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經濟突飛猛進的時代,高雄市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論是從早期的加工出口區、拆船業、航運,到後來十大建設的「中鋼」、「中船」、「中油」石化業,都可看到高雄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僅在經濟發展上有許多貢獻,在民主政治發展上,高雄亦功不可沒。
然而在臺灣政經發展曾扮演不可或缺角色的高雄,市民卻未充分享受此種政經發展的成果,否則「重北輕南」、「北漂」議題,不會成為市民極為關注的焦點。民進黨二、三十年在合併前後高雄市的執政,看似改變了高雄作為臺灣尾的地位,但空氣汙染、飲用水、路不平、水溝不通、路燈不亮等等問題,遲遲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終於讓市民決定給前市長韓國瑜一次改變高雄的機會。
「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是2018年縣市長選舉中讓民眾印象最深刻的競選標語。不過,由於韓國瑜在上任半年左右即起念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最後被高雄市民以超過當選市長得票數還多的選票罷免,創造首次「直轄市長」被罷免的歷史。這讓高雄市民在不到2年內要投票3次來決定市長是誰,在島內選舉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情況。
若非韓國瑜具非典型政治人物的特性、有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可能性,高雄市政會否引起全臺媒體的關注、高雄市議員會否紛紛成為全臺知名,殆有疑問!什麼時候高雄市長候選人的辯論會,受關注程度會超過臺北市,更遑論其他四「都」。韓國瑜可謂是徹底讓原本屬於臺灣尾的高雄,搖身一變成為臺灣頭的關鍵,否則媒體為何會天天討論高雄?
當高雄市民在2018年未選擇陳其邁,不就已經代表市民不認為陳其邁擔任市長,會為高雄帶來新的改變嗎?曾經擔任過代理市長的陳其邁,難道不需要為民進黨在高雄執政留下的3000億(新臺幣,下同)的債務負責嗎?為何陳其邁能如此理直氣壯地回到高雄再次競選市長,就認為會為高雄帶來改變?陳其邁2018年落選後有留在高雄,繼續為高雄打拼嗎?
為何陳其邁選後離開高雄去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就不是落跑?前有謝長廷,後有陳菊任期未滿即前往行政高層任職,都不被視為落跑?獨獨韓國瑜想要讓高雄獲得更多預算來解決3000億新臺幣的債務而去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被視為落跑?這恐怕已非雙重標準的問題了!關鍵在為何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能把這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這難道不是高雄市民把民進黨寵壞了的緣故嗎?
臺行政機構最近編列了2100億的所謂紓困3.0預算,要送到立法機構審議,不料竟傳出「回補數」(即未經「立院」核准已經支用)高達1235億元,實際可用金額僅餘800多億元。儘管主計總處澄清實際回補數為223億元,仍有1877億元可用於防疫紓困振興項目,但是在明顯違反預算法情況下,還能如此理直氣壯地解釋回補數,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不是選民把民進黨寵壞了,讓他們有全面「執政」的機會,試問行政機構敢在預算沒通過情況下就開始亂花錢嗎?更何況還不斷造成民眾排隊買口罩、買酒精、申請紓困金、購領只有二倍的「三倍券」,臺灣民眾對此怎能不生氣!但是當大部分媒體監督在野黨的力道比「執政黨」還要強,試問民眾要如何了解「執政」失能的真相,不了解真相又如何能匯集民氣上街抗議!
看到行政機構美其名是為振興經濟而「超前部署」,實際上就是沒有計劃地亂花錢,如此就能明白高雄負債3000億是怎麼回事。亂花錢也就罷了,好歹也讓老百姓開心點,偏偏除了排隊外,民眾申請各部會五花八門的各種券,還要受系統當機的氣,猶如在玩整人遊戲。如果不是百姓把民進黨寵壞了,他們會如此漫不經心地施政嗎?會如此不把百姓的時間成本當一回事嗎?
面對如此多的「執政」亂象,行政部門不但沒有苦民所苦,對造成民眾的不便致歉,還一幅是民眾本身不了解其德政所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媒體及在野黨監督能力有限,距離2022年選舉還有些時日的情況下,只有高雄市民在補選市長時用選票教訓民進黨,才有機會使其反省施政。過去臺灣政經發展靠高雄,如今高雄市民再次有機會改變臺灣,千萬要好好把握!
來源:大華網絡報
作者 艾中樺,臺灣/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