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關山月黎雄才等人題繪的巨製《百花齊放》來到廣州

2020-12-24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9月15日,「新中國雅集——《百花齊放》及其作者畫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出了一件巨幅集體創作作品:《百花齊放》。其他展品還包括參與創作的畫家們各自富有代表性的中國畫花鳥題材作品、文獻等。

《百花齊放》創作於1956年。這一年初秋,武漢市美術家協會組織中南美專(廣州美術學院前身)、華中師大美術系的教師,以及中南地區老中青知名畫家共26人,用一個多月時間,集體創作了這件巨幅花鳥作品。

畫作全部完成後被專程送往北京,請郭沫若題寫了「百華(花)齊放」四字。該作寬402釐米,高173釐米,嚴謹的花鳥造型與寫意手法相結合,細節與局部統一在主題之下,畫面恢宏而有氣勢。

《百花齊放》圖原貌 (主辦方提供)

該作品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絲寶集團董事長梁亮勝收藏26年來,這是第一次對外展出。出席展覽開幕式的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表示,這次展出為廣東美術、尤其是廣州美術學院早期歷史的研究和梳理提供了極具意義的文獻和藝術價值。

巨幅彩墨

1956年9月3日,《長江日報》附圖介紹了一幅巨幅彩墨畫,由時任《長江日報》美術編輯的魯慕迅為其撰寫了 500 餘字的說明文字。文字不多,卻是有關這幅畫最早最準確的記載。

「武漢市國畫界為了對黨所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表示熱烈擁護,集體創作了巨幅彩墨畫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圖。」

「參加創作的有蔣蘭圃、謝竹村、關山月、黎雄才、張肇銘、端木夢錫、王霞宙、張振鐸、聞鈞天、徐松安、黃松濤、趙合儔、湯文選、吉梅魂等二十六位畫家。 」

「張肇銘、黎雄才自始至終都能照顧全局,關心每一個人畫的每一部分。」

從當時的報紙影印件可以看到,作品發表在《長江日報》上時還沒有題款。1956年10月11日,由新中國文藝界領軍人物郭沫若題寫了「百華齊放 武漢國畫家廿六人合作於中南美術專科學校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一日 郭沫若」,這幅畫才告完成。

這幅以傳統花鳥畫為表現形式的巨幅國畫,是一件史無前例的作品,當時已獲反響。是年秋末,在湖北省第一屆美術展覽中被評為特等獎。據參加此畫創作的鐘鳴天回憶,日後有專題報導發表在《長江日報》上。後來,長江文藝出版社還將其印成尺幅為三開的年畫,在全國發行。

時代雅集

在過去,「百花」題材中國畫,往往可見集體創作的形式。合作繪畫的方式在古代花鳥畫史中也有先例,文人畫家在雅集筆會時,偶然會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但是流傳有序且有記載可考的作品並不多。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胡斌認為,新中國成立後,在20世紀50年代像這樣以「百花」為題材的合作畫並不少,但參與畫家多達26人的合作則實屬罕見,堪稱「新時代的雅集」。

此26人有來自嶺南的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亦有武漢的花鳥畫家張振鐸、王霞宙、張肇銘、湯文選等,他們每一位都是中南地區能夠獨當一面的年富力強的畫家。

事實上,這幅畫從構思到創作完成,雖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其中經歷了設計草圖、反覆修改、分工合作的艱難,遠沒有自發的文人雅集那般輕鬆寫意。

在當初的文字記載和部分主創者隻言片語的回憶中,後來的研究者可以了解一點這幅畫的創作細節。參加創作的鐘鳴天談到:

「最初黎雄才先生提出以松樹為主體,作為這幅大畫的支撐。為避免單調,又由關山月先生加了紅棉花。」

擅長鳥禽的趙合儔先生畫了八哥、鵪鶉、乳鴨和一些小鳥。多年後還和弟子談及創作過程:

「 畫乳鴨而不畫大鴨子是避免和與前面的鴛鴦體型接近,顯得雷同。幾隻乳鴨神態各異,特別是那隻站起來的鴨子,撲扇著翅膀,伸長脖子望著對岸,與對岸的群鳥產生呼應,顯得生動。」

為了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他們需要協調個性與集體、分歧與統一、細節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這既考驗他們各自的繪畫功底,亦考驗他們的合作能力和集體精神,這種精神也是那個時代藝術所特有的情感面向。

南方風來

展覽還特別搜集、整理和展示了畫作創作相關的歷史文獻。1949年後,新的歷史條件給予中國畫藝術家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而山水花鳥題材在如何表達時代新需求的問題上,遇到了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1956年,「雙百方針」不僅令文藝界迎來發展的春天,更為中國畫的花鳥題材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據,「百花齊放」一時成為花鳥畫界最流行的題材之一。1956年至1959年間,百花畫與百花詩蓬勃湧現,而關山月等畫家在「雙百方針」提出後不到四個月,就集體完成了《百花齊放》,體現了他們對花鳥畫轉型時機的敏銳觸角。

1956年7月,由黎雄才繪製的山水畫巨製《武漢防汛圖卷》展出。他的畫作完美地解決了當時國畫家共同面臨、亟待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如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如何反映現實生活、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有研究者認為,花鳥題材的《百花齊放》與山水題材的《武漢防汛圖卷》,都可見出中南地區國畫家,尤其是嶺南畫派的繼承者們,為傳統中國畫轉型、革新提供的經驗。

傳奇重現

《百花齊放》完成後不久的1958年,中南美專的主體便從武漢南遷至廣州,並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創作者亦分散於南北兩個城市,這幅巨作和一段集體回憶,幾近淹沒於翻湧的時代浪潮中。

在2014年第4期《武漢文史資料》中,刊有張明建《<百花齊放圖>的創作故事》一文,提到此畫。依其所述,這幅畫曾長期陳列在中蘇友好宮(原武漢展覽館),1967年前後,有人看見此畫曾被捲起丟在美協辦公室的地下。

收藏者梁亮勝在廣州展覽開幕的致辭中,回憶起重新發現畫作的經過:「1994年,有人說從廢品收購站的舊報紙裡發現了一幅畫,問我要不要看看。拿到我們在武漢的辦公室時,是用報紙包著的紙片,隨後我們在地毯上拼了半天,竟然看到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花鳥畫!上面還有郭沫若先生的的題字……」

1999年5月,梁亮勝專程派人攜畫到北京,邀請參與者之一的畫家湯文選補題了200多字的說明,作為跋語重新裝裱。其題跋中,在魯慕迅當年簡介內容以外補記了「復請郭沫若先生題寫百花齊放四字」。

補遺歷史

2004年,梁亮勝為《百花齊放》出版畫冊。湯文選在為畫冊作序時,認為「該畫無論是從藝術上還是美術史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而同仁鐘鳴天在《序二》中回憶了創作時的一些具體過程:「開始討論時,人到得很齊,以後的討論和反覆勾畫草圖,就是黎雄才、張肇銘、王霞宙、張振鐸、端木夢錫、趙合儔、黃松濤幾位老畫家。」

雖然此時大多數參與創作的畫家都已辭世,但作品所承載下來的歷史信息,卻因為當年的幾位創作者重聚而獲得延續。

在他們的回憶中,研究者能夠清晰地知道:

「蔣蘭圃畫玉蘭,謝竹村畫錦雞,關山月畫紅棉花和花間的小鳥,黎雄才畫松,張肇銘畫牡丹和秋海棠,王霞宙畫芍藥和蝴蝶,張振鐸畫鴛鴦、鴿子,端木夢錫畫梅,聞鈞天畫菊,湯文選畫飛燕,徐松安畫山石,趙合儔畫八哥、鵪鶉、乳鴨和一些小鳥,曹立庵畫坡岸,楊之光、何磊畫蘭和山花,鄧少峰畫月季和芙蓉,鐘鳴天畫竹葉。」

參加創作的除魯慕迅文中所提的 14 人以外, 還有鄧少峰、王文農、方康直、武石、楊之光、何磊、呂聖遺、曹立庵、鐘鳴天等 9人。 只是事隔多年,還有三位畫家的名姓難以記全,無法湊足26人,略有遺憾。

郭老題款

時至今日,這幅巨作仍為後人帶來新的信息。

近年來,郭沫若先生之女郭平英與北京郭沫若紀念館團隊著手編撰《郭沫若年譜長編》,期間尚未接觸到有關《百花齊放》的資料。她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郭沫若手書「百花齊放」無數,但在中國畫上作題款此四字,是第一次見。

展覽現場 朱紹傑 攝

書畫家溫尚光認為,郭沫若雖然不是畫的作者之一,但其題款令作品的影響力有所提升。1956年的介紹文字原本用「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圖」,表現對「雙百方針」的響應,但或是出於布局考慮,郭老的題款僅用了「百花齊放」四字。

在郭平英看來,父親生前就和許多國畫藝術家聯手完成過題畫作品,他在筆墨中融入了自己對中國書畫藝術的理解,及對藝術家們的友情。

目前,郭沫若紀念館已將郭沫若題《百花齊放》的手跡,連同作品的全貌一起補入《郭沫若書法全集》。郭平英告訴記者:「這件題畫墨跡的收入,既是對《郭沫若年譜長編》史料空缺的彌補,也為《郭沫若書法全集》再增一亮點。」

如今站在畫作前,郭平英聯想到,1955年6月郭沫若同齊白石、何香凝等14位畫家為呼籲世界和平而共同創作的《和平頌》。她感嘆道:「《和平頌》與《百花齊放》這兩件巨製,堪稱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書畫作品中尺幅之宏闊、合作者之眾多的『雙絕』。而前者一早就獲得歷史的殊榮,對後者的知悉與宣傳可是太少了。」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鄧瓊 孫磊

審籤 | 梁澤銘

實習生 | 羅雍源

相關焦點

  • 關山月、黎雄才作品領銜!「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
    「嶺南畫派」的代表藝術家關山月、黎雄才帶來的作品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兩位大師的作品如今更是來到重慶陪你過國慶了——9月29日上午,由重慶王琦美術博物館和廣東嶺南畫派紀念館聯合主辦的「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的開幕座談會在渝中區王琦美術博物館舉行,這也標誌著由關山月、黎雄才兩位大師作品領銜的本次展覽正式和觀眾見面。
  • 關山月美術館:「雙輪驅動」20年,轉型依然在路上
    20年來,關山月美術館在眾多關注的目光注視下,羽翼不斷豐滿。6月27日,關山月美術館同步推出了「關山月和他的時代——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展」「嶺南翰逸——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嶺南畫派大師合作畫精品展」「關山月美術館建館20周年文獻展」,再加此前在該館展出的「藝術 生活:深圳文化創意產品大展」,四展共同獻禮香港回歸20周年、關山月美術館建館20周年。
  • 高清圖|黎雄才:山水大物也!
    ——黎雄才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黎雄才先生為新中國美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中國二十世紀美術領域開拓出嶄新的審美空間。他確信中國畫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和對生活的一往情深的基礎上,並以飽滿的熱情和不斷求索的精神,將自己的藝術追求保持並貫穿於他一生的藝術生涯的始終。
  • 黎雄才手卷大展重磅亮相,深度揭秘一代大家與花城的文化故事
    對於廣州觀眾來說,最具吸引力的自然是三樓中央展窗裡懸掛的黎雄才晚年巨作《珠江長卷》。這件巨作總長6350釐米,分為6卷,純以水墨完成。1926年,嶺南畫派的開山鼻祖高劍父到鼎湖山遊玩,看到了黎雄才臨摹清代花鳥十二屏的作品,激賞不已,隨即將黎雄才收入門下。第二年,高劍父又將黎雄才召至廣州春睡畫院,日夜栽培。每天,黎雄才都遵師命登上閣樓去完成臨摹課程。在他上去之後,高劍父便將梯子撤下,未到規定時間不許他下來。
  • 黎雄才作品展亮相北京畫院美術館 展現「黎家山水」脈絡
    展覽策劃圍繞黎雄才上世紀40年代起的寫生線索展開,將其置諸於整個20世紀中國畫發展情境之中,試圖回歸黎雄才「尋源之路」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實踐,進而探尋「黎家山水」的傳承支撐乃至嶺南畫派藝術的發展脈絡。黎雄才(1910-2001年)是嶺南畫派最為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近現代新國畫運動的重要實踐者。
  • 「關山月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系列學術展」開幕 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
    「關山月和他的時代——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展 」、「嶺南翰逸——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嶺南畫派大師合作畫精品展」 、「關山月美術館建館20周年文獻展」 三大展覽同期展出,並持續至7月21日。  此次展覽不僅聚集黃賓虹、林風眠、潘天壽、傅抱石、齊白石、吳冠中、李可染等諸多藝術名家的畫作,還展出了六十餘幅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關山月、黎雄才、楊善深「珠聯璧合」之作。
  • 廣州藝術博物院成為國家重點美術館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工作結果,廣州藝術博物院順利通過文化部評選,成為全國13家 「國家重點美術館」之一。這也是繼廣東美術館和深圳關山月美術館之後,廣東省內入選的第三家美術館。  廣州藝博院的前身為成立於1957年的廣州美術館,於2000年正式開館。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紀念與弘揚黎雄才的藝術精神,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共同主辦「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希望通過展覽的形式,傳承嶺南畫派精神,推動中國畫創作。此次展覽經過初評、複評兩輪評選,展出兩百餘件入選作品,眾多作品從多個維度展現了當下廣東中國畫壇的發展面貌。
  • 「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展
    前有兩高一陳,而如今在許欽松面前擺著關山月和黎雄才這兩位大家,如何在這當中創新,既延續嶺南本地藝術的優秀傳統,同時又有所超越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許欽松也將在「吞吐大荒」展覽期間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與來自國內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進行探討和交流。
  • 塞外駝鈴——館藏關山月1940年代作品專題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
    8月20日,塞外駝鈴——館藏關山月1940年代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專題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展覽包括向遠西行、河西走廊、敦煌燭光和冰雪生活四個部分,展期至2012年6月26日。一九四三年,關山月攜夫人,與趙望雲、張振鐸,歷盡艱難,輾轉跋涉,經河西走廊,入祁連山,出嘉峪關,到達敦煌臨摹壁畫。
  • 人民藝Show第三季|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帶您遇見「關山月」
    6月27日14:00-15:00,人民網文娛部聯合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人民藝Show》第三季——「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邀您看展了」開播!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做主播為網友導覽正在展出的《時代繁花——館藏關山月花鳥畫專題展》。
  • 郭沫若的一首七律,全篇採用比興手法,精彩紛呈
    下面分享郭沫若的一首七律,全篇採用比興手法,精彩紛呈。和老舍原韻並贈作者:郭沫若江邊微石劇堪憐,受盡瑳磨不計年。凝靜無心隨濁浪,飄浮底事問行船?內充真體圓融甚,外發英華色澤鮮。郭沫若在重慶主持文化工作期間,團結了大批革命文化界人土,如柳亞子、謝冰心、老含、徐悲鴻、關山月、李可染等人,在思想文化戰線上,共同向日本軍國主義、及國民黨獨裁統治進行鬥爭。郭沫若或與他們詩酒往返,或為他們賦詩題畫,彼此關係密切。
  • 關山月美術館線上展覽:浮世繪心——莊錫龍捐贈作品展
    人民網北京2月24日電 目前,疫情防控進入攻堅期,在深圳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的統一協調和指導下,關山月美術館採取多種舉措,以嚴謹的學術研究結合數位技術,奏響美術館戰「疫」強音。
  • 關山月|時代的旅行畫家
    從古至今,以獨特畫風聞名於世的大師多不勝數,而以沒風格為風格卻反而受人追捧的名畫家卻寥寥無幾,嶺南畫派的第二代傑出代表「關山月」算得上其中一個。一個畫派的取名大致依照兩個原則——活動地區、藝術特點,「嶺南畫派」顯然是按第一種原則命名的。對於這個名稱,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始終不滿意,因為會讓人產生繪畫風格狹窄單一的誤解。
  • 70多年前的「向遠西行」,敦煌展關山月西行寫生與臨畫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回顧了七十多年前關山月先生在西北的寫生和敦煌臨畫的經歷,也感慨敦煌石窟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集中代表,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便吸引了一批有識之士和畫家不遠千裡來到敦煌,學習研究傳統藝術,「他們走過的道路給了我們深刻啟發,也啟迪我們思考中國現代美術的未來走向。」
  • 看關山月筆下駝鈴悠悠的塞外風光
    塞外的駝隊、北國的雪域風光、熱鬧的市集……近日,由關山月美術館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塞外駝鈴——館藏關山月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行,展出了嶺南國畫大師關山月於20世紀40年代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