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訊(記者 劉俊卿)從北魏到明清,一千多年裡,大同銅器始終長盛不衰,甚至於皇宮裡用的銅餐具都是來自大同銅匠之手,民間因此流傳著「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的俗語,道盡了大同這座城市與銅的淵源。
今年國慶期間,作為大同博物館的又一座分館——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試開館,從多個方面向遊客和市民展現大同銅造藝術與文化發展歷程。展覽用6個展廳,四個單元展示大同地區明清兩代600餘年的銅造技藝,其中包含了明清時期仿製商周青銅彝器、宣德爐、文房閒賞及蒙漢商業交往歷史,充分反映了古都大同在明清時期商業興盛、人文鼎盛、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大同制銅始於東周時期
大同銅器歷史悠久,在大同地區文明的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據可查文獻記載:大同制銅始於東周時期,在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大同與銅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
展出的明清時期銅造製品
在歷史上,大同就處於「然屏障全晉肘腋神京」的戰略咽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制銅行業一直都是大同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手工工業門類,而銅器的製造也經歷了由皇家兵器、禮器,到貴族的日用與工藝器具,再到民間日用器皿的發展歷程,期間逐漸地發生了變化,走進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世界。
明清之際,因邊境穩定的需要,當地的生產、生活、商業和頻繁的對外邊境貿易使大同地區日漸繁榮起來,社會生活和日常的民間民俗風情亦愈來愈豐富,正如方志所記載的那樣:「大同雖涉邊徼,商旅輻輳,以浮靡和炫耀,尚侈而少質,實安分而鮮爭訟」。在可考的歷史文獻古籍中也有對大同銅器使用的相關記載,民間也一直流傳有「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的說法。
展出的明清時期銅造製品
大同銅器工藝精湛,經久耐用,品種齊全雖然隸屬漢地傳統工藝品,但是由於大同所處的地理區位和受到蒙古民族及晉北地方等元素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是多種文化的結晶,代表大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超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後,大同銅器依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時任總統蓬皮杜來大同訪問期間,在宴會上蓬皮杜被大同銅火鍋所吸引,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周總理說到:「喜歡就送你一個」!於是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大同銅火鍋便作為國禮贈送給蓬皮杜,成就中外交流史上精彩的一筆。
1985年,大同市金屬工藝廠設計製造出鍍銀仿古宮廷銅餐具——銅火鍋。獲得中國第六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國家經濟委員會為新產品頒發的「金龍獎」等殊榮。21世紀以來,大同銅器業以傳統為依託、創新謀發展。迸發出新的生機。湧現出許多新工藝。王友文兄弟破解了混銅工藝難題,使紫銅黃銅互熔得以實現並成功融合到銅器的創作中去,成為山西省工藝大師得到行業內的認可。2009年大同銅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大同天藝昌工藝品廠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014年大同銅器製作工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集中展示600餘年銅造藝術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市民對古都大同的文化認同,大同市博物館在大同古城縣樓北街11、12號兩處四合院設立了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該館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建築,佔地面積998.5平方米,設有七間展廳。展館以「銅耀大同——明清大同銅造藝術陳列」為主題,分為「古韻新風」、「爐火純青」、「燕閒清賞」、「奢華銅享」四個單元。
在第一單元「古韻新風」中,展示了包括明清時期的大同博物館藏的乳釘紋銅鼎、雙耳蕉葉紋銅尊、鋪首銜環銅尊以及太平有象銅尊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承載著「禮治」功能的青銅器逐漸平民化。此時銅器不同於夏商周時期具有嚴格的製作規範及用途,銅器的製作與使用範圍都有了很大的擴展,結合了時代文化與地域風格,明清銅器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製作風貌。
展出的明清時期銅造製品
這一時期的大同銅器不再拘泥於古,而是取古之意以鑄新器。一邊從主題、形狀、材質、工藝等各方面極盡仿古之能,一邊又拓寬了這些銅器的用途,不但將其用於莊嚴的祭祀活動,還更多地用於宗教供奉和陳設,禮制的莊嚴逐漸被世俗情懷取代,從維護三代禮制轉為關注現世生活,銅器具有了更加多樣化的功能,盡顯法古悅新之象,使用空間和欣賞內涵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朱火然其中,青煙颺其間」。從古至今,無論作為國之重器,還是文房香具,處處都有銅爐的身影。銅爐歷史悠久,早在漢代,民間就已有了焚香所用的「博山爐」,至明清時期,銅爐的製作到達頂峰,尤以「宣德爐」享譽中外。
明代宣德爐的鑄造揭開了中國制銅史上的新篇章,其在合金配製、熔煉、鑄造及表面處理技術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代表著宣德時期鑄器的最高水平,也標誌著我國銅器鑄造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其在造型上參照了三代青銅器與宋代瓷器的經典器形,用料講究,製作精良。典雅圓潤宣德爐和製作精巧的其他香爐,既得沉香氤氳 之妙,又寓盎然意趣其中,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第二單元的「爐火純青」則展現了宣德爐博大精深文化與精湛的製作工藝。包括象鈕帶蓋銅燻爐、獅鈕銅燻爐、雙龍耳獅鈕銅燻爐等大量重點展示文物。
臥象蓋蛇耳象鼻足嵌寶石銅燻爐
明清時期,銅器中所含禮製成分逐漸減弱,銅器由廟堂走進生活,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器皿或是供人們賞玩的藝術品,各式各樣的陳設器應運而生。
大同銅器在繼承傳統工藝優秀成份的同時,又將外來文化因素融合貫通,銅器的製作融合了當地的生活情趣、民俗民風,各種象生造型精妙雅致,文房用具構思巧妙,形制多樣。其中不僅有取用古器樣式賦予新意之器,也有不少獨出心裁的動物造型,衍生出不少佳鑄之器,精美的陳設用品及文房用具將造型藝術、生活實用、時代理念融於一體,陳設堂室,典雅時尚。
明清時期,大同銅器跟隨「萬裡茶道」的興盛享譽中外。精湛的制銅技藝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同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銅器製作、貿易中心,大同銅器名冠全國。史料記載,清時大同城區銅器商鋪林立,湧現了各有絕技的近百戶銅匠。當時鐘樓院巷街制銅作坊達七十餘家,周邊縣、鄉也多有銅器作坊。傳統的銅製品成為大同特色的工藝品,大同銅作鋪號馳名全國。
猴鈕銅燻爐
銅器以其便攜、耐用、易保存的優點深受草原民族的喜愛,地處北地的大同,歷來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受草原民族的影響,銅器一直倍受大同民眾的喜愛。從第三單元的「燕閒清賞」、第四單元的「奢華銅享」充分展示了 銅器逐漸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並與當地的民俗民風相融合,使用銅器己經成為大同文化中的一部分,滲透到民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當地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