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時評素材:
文物匠人、文化傳承、中國IP(附精批)
眾所周知,絢爛悠久的文化資源往往因時間的流轉、空間的變換而遭受損失。我們之所以還能穿越歷史的滾滾塵煙,汲取千年文化中蘊含的力量,在文化海洋裡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正是要感謝文化傳承者們,向文物「匠人」們致敬。因為正是他們的堅守與初心,才使我們有機會通過器物之美,穿越千年時光,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因此,工匠精神不應只局限於文物保護領域,也應成為各行各業達成共識的價值標尺。
致敬文物「匠人」的堅守與初心
(開宗明義,題目即觀點)
①最近,#給兵馬俑拍照的人#火上了微博熱搜。在最新一期《國家寶藏》節目中,來自秦始皇帝陵、日常工作負責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文博攝影師趙震帶著他的故事和講述一走入大眾視野,無數人即為之動容。他說:「拍攝秦俑就是在和祖先對話,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開篇以文博攝影師趙震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故事引出匠人堅守與初心的話題。)
②23年拍攝時間,每天6到8個小時穿梭在俑坑裡不停地在站起、蹲下、跪下的姿勢間切換,為了一次合適的光線會等上一年,已完成862尊陶俑的拍攝……一連串數字勾繪出了一位文物「匠人」的信仰與熱愛、堅守與初心。從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擇一事「鍾」一生的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的意外走紅,到2020年《國家寶藏》中「我為兵馬俑拍照」的文博攝影師趙震帶給全民感動,時間見證的不僅僅是一段段匠心築夢的故事,更是一種工匠精神內化於心、砥礪傳承的脈絡延續。這個時代總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傳承、堅守、鑽研、創新,以讓「匠物」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為歷史之書書寫註腳,用一絲不苟的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詮釋著大國工匠精神。他們以器物之美、人性之美,向觀眾傳遞出當代匠人內心裡那股沉靜的力量,這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心之所向和精神力量。工匠精神,一個兼具歷史刻度與精神溫度的名詞,不僅僅停留在了文件裡,更自上而下化作社會共識,成為各行各業不約而同的價值標尺,進而成為時代呼聲。(論述工匠精神的內涵:傳承、堅守、鑽研、創新的精神;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一絲不苟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③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正是一代代文物匠人以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躬身於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文化傳承等方方面面工作中,那些早已塵封的國之重寶與盪氣迴腸的歷史故事才能再現於世,絢爛多彩的文明畫卷才能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我們見證了勒於戰國、亂世流離而治世重光的「中華第一古物」——乍原石鼓,品鑑了「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緙絲蓮塘乳鴨圖》,領略了「宋朝版航拍中國」《千裡江山圖》的浩蕩圖卷,欣賞了清代「各種釉彩大瓶」……一石、一絲、一畫、一瓷在我們眼前漸次活了起來,鋪陳的是傳奇,激蕩的是國魂,厚植的是自信。人們紛紛感嘆:「忍不住淚目」「向文化傳承者致敬」「為自己是中國人自信、驕傲」。(必要性分析。從事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工匠精神。)
④偉大精神燭照時代徵程。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燦若星河、綿延閃耀,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深厚底氣。一代代大國工匠們用薪火相傳的工匠精神守護的不僅僅是器物,更是我們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的根與魂。他們讓那些珍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遼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了起來,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的時代,我們唯有通過更多努力讓緘默的國寶「說話」,才能傳承歷史底蘊,形成前進動力!(重要性分析。工匠精神守護著我們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的根與魂。)
⑤歷史長河奔流不息,中華文明獨樹一幟。保持敬畏之心、厚植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這何嘗不是我們這代人對文明的守候呢?(呼籲勉勵,守候文明。)
來源:2020-12-25《陝西日報》作者:席晨
【時代警語】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燦若星河、綿延閃耀,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深厚底氣。一代代大國工匠們用薪火相傳的工匠精神守護的不僅僅是器物,更是我們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的根與魂。
【相關積累】
1.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把做的事看成有靈氣的生命體。——《大國工匠》系列
2.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國家總理李克強《回憶語錄》
3.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大國工匠》系列
4.曾幾何時,工匠是一個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職業,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工匠逐漸淡出,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大國工匠》系列
5.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中國臺灣李宗盛《致匠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為我們留下了難以估量的文化財富。立足當下,我們不僅要合理繼承,更要勇於創新,切實身體力行,真正做到傳播致勝。為了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我們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全新的、立體的、多角度的中國。為了提高國家軟實力,我們需要找準文化契合點,聚焦主流價值,加強中國與世界的對話。駐足歷史的轉角,為了讓立體的中國打動更多人的心靈,我輩當自強奮進。相信在萬眾一心的努力下,文化傳承定將兼具創造性、突破性,迎來更加光輝的未來。
文化傳承:找到傳統與「網紅」的契合之處
(開宗明義,題目即觀點,提出優選方案)
①傳承傳統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從戰略全局上作出了高瞻遠矚的規劃和部署,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文化傳承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因為這直接關乎著實現「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的宏偉目標。(開篇從國家戰略高度引出話題,提出傳承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事實上,文化傳承在今天,不只是傳統意義上對國學文化的繼承,也包括在網絡文化、國際交流文化氛圍等新的文化場域中的「創造性傳承」。這也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對傳統文化中哪些內容的傳承,將對年輕人更有現實意義?
③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傳統文化不全是精華,一些隱性的糟粕仍在影響著我們,甚至有些人打著「傳承傳統文化」的旗號來傳播負面文化。比如近年備受關注的「女德班」,就是醜陋的「男尊女卑」文化在今天的「復活」。因此,能夠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對年輕人意義重大。(傳承傳統文化在內容上要勇於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傳播。)
④再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找到其中與新時代青年文化熱點契合之處。比如,近年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博物館熱」,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⑤曾經在不少人的認知中,存在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刻板印象,認為這些都是無趣的「老古董」,但近年興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樣態則改變了這些成見。
⑥從《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到《上新了·故宮》,當下的青年群體對於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了令人驚嘆的巨大熱情。不僅是故宮、天壇等知名的文化景點,包括陝西博物館、新疆博物館、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館等地方博物館也都已成為「網紅打卡」的熱門地點。究其原因,顯然與這些博物館或相關節目「有趣且有料」有關,讓年輕人在樂趣中學習,在求知中獲得更多精神享受,這對幫助年輕人養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獲得更多傳統文化的精神養料,有非常關鍵的意義。(傳承傳統文化,需要去其刻板,取其養料,運用多樣的形式來促進傳播。)
⑦另外,對傳統文化中知識性較強的文化元素的傳承,對年輕人參與構建文化強國也有現實意義。比如,近年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漢服文化與京劇文化,還是有一定「入場門檻」的。即便很多年輕人是被漢服的華美靚麗與京劇的精彩表演所點燃的興趣,他們也會由興趣入手,去了解它們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知識。通過喜歡漢服而喜歡中國古代服飾文化,進而去研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知識性與專業性,是傳承傳統文化中必備的要素,而這也將幫助更多年輕人熱衷探索文化世界的奧秘,對提高年輕人的文化素養與綜合能力大有裨益。(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激發興趣,通過知識性與專業性的提升來推動傳播。)
⑧經過上述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傳承,年輕人將成為構建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為了讓傳承傳統文化的舉措進一步助力文化強國的建設,有必要至少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
⑨首先,就是做好傳承傳統文化的「多方位」與「全覆蓋」工作。雖然一些傳統文化要素吸引了廣大年輕人,但不可否認,其中有不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身居偏遠小城市或縣城、農村的年輕人,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與傳承傳統文化,其實還是一個未知數。我們不能忽視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通過網絡文化傳播,義務階段教育與媒體宣傳等方面的工作,應當在最大程度上讓他們獲得傳統文化的知識,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成為未來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群體。(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突破地緣以及文化限制,最大程度地擴大參與人群。)
⑩再者,還要兼顧好傳承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關係。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傳承傳統文化的問題,要從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確評估自己的身份與處境,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增強自我認同感,並且獲得更加開放的文化心態。比如,近年在網際網路上,一些中國年輕網民把古漢語、中國歷史地圖之類的視頻公開發布,並且與外國網友密切互動——這樣做並不是一種「文化炫耀」,而是基於文化自信的文化交流。年輕人在汲取古代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在傳播中國文化形象,對塑造更好的國家形象與建設文化強國都有現實作用。(傳承傳統文化,需要最大程度地兼顧傳承以及國際交流,最大程度地擴大文化影響。)
來源:2020年12月03日 中國青年報
作者:孫佳山、肖涵予
【時代警語】
我們不能忽視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通過網絡文化傳播,義務階段教育與媒體宣傳等方面的工作,應當在最大程度上讓他們獲得傳統文化的知識,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成為未來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群體。
【相關連結】
讓年輕人講述「可觸摸的中國」
2019年李子柒在中國一夜走紅,人們這時才驚訝地發現這個四川女孩竟然已經在YouTube平臺上收穫了超過1000萬的粉絲。只提供中文字幕的視頻絲毫不影響海外用戶的訂閱和追隨熱情,甚至還有海外粉絲專門建立了字幕組,將李子柒的視頻內容翻譯成英文。
無獨有偶,近年來與李子柒一同走進海外受眾視野的還有諸如辦公室小野和滇西小哥這樣的年輕素人博主。他們在YouTube平臺的粉絲關注量分別超過900萬和600萬,都已躋身全球一線YouTube博主行列。活躍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的年輕人,開始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的新生力量。
2011年,中國開始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投放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將中國面孔投向「世界的十字路口」這一舉措,被視作中國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公共外交的嘗試。
從時代廣場宣傳片投放到李子柒走紅,這十年是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飛速提升的十年,同時也是對外傳播意識形態和話語方式悄然變化的十年。十年前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的面孔是姚明、袁隆平和楊利偉,十年之後出現在全球網際網路用戶面前的是李子柒、辦公室小野和滇西小哥。「主角」變化的背後,暗合了數字媒體興起所帶來的對外傳播話語方式轉型。
在Facebook這樣的社交媒體和YouTube、TikTok等視頻內容生產平臺成為主導網際網路流量的入口時,年輕的網際網路內容生產者責無旁貸地接過大旗,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的新生力量。
為什麼是年輕人?首先是因為他們對網際網路平臺的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更為熟悉。相較於從傳統媒體生產與消費環境中遷移而來的「數字移民」,伴隨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長大的年輕人作為「數字原住民」更熟悉數字媒體的表達邏輯,所生產的內容更貼合目標受眾的需求。
其次,隨著YouTube和TikTok等視頻平臺的興起,網際網路變得日益「可視化」。相較於文字,視頻內容天然具備更強的跨文化傳播能力,更容易被語言不通的不同文化社群理解。因此,習慣於使用YouTube和TikTok的年輕人更容易藉助視覺文本生產的內容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觸及並打動海外受眾。
第三,年輕的網際網路內容生產者成長於更為現代和開放的中國,因此這一代人的生活經驗更容易與海外受眾對話,這使得他們生產的內容貼近現實,富有生活情趣。無論是李子柒視頻中呈現的中國鄉村生活,還是辦公室小野對於現代都市青年生活的刻畫,都包含了傳統的形象宣傳片較為標籤化的敘事中難以尋覓的生活化場景,這種場景也同樣更容易與海外年輕人產生共鳴。
因此,數字媒體的話語邏輯、視頻文本的跨文化特性與年輕人獨特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形成了網際網路時代對外傳播的一條新路。對於沒有過於沉重的歷史包袱和苦難記憶的90後和00後而言,他們能夠以更加自信和輕鬆的風格進行自我表達。他們在不經意間也將中國年輕人對於生活和時代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講述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中國故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時代廣場宣傳片投放到李子柒等博主大火的十年,正是傳統大眾傳播向網際網路分眾傳播的轉變,也是中國故事從單一的國家敘事主導向多元主體參與敘事建構的轉變。如果說傳統的對外傳播是回應式的,更多是為了消除偏見、回應爭議、改變海外媒體涉華報導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展開,那麼以年輕人為主導的對外傳播則是建構式的,更多是為了講述故事、分享體驗。
如果說十年前的形象宣傳片還會讓海外受眾覺得有些距離感,那麼如今大火的李子柒和辦公室小野則真正帶來了一幅「可觸摸」的中國圖景,讓海外受眾能夠從更貼近中國人現實生活的景象中重新理解一個「日常化」的中國,以及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
對於生長在數字媒體時代的年輕人而言,上B站刷抖音已經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們深度參與並理解視頻文本的內容邏輯之後,必然會有更多諸如李子柒和辦公室小野這樣的年輕人走向海外,成為這種「日常化」中國故事的新一代講述者。
來源:2020年12月03日 中國青年報社
絢爛悠久的文化與現代化生活方式之間往往因時間、空間而存在隔膜,打破隔膜是使中國文化煥發青春的關鍵所在。在新媒體與新創意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思考如何讓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為現實,如何將文化記憶和情感記憶融入現代生活。日前,既蘊含水鄉文化又巧妙融合時尚元素的紹興Q版烏氈帽風靡一時,這種現象告訴我們既要尊重傳統,又要注重創新。這就需要青年尋求最佳融合方式,藉助新型科技手段有效詮釋經典,激發人們的認同感,從而實現中國文化的華麗轉身。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青年們積極參與、勇擔責任、科學創新的努力下,中國文化一定會擁有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中國IP「出圈」吸粉靠你了
(開宗明義,題目即觀點,喚醒責任感)
①釀桃花酒、刺繡、砌窯……90後博主李子柒火了,成為中國文化汪洋大海中湧動起的一朵時代浪花,美麗了中國,影響了世界。讓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年輕人一浪接一浪,做得不錯,也依舊任重道遠。
②「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的這些文化願景,用年輕人的話說就是要讓中國的文化IP立起來、「出圈」、吸粉。這要求青年人充分發揮創造性,發掘文化中的亮點,把軟實力轉化成硬資產。(開篇以李子柒為例引出話題,提出傳播中國文化需要青年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讓「傳統」與「潮流」擦出火花,這屆年輕人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是創造者。鎏金、磚紅、胭脂粉……近幾年,故宮建築上的顏色化身爆款口紅,600歲的故宮成了新潮的文創「網紅」;藉助動漫製作的新技術,孫大聖、哪吒和姜太公等「老牌英雄」,能肩並肩再次開拓中國的「封神宇宙」……神仙接地氣,文化有活力,將傳統文化的瑰寶和當代特色相結合,形成新的潮流和時尚,我們用有情懷又接地氣的新方式,挖掘出中國文化的更多可能,在各個領域掀起層層浪花。(參與傳播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一:青年是文化的消費者和創造者,能夠將傳統文化瑰寶與當代特色融合。)
④讓中國文化「出圈」吸粉,這屆年輕人為什麼行?青年既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又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還有玩轉科技的硬實力。AI技術下的兵馬俑動了起來、高校文化月餅和詩詞歌賦撞了個滿懷、「雲上博物館」讓文物瑰寶的前世今生近在眼前……年輕人「腦洞」大開、創意加持,帶著創新的衝動和勇氣,讓中國文化變得鮮活有趣,有了更多被了解和喜愛的可能。(參與傳播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二:青年是思考者和執行者,能夠將創造力與科技實力融合。)
⑤讓文化湧動強勁生命力,離不開年輕人真正讀懂中國文化。全國各地年輕的非遺傳承人越來越多、《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展現出年輕人對文化的探索與熱愛……「人愛自己的歷史,比鳥愛自己的翅膀更厲害」,無論昨天、今天還是明天,只有真正沉下心走進我們的文化,讓歷史的高峰和時代的先鋒並成一條線,才能不斷產生新認識、湧現新靈感,以史為鑑、照見未來,讓中國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參與傳播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三:青年是繼承者和開拓者,能夠將熱愛與探索結合。)
⑥穿越歷史塵煙,我們在千年文化中汲取力量;通向未來之路,我們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奮鬥徵程上精神昂揚。來,一起在文化的曠野中栽種樹木,在文化的海洋裡乘風破浪。(照應題目,呼籲展望。)
【時代警語】
「人愛自己的歷史,比鳥愛自己的翅膀更厲害」,無論昨天、今天還是明天,只有真正沉下心走進我們的文化,讓歷史的高峰和時代的先鋒並成一條線,才能不斷產生新認識、湧現新靈感,以史為鑑、照見未來,讓中國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相關連結】
讓傳統文化煥發「青春之美」
新興娛樂樣式和傳媒正在將傳統藝術和年輕人的時尚連接起來,年輕人都愛美,對他們來說,傳統文化不僅並不老舊過時,而且還具有不可取代的魅力。隨著青年人才國際流動日漸活躍,文化認同迫切性也將越來越突出。一旦有機會表現出文化血脈中的美,海外華裔就會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生力軍,這與國內青年文化現象其實是同一趨勢不同側面。(4月17日 《人民日報》)
文化傳承是對文化繼承、傳播和創新的過程。青年群體是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過去,常有人喟嘆:我們的青年群體沉迷於社交媒體、網路遊戲這樣的流行文化,卻對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興趣缺缺,導致許多歷史悠久、傳承厚重的藝術和技藝後繼乏人,市場萎縮。而最近一段時期,發生在傳統文化領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讓我們見證了「青年力量」的覺醒,傳統之美在青年人群中越來越有市場。
青春版《牡丹亭》將曲高和寡的崑劇從北京大學校園推向全國劇場,十餘年常演不衰;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新媒體產品的運營博得廣泛讚譽,相關紀錄片廣受好評;而一系列文化類節目的走紅,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匯集網際網路最年輕群體的B站,《國家寶藏》播放量輕鬆突破千萬,鋪天蓋地的「感謝」彈幕和正能量評論讓節目的主創人員深受感動,更誕生了無數自願幫助節目推廣的「自來水」,成為《國家寶藏》現象級大火的「幕後推手」。
如果說粽子、豆腐腦的「甜鹹之爭」反映了年輕一代追求文化認同、達成文化共識的過程,那麼「國學熱」「漢服熱」則體現著青年群體由外及裡、由淺入深地樹立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自信的願景。或許他們一開始只是喜歡上了古代服飾的外表,而當他們真正將漢服穿上身,就會明白唯有莊重的儀態、優雅的談吐才能與之相配,就會在持續深入的學習中感受文化血脈的精神共鳴,探索傳統與時尚相互融合的新路。當今的年輕人,對美有著強烈的追求,當他們意識到戲曲、器物、詩詞、華服之中所蘊含的美,感受到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永恆魅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和改良者。
如今,「90後」「00後」正日漸成為現代社會的新生力量,他們多以獨立、新潮、現代化和充滿創造力的面貌示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他們需要更直觀更親切的闡釋和引導。因此,我們要按照青年的理解和喜好,把握核心傳承的基礎,探索與時代同步的表達方式,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消除隔閡,以更通俗的形式去獲得認同,讓傳統文化更加時尚也更有溫度,煥發出「青春之美」。
來源:中國文明網
重新修訂的《高考語文核按鈕考點突破》(以下簡稱《核按鈕》)與您見面了!
修訂前,我們下兩廣,赴雲貴川,調研山東,探訪江浙並皖贛,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更是常有交流;我們進課堂,問學生,訪老師,認真聽取大家的批評與建議,走訪的高中學校數百所,收集意見表上萬份。
我們多次邀約省內外數十位高考指導權威老師、一線老師到編輯部,或作報告,或座談,務虛與務實相結合,研判未來高考的走向。
考試研究院內部、編輯部同仁,反覆精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高考語文核按鈕考點突破》精研 2019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2020全國高考語文新課標卷和相關省市卷,成就了最新的《核按鈕》。
新版《核按鈕》有如下特色∶
一、高立意與強針對的有機統一
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必備知識、綜合能力等學生成長的終極追求,語文學科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工具運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高考獲取高分通道的有效疏通,在本書各類材料選用、講評歸納、訓練解析等方面,做到了完全滲透,有機統一。
二、十六個專題完全覆蓋語文學科核心知識與能力
完全覆蓋最新"考試說明"所要求的考點。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訓練精要而均衡。
三、備考要素梳理完備
"知識清單"釐清知識,強化能力;"閱讀指導"呈現高考考卷;"真題體驗"告知常考考點;"典題導學"引領學法;"答題示例"分解答題要素,指明如何規範作答;"即學即練"適時鞏固所學;
"考卷分析"和"備考指導",讓你對近三年高考某一類文本的設題變化、某一考點調整情形一目了然;"解題指津"引導你掌握"技"、獲得"道」;『』答題規範"提醒你怎樣將答案盡善盡美;"專題集訓"則進行題量的補充,拓展你的訓練空間。
四、洞悉考情,緊盯變化,強力改進
2017~2020連續四年高考語文對論述類文本考查的新題型"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是"考試大綱"中要求"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直接體現,書中專門用一個學案,對這一要求所涉及的知識點、能力點、考點進行透徹的剖析,對已出現的題型進行梳理,對怎樣正確答題給出了示範,並適當增加了訓練量。
相信據此學習,可以改變部分省份考生這一題正確率很低的情形。
實用類文本閱讀突破以往框架,針對高考具體考查的文本類型,或從單則材料的文體特徵入手,或從多則材料的非連續性、片段性、多樣性等外在特徵到幾則材料的共性——同一話題,分析怎麼讀;從每則材料內容的側重點到各自的出處,分析怎麼理解;從選擇題的考查角度、解法到主觀題的命題特點與解法,都作了較以往更切合應考實際、更具針對性的導引。
寫作部分也作了較大調整,強化基礎等級,突破發展等級,根據近兩年考情,設置常見應用文寫作學案,都有具體的措施、高品質的範文、科學的訓練步驟,作文獲取高分的通道變得暢行無阻,優秀的思維品質將會在這裡養成。
五、師生使用更方便
部分欄目的調整,讓相應版塊的主旨更突出更醒目,查找更迅捷高效;學案數量的增加讓每個學案內容更集中,學習起來更易於把握。
2020 年全國新課標三套試卷出來以後,再次對本書進行了修訂,具體修訂情況如下∶
針對 2020 年全國新課標卷Ⅲ再次考查連續性文本這一考情,專題二 實用類文本閱讀·新聞與報告的學案1增設"示例1",學案2與學案3的標題刪除"非連續性文本"的限定詞,並且學案3新增一個題型——分析手法題。
針對 2020年全國新課標卷Ⅰ再次考查標點符號這一考情,本書新增一個專題——專題十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我們全力追求盡善盡美,但舛錯還是難以避免,祈望廣大師生在使用中發現問題,給我們提出批評和建議。誠致謝忱!
本文圖文素材部分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