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人QQ大群(3):513622516
QQ主頁君小禿:2789354908
考新聞微博:@考新聞官方微博
全文共3283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從6月初阻礙特區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到7月衝擊香港立法會、惡意毆打警察、公然挑戰中聯辦、搗毀議員家族墳墓……香港非法暴動已經持續了七周之久。
但是,暴力沒有任何藉口!!!一起守護香港!!!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
「穩定壓倒一切」,但不報導是不可能的。在公開與控負之間進退,中國新聞人的勇氣和智識始終在接受挑戰。
然而,更加嚴峻的挑戰來自外部的噪音。儘管客觀公正被奉為西方媒體的圭臬,但它們對香港的報導是嚴重偏差的!
他們毫不反省地擁抱暴動者,煽動、蠱惑更多不明真相者支持香港暴動。這種對本土問題視而不見,刻意貶低第三世界的文化偏見被英國文化批評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稱為「東方主義」(Orientalism)。
我們結合李氏夫婦的《宣傳的完美藝術》來解讀西方媒體的套路:
《香港抗議行動:警方向抗議者使用催淚彈》
《香港引渡條例:警方向抗議者發射橡膠子彈》
《陌生人如何組織起來抵抗香港警方》
要做到「一般的公正」的客觀報導,就要介紹多方面信源的情況。而BBC的報導幾乎全都是暴動者視角。
7月21日國徽蒙汙事件,在事件尚未清楚之時,BBC就發表報導《香港抗議行動:三合會參與到襲擊中了嗎?》稱:帶著藤條毆打「黑衣人」的「白衣人」是香港黑幫「三合會」成員。
真真假假你猜猜。把真相和謠言混雜在一起,只要順應受眾偏見,就能獲得信任。此謂之洗牌作弊法。
7月1日,暴徒打走警察,進入立法會打砸,《紐約時報》記者隨之進行視頻拍攝採訪,最終報導標題:「香港抗議:警方鎮壓示威者」。
而唯一播出的採訪對象說的話是「警方和解放軍將對抗議者進行暴力鎮壓。」
7月14日,一名警察被圍毆並被咬斷手指,然而《紐約時報》在報導時稱該警察的手指是在挖抗議者的眼睛時被部分咬斷。記者仿佛親眼所見警察挖眼。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西方新聞業素來有追逐「壞新聞」的口味。但問題在於,真正與香港民生福祉有關的議題卻被視而不見。相反,西方媒體一直在刻意強調示威者的無理訴求,哪怕他們衝撞立法會、咬斷警察手指也被視為追逐「民主」的爭議訴求,特區政府希望通過修訂《逃犯條例》來避免香港淪為「逃犯天堂」的迫切需要被掩蓋。
框架理論(Framework Analysis)告訴我們「媒體不僅決定你看什麼,還決定你怎麼看。」從單個報導的洗牌作弊、偷梁換柱,到有組織地控制報導規模,香港暴動成為了西方媒體塑造沉默螺旋的典型材料。
而更加難以察覺的西方文化霸權來自於搜尋引擎的把關。學者方惠指出「谷歌搜索看似展現了較為豐富多元的知識來源,但並未提供新的解釋框架,其話語結構仍是強化了海外對中國的主流認知」。在google檢索「Hong Kong Riot」可發現,排序靠前的新聞多是西方媒體單方面同情暴動者的假新聞。
Google檢索Hong Kong Riot關鍵詞,第一頁顯示的報導都偏向暴動者
眾聲喧譁中,我們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
「連接中外 溝通世界」,這是我國對外宣工作的基本定位。基於國際輿論的複雜環境,他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爭奪國際話語權。」
但是,我們並不能簡單理解為「只講好故事」,而是要化解爭執、凝聚共識,從而「增強國際話語權。」簡言之,既要講中國的好,也要講中國的難。
那該怎麼做呢?
本質上,「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修辭學問題,即對語言進行策略性地運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曾風趣地比喻:如果我們要表達的核心是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話,它相當於是維生素C,它本來是在蘋果裡的,這個「蘋果」就是中國的社會現實和相關的故事。與其給外國人維生素片,不如給他們原生態的蘋果,由他們自己去體會社會主義本質。
針對香港議題,中國國際電視新聞網(CGTN)主持人鄒悅製作的電視評論《HongKong, Move on》為我們理解「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生動案例。
《Hong Kong, Move on》視頻
Hong Kong, Move on.在臉書上獲贊超5萬
區別於刻板的宣教模式,主持人鄒悅在開篇就用一種對話的方式設置了議題:「香港有兩面,一面是看得到的,一面是看不到的」,即先澄清香港遭受英國殖民的歷史,進而駁斥香港獨立派的謬論。
「英國人佔領了香港,利用它,改變它,然後還給了中國。」
「自回歸前,英國殖民政府從未給予港人自治權。」
為什麼一定要談歷史?
「話語即權力。」歷史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執政黨樹立合法性的象徵性資源。只有破除國際輿論中流竄的諸多歷史謬誤,才能為準確詮釋「一國兩制」的歷史由來提供前提。
臺灣《中時電子報》稱香港歷史教材為英國殖民洗白
「有理、有利、有節」是自抗日戰爭時期《新華日報》進行輿論鬥爭的經驗,如今已成為我國外交的基本理念之一。應對西方媒體的輿論攻勢,中國媒體要能夠喚醒第三世界國家對西方殖民擴張的集體記憶,從而破除沉默螺旋。
香港獨立派有兩大謬論:
首先,認為香港繁榮可以脫離大陸發展。
進而,主張香港脫離大陸可以解決矛盾。
然而,事實說服很有可能帶來群氓的認知不協調,致使對抗性解碼。更何況對於香港同胞,我們也不能不理解、不同情,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是對「團結-批評-再團結」的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的遵循。
在視頻中,鄒悅先對香港現狀表示同情:「房地產經濟已經無法支撐七百萬人的經濟。年輕人擔心沒人聽自己的聲音,擔心受到更多束縛,懷疑自己將無力改變現狀」,進而論證了「一國兩制」對破除香港經濟危機的必要性。
「儘管香港和西方很像,但它不是翻版。我也不認為大陸就比香港好。正因如此,『一國兩制』解決了兩地之間的制度矛盾。」
「現在唯一的道德制高點似乎是反建制,但我們真正該關心的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香港。」這正面駁斥了「脫離大陸」的論調。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包容還是太少。在國內輿論諸見的是對抗而不是對話。事實上,過多的「放空炮」、「打筆仗」只會疏遠香港同胞,更會形成兩地彼此的刻板印象。
開闢兩地群眾對話的公共領域,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應是主流媒體持之以恆的方向。
面對複雜的國際輿論,我們始終要堅定正確的立場。
「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與「一國」,並統一於「一國」之內。「一國」是根,根生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
在任何情況,我們始終要銘記「一國兩制」的準確詮釋。作為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我們必須秉持「政治家辦報」的高度自覺,始終將中央對「一國兩制」的論斷作為新聞宣傳的元話語(metacommunication),並不斷開拓新的表達方式。換言之,我們要反對宣傳腔,做一個漂亮套娃娃,吸引國際社會主動關注中國、理解中國。
「風物宜長放眼量。」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轉變「講故事」的思路,用對話替代對抗,就能在求同存異中化解兩地隔閡、提升中國形象的國際認知。
參考文獻:
(1)蔡名照:《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更好完成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求是網
(2)田擁軍:《毛澤東新聞思想在當代的運用》,人民網
(3)張家康:《鄧小平智慧處理香港回歸》,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4)《守護香港7.20添馬見》,大公網
(5)《【解局】力挺香港!》,俠客島
(6)《【解局】在香港,這些媒體如此煽動暴力》,俠客島
(7)史安斌、王沛楠:《斷裂的新聞框架:<紐約時報>涉華報導中「扶貧」與「人權」議題的雙重話語》,《新聞大學》,2019年第5期。
(8)方惠:《知識的政治:搜尋引擎中的烏坎事件研究》,《傳媒與社會學刊》,總第45期,2018年
(9)劉濤:《新概念 新範疇 新表述:對外話語體系創新的修辭學觀念與路徑》,《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2期。
(10)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生活·讀書·知新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1)姚遙:《新中國對外宣傳史:建構現代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12)劉海龍:《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第1版
(1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
點擊圖片 直接跳轉了解詳情
點擊圖片 直接跳轉了解詳情
單項課程優惠!
現在報名半年突破套餐中的單項課程
可以享受以下三種優惠:
(1)優惠券:7月31日前報名,每門可以領取100元優惠券(不含行雲實務班)
(2)聯報優惠:聯報兩門總價立減100元,三門總價立減200元,四門總價立減300元
(3)上面的優惠券和聯報優惠可以疊加
(4)全家桶學員優惠:全家桶學員報名古靈閣享受5折優惠(立減700元)。請聯繫主頁君小四領取優惠券。(此優惠和其他優惠不疊加)
(5)掃碼領取優惠券,聯報優惠請聯繫主頁君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