信所有目的都不離開一個中心——基督信仰。
但作為營會的老師該如何去帶領長時間在社會裡受壓抑的這些年輕人,如何找到切入點與他們的思想世界溝通,以聖經的價值觀來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看待自己?這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重點:
第一個方面就是要有良好的溝通。溝通不是簡單地三兩句話,而是去到他的個人生活、家庭背景當中,從一些行為發表現來細微觀察他們的性格、情緒、脾氣等。
一些年輕人在社會面對環境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娛樂的壓力等,這些壓力會影響他們的判斷和選擇。
作為帶領者應該學會體會年輕人所面對的各種環境,在溝通的時候,需要學會說「我可以理解你此時的壓力,你需要我為你做什麼,或者我該如何幫助你」。良好的溝通,能夠增進彼此的認識程度,打破陌生感與不信任感。
良好的溝通目的就是要建立信任感,因為沒有信任感,或者多少都有所防備。作為帶領者不要常常擺律法師的架子,更不能拿牧會責備信徒否認語氣來面對這些年輕人。
溝通是能夠讓他知道你的為人如何。
溝通不是說教,溝通也不是在責備,溝通是用好的態度、溫和的語氣、肢體動作的引導。
二、親密的關係
親密的關係是借著彼此的認識建立起來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就是「哪個老師不嚴厲,我就會喜歡哪個老師」。
作為營會帶領者應該面對不同的年齡群體進行適當調整,當大家從一個陌生人到認識到彼此信任、再到無話不談,這才是一個帶領者應該具備的。
親密的關係能夠打開彼此的內心,進入參與者的世界領域,來與他一起面對當下的挑戰。
親密的關係從彼此分享開始,帶領者可以分享自己年輕時候從叛逆到改變、從軟弱到成熟的經歷,如何經歷信仰對自己的改變。
每年營會中或許都會有一些不愛說話的年輕人,甚至課後躲在一個角落玩手機,不入群,這些人群是值得帶領者高度重視的。因為他們之所以選擇封閉自己,有可能是因為對世界的不信任,對身邊人的不信任,更是因為自己沉溺在虛擬的世界裡才能得著安慰。
帶領者第一步不是去責備他們,而是去到他們身邊,慢慢打開話題主動詢問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最近所關注的是什麼,然後就是詢問他們的家庭情況、父母性格等一系列的個人生活的情況。
透過這些情況來理解他此時的壓力是什麼,最後可以請幾位營會的老師手拉手為他禱告,並且鼓勵他多與人交流,透過遊戲環節來使他放鬆自己。
三、放鬆的身心
營會放鬆身心是最為重要的,因為營會不是任何的補習班模式,更不是特長班之類的,而是透過一些活動、團隊遊戲來理解信仰是什麼,這信仰與自己的關係等。
放鬆身心是指年輕人在心理和身體上得到放鬆,每個帶領者都應該讓參與者感受到被愛與舒適。
用一些破冰遊戲來化解大家沉悶的心情,帶領者在引導的過程中可以參與者的姿態來一同進來。太多時候這些年輕人可能在家裡經常被父母嚴厲訓斥、在社會被上司嚴厲訓斥,如果營會還是這個樣子,想必他們對參與營會不會再有第二次念想。
透過活動培養每個人的積極性、團體性、合一性,重要的是放鬆,而不是精神緊繃。帶領者要有熱情、活力、微笑、放得開,這樣才會讓大家受到相應的
有一些活動是室內活動,也有一些活動是室外活動,當然根據場地的範圍來制定遊戲的場面。
放鬆完身心之後,帶領者一定要講出這活動的目的,然後讓活動中積極的參與者一兩位,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營會的主題
每一年營會的主題都是不一樣的,作為帶領者要有抓住主題的習慣,每一次的分享都要回應主題。讓每個年輕人感受這營會主題、理解營會的主題、參與營會的主題。
可能根據地域不同,課程相應也會不一樣。但重要的是讓營會的主題深入到每個年輕人的心裡,使他在以後的生活中,每每想到這次營會的舉辦,所記憶的不僅僅是遊戲的愉悅,而是一想到這個營會就會立馬想到這個主題。
帶領者應該隨機應變、善於思考,讓營會能夠達到舉辦營會的目的。
或者可以為營會的主題進行設計一個口號來加深記憶,讓每個年輕人覺地這營會與自己的關係,這營會對自己切實的幫助。
營會要有開學儀式,也要有結束儀式,這樣大家會覺地這營會很正規,讓每個參與者明白營會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可以學習到很多的東西,接觸到很多的人,讓自己的視野更加廣闊。
達到營會的主題是需要帶領者團隊提前籌備,每位帶領者為營會做好充分的預備,無論是課程上,還是活動上。
仍須記住的是,任何事工都是以禱告開始的。
五、分散的跟進
最後的一個環節就是營會結束的分散了,其實每次營會的結束,每個帶領者都要跟進一些參與者的情況,或者說帶領者分為幾組,來進行對參會者定期關懷,生命跟進。
或者大家彼此留下聯繫方式,以便於以後的溝通和召聚。
帶領者不要以為營會結束,就沒有事了,帶領者而是要關心年輕人的讀經和禱告的情況,定期把大家召聚到一些地點(公園、餐廳、廣場),聚集一下,以便於增進關係,了解信仰的程度與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