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試開館,明清600餘年銅造藝術咫尺可感

2020-12-22 山西晚報

山西晚報訊(記者 劉俊卿)從北魏到明清,一千多年裡,大同銅器始終長盛不衰,甚至於皇宮裡用的銅餐具都是來自大同銅匠之手,民間因此流傳著「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的俗語,道盡了大同這座城市與銅的淵源。

今年國慶期間,作為大同博物館的又一座分館——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試開館,從多個方面向遊客和市民展現大同銅造藝術與文化發展歷程。展覽用6個展廳,四個單元展示大同地區明清兩代600餘年的銅造技藝,其中包含了明清時期仿製商周青銅彝器、宣德爐、文房閒賞及蒙漢商業交往歷史,充分反映了古都大同在明清時期商業興盛、人文鼎盛、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大同制銅始於東周時期

大同銅器歷史悠久,在大同地區文明的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據可查文獻記載:大同制銅始於東周時期,在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大同與銅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

展出的明清時期銅造製品

在歷史上,大同就處於「然屏障全晉肘腋神京」的戰略咽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制銅行業一直都是大同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手工工業門類,而銅器的製造也經歷了由皇家兵器、禮器,到貴族的日用與工藝器具,再到民間日用器皿的發展歷程,期間逐漸地發生了變化,走進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世界。

明清之際,因邊境穩定的需要,當地的生產、生活、商業和頻繁的對外邊境貿易使大同地區日漸繁榮起來,社會生活和日常的民間民俗風情亦愈來愈豐富,正如方志所記載的那樣:「大同雖涉邊徼,商旅輻輳,以浮靡和炫耀,尚侈而少質,實安分而鮮爭訟」。在可考的歷史文獻古籍中也有對大同銅器使用的相關記載,民間也一直流傳有「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的說法。

展出的明清時期銅造製品

大同銅器工藝精湛,經久耐用,品種齊全雖然隸屬漢地傳統工藝品,但是由於大同所處的地理區位和受到蒙古民族及晉北地方等元素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是多種文化的結晶,代表大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超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後,大同銅器依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時任總統蓬皮杜來大同訪問期間,在宴會上蓬皮杜被大同銅火鍋所吸引,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周總理說到:「喜歡就送你一個」!於是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大同銅火鍋便作為國禮贈送給蓬皮杜,成就中外交流史上精彩的一筆。

1985年,大同市金屬工藝廠設計製造出鍍銀仿古宮廷銅餐具——銅火鍋。獲得中國第六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國家經濟委員會為新產品頒發的「金龍獎」等殊榮。21世紀以來,大同銅器業以傳統為依託、創新謀發展。迸發出新的生機。湧現出許多新工藝。王友文兄弟破解了混銅工藝難題,使紫銅黃銅互熔得以實現並成功融合到銅器的創作中去,成為山西省工藝大師得到行業內的認可。2009年大同銅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大同天藝昌工藝品廠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014年大同銅器製作工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集中展示600餘年銅造藝術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市民對古都大同的文化認同,大同市博物館在大同古城縣樓北街11、12號兩處四合院設立了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該館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建築,佔地面積998.5平方米,設有七間展廳。展館以「銅耀大同——明清大同銅造藝術陳列」為主題,分為「古韻新風」、「爐火純青」、「燕閒清賞」、「奢華銅享」四個單元。

在第一單元「古韻新風」中,展示了包括明清時期的大同博物館藏的乳釘紋銅鼎、雙耳蕉葉紋銅尊、鋪首銜環銅尊以及太平有象銅尊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承載著「禮治」功能的青銅器逐漸平民化。此時銅器不同於夏商周時期具有嚴格的製作規範及用途,銅器的製作與使用範圍都有了很大的擴展,結合了時代文化與地域風格,明清銅器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製作風貌。

展出的明清時期銅造製品

這一時期的大同銅器不再拘泥於古,而是取古之意以鑄新器。一邊從主題、形狀、材質、工藝等各方面極盡仿古之能,一邊又拓寬了這些銅器的用途,不但將其用於莊嚴的祭祀活動,還更多地用於宗教供奉和陳設,禮制的莊嚴逐漸被世俗情懷取代,從維護三代禮制轉為關注現世生活,銅器具有了更加多樣化的功能,盡顯法古悅新之象,使用空間和欣賞內涵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朱火然其中,青煙颺其間」。從古至今,無論作為國之重器,還是文房香具,處處都有銅爐的身影。銅爐歷史悠久,早在漢代,民間就已有了焚香所用的「博山爐」,至明清時期,銅爐的製作到達頂峰,尤以「宣德爐」享譽中外。

明代宣德爐的鑄造揭開了中國制銅史上的新篇章,其在合金配製、熔煉、鑄造及表面處理技術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代表著宣德時期鑄器的最高水平,也標誌著我國銅器鑄造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其在造型上參照了三代青銅器與宋代瓷器的經典器形,用料講究,製作精良。典雅圓潤宣德爐和製作精巧的其他香爐,既得沉香氤氳 之妙,又寓盎然意趣其中,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第二單元的「爐火純青」則展現了宣德爐博大精深文化與精湛的製作工藝。包括象鈕帶蓋銅燻爐、獅鈕銅燻爐、雙龍耳獅鈕銅燻爐等大量重點展示文物。

臥象蓋蛇耳象鼻足嵌寶石銅燻爐

明清時期,銅器中所含禮製成分逐漸減弱,銅器由廟堂走進生活,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器皿或是供人們賞玩的藝術品,各式各樣的陳設器應運而生。

大同銅器在繼承傳統工藝優秀成份的同時,又將外來文化因素融合貫通,銅器的製作融合了當地的生活情趣、民俗民風,各種象生造型精妙雅致,文房用具構思巧妙,形制多樣。其中不僅有取用古器樣式賦予新意之器,也有不少獨出心裁的動物造型,衍生出不少佳鑄之器,精美的陳設用品及文房用具將造型藝術、生活實用、時代理念融於一體,陳設堂室,典雅時尚。

明清時期,大同銅器跟隨「萬裡茶道」的興盛享譽中外。精湛的制銅技藝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同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銅器製作、貿易中心,大同銅器名冠全國。史料記載,清時大同城區銅器商鋪林立,湧現了各有絕技的近百戶銅匠。當時鐘樓院巷街制銅作坊達七十餘家,周邊縣、鄉也多有銅器作坊。傳統的銅製品成為大同特色的工藝品,大同銅作鋪號馳名全國。

猴鈕銅燻爐

銅器以其便攜、耐用、易保存的優點深受草原民族的喜愛,地處北地的大同,歷來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受草原民族的影響,銅器一直倍受大同民眾的喜愛。從第三單元的「燕閒清賞」、第四單元的「奢華銅享」充分展示了 銅器逐漸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並與當地的民俗民風相融合,使用銅器己經成為大同文化中的一部分,滲透到民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當地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相關焦點

  • ​大同市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生動呈現民族融合繁榮景象
    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坐落於大同古城縣樓北街11號、12號兩處四合院內,佔地面積998.5平方米,設有七個展廳。展館以「銅耀大同——明清大同銅造藝術陳列」為主題,分為「古韻新風」「爐火純青」「燕閒清賞」「奢華銅享」四個單元,以文物、場景、多媒體等手段展示大同地區明清兩代600餘年的銅造藝術與文化發展歷程,其中包含明清時期仿製商周的青銅禮樂供器、宣德爐、各式香爐、陳設器物、文房用品、生活用具及銅器貿易盛況,充分反映了古都大同在明清時期商業興盛、人文鼎盛、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 大同市博物館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大同市博物館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同市雕塑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7萬餘件,是大同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博物館內有一個基本陳列《天下大同——大同古代文物展》包含滄桑代地、魏都平城、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四個專題展廳《大同恐龍》《瓷路擷珍》《妙筆丹青》《梵語清音》,還有一個臨時展廳。
  • 河北邯鄲市博物館將試開館
    迎雙節惠民試開館公告親愛的觀眾朋友:為喜迎國慶中秋雙節,豐富活躍廣大市民節日文化生活,邯鄲市博物館將於10月1日至3日對市民觀眾試開館,有關事項公告如下:●開放時間10月1日至10月3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開放範圍專題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磁州窯瓷器陳列》
  • 大同市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協會於2020年7月至12月組織開展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截至目前,經過全面綜合評定,最終核定公布了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21家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25家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其中大同市博物館由國家二級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同市雕塑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
  • 大同市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該館持續探索「總分館」發展模式,現有一座總館,以及梁思成紀念館、平城記憶館、魁星文化博物館、明堂遺址博物館、北朝藝術博物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張靄堂故居紀念館等九座分館。
  • 上海博物館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一
    上海博物館是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始建於1952年,位於人民廣場的新館,建成於1996年 。 新館建築有方體基座,巨型圓頂及拱形出挑組成,形如銅鼎,暗合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南門兩側八尊漢白玉雕塑,極具莊嚴雄渾之氣 。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3萬件 。
  • 安思遠的藝術人生:退藏天地於咫尺
    踩著清末從宮廷中流傳出來的地毯,你可隨意選擇一件明代紅木椅坐下,而書案上十幾件古玉,則可隨時把玩。很快,他的客戶就囊括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克利夫蘭美術館等重量級的收藏單位,而諸如斯蒂安·修曼(Christian Humann)和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avison Rockefeller)這樣的大銀行家和實業家也對其藏品趨之若鶩。     1981年,銀行家修曼辭世,安思遠大膽地以1200 萬美元購入修曼收藏的1600 件亞洲古代藝術品。
  • 來蘇州,可別錯過這些博物館!
    推薦行程:蘇州博物館—拙政園—觀前街—平江路◆蘇州東吳博物館蘇州東吳博物館由館長陳鳳九創立,館內藏有中國各歷史時期的藏品,包括銅鏡、青瓷、石雕、青銅器、唐三彩、古代陶器、紫砂、唐宋瓷器、古代藝術等九個系列2400餘件。展現了蘇州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精湛的技藝水平。
  • 山西省5家博物館展覽被國家文物局推介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等單位承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座談會在遼寧省博物館召開。 在此次會議中,山西共有5家博物館選送的展覽入選,大同市博物館《銅耀大同——古代銅造藝術陳列》、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壺關縣文物博物館《抗大一分校在壺關》、夏縣博物館《夏縣西村時代生活展》等4個項目獲得一般推介,山西博物院選送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獲得重點推薦。
  • 盤點海外珍藏的明清家具—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收藏有近8000件中國藝術藏品,特別是中國古代繪畫、佛像和家具稱譽全美,號稱擁有除亞洲之外最權威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使其躋身於美國七大中國文物集藏中心之列
  • 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美麗的大同古城!
    古城牆的總周長為7270.7米,形制為東西略長的矩形城池,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城牆上有62座門摟、角樓、望樓。大同古稱雲中、平城,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約在10萬年前,北京人後裔——許家窯人西徙時,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隨後又成為北魏首都,遼、金陪都,是一座歷史文化極為豐富的古城。善化寺始建於唐朝,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
  • 文化藝術中心的美術館·文化館和圖書館昨試開館
    昨日上午,廈門市美術館、廈門市文化館、廈門市圖書館試開館典禮在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行。圖為觀眾在市美術館參觀雕塑作品。  昨日上午,廈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文化公共設施——廈門文化藝術中心的美術館·文化館和圖書館率先試開館。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大為,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中國畫藝術創作院院長郭怡琮,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孫克,市領導蘇文金、潘世建、桂其明以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國內著名書畫家、廈門知名作家等應邀參加了開館儀式。  劉大為在開館式上致辭。
  • 恢宏壯闊 氣韻生動品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_藝術鑑賞_中國...
    紫禁城原為明清兩代皇宮,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廷建築群。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8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將發行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幣共7枚,其中包括1公斤圓形金幣、3克圓形金幣、2公斤圓形銀幣、5克圓形銀幣各1枚,以及15克長方形銀幣3枚。
  • 石家莊:來這家好看又好玩的博物館觀賞明清古家具體驗文創
    記者走訪各大民間博物館一探究竟,來跟隨記者腳步一起大飽眼福吧。近日,記者探訪博物館第一站來到河北省吉古堂家具藝術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石家莊世界灣收藏博物館集群五樓。一進博物館的大門, 一件件古香古色的藏品映入眼帘,散發出古樸典雅的氣息。
  • 如何鑑定明清金銅佛像
    明清金銅佛像主要有以下時代特徵:  明代佛像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佛像作偽手段五花八門一般而言,明清金銅佛像作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按真品仿造 其又可分以下幾種情況:  (1)以真品翻模製作。
  • 大同的美景
    大同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古蹟眾多,尤其是以雲岡石窟、北魏懸空寺等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堂、覺山寺、圓覺寺等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龍壁、明大同府城等為代表的明清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佛教文化。
  • 館有佳藏品自高,中國地級博物館楚翹——大同博物館
    博物館分為一層展廳有:大同恐龍、滄桑代地;二層為:魏都平城;三層有:遼金西京、明清重鎮、梵語清音、妙筆丹青,瓷器餘韻。按照老習慣直接上三樓,由上往下參觀。  「明清重鎮」: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國家一統,北方蒙古的韃靼、瓦剌、兀良哈等少數民族成為明朝統治的嚴重威脅,為抗擊蒙古各部,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長城沿線設置九個邊防重鎮,大同為「九邊之首」。
  • 古代銅佛像的鑑定
    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成熟,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像在中國工匠的手中逐漸脫離原有風格,加入了中國自身的造像形態,建立、發展成獨特的中國佛像,在這藝術融匯、交流中,呈現出各時代多姿多彩的鮮明特色。
  • 新年藝術之旅,去博物館感受絲綢之路
    今天萃花就來給大家推薦三月份可看的十個國內外有關絲綢之路的展覽,快去博物館裡沉浸在那段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當中去吧。:這裡有的,不只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藝術 展覽將為觀眾解讀「絲路長雲」展覽的源起、展覽構思、形式組合以及展覽呈現等內容,剖析絲綢之路的由來、漢唐代政府對於絲綢之路的管理與支持,推動絲綢之路文化的傳播和文化融合,與觀眾分享「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的漢唐青銅、陶俑、金飾、絲織圖案和藝術家寫生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