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黨中央致謝,向不斷呼籲彝文納入高考的同胞們致敬!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有機遇去傳承我們的文化。
其次,請大家努力轉發生教育廳的這份文件,列印出來,分發給在校的老師、學生,讓他們爭取到自己應有的權利。
最後來解讀一下:
1、一類模式是指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彝文、藏文授課的學生,漢語文單獨開設進行教學的學生;二類模式是指以漢語文教學為主,開設彝文副科教學的學生。
2、這不是代替漢語文高考,不是取代現有的高考體系,而是多了一個高考的選擇模式;
3、這是學生主動、自願,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進行兩次分流,以先有學籍後有考籍建檔立卡,防止其他模式考生混入一類模式高考;
4、從2020年高考開始,一類模式考生除漢語語文、英語外,所有科目均按彝文、藏文考試;
5、從2020年高考開始,二類模式考生,彝文、藏文納入高考統一科目考試,時間120分鐘,總分150分;漢語文不變,最後成績彝文或者藏文考試得分*50%+漢語文得分*50%,比如彝文考試得分140分,漢語文得分120分,最後得分=140*50%+120*50%=130分。
有關州(市)教育局,省內有關普通高校: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川府發〔2016〕54號),積極推進雙語教育持續協調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滿足廣大農牧民群眾子女接受優質雙語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就進一步做好雙語教育的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健全雙語教育教學體系。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語言基礎和群眾意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廣大農牧民群眾交流交往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雙語教學、兩類模式、兩次分流、雙語並重並舉」的工作方針,以「民漢」雙語兼通為基本目標,健全從學前教育到中小學各階段有效銜接,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的雙語教育教學體系。以「一村一幼」計劃為依託,積極推動學前雙語教育普及工作。按照既定規劃,穩定完善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模式,並根據學生語言能力實際和個人意願,做好小學畢業後、初中畢業後的分流工作,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增強學生升學、就業及參與社會活動的雙語能力。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模式的調整要按程序報批,並提前向社會公布。推動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雙語教育工作,提升中職學生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的能力。有關普通高校要針對產業發展和學生就業需要,適時調整雙語相關專業設置,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雙語人才小批量、多品種的需求。二、規範一類模式學生學籍管理。州(市)、縣(市)教育部門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和要求,健全一類模式學生學籍檔案,規範管理,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加強學籍常規管理和隨機抽查,確保各學段學生學籍準確完整,確保人籍相符,籍在人在,無空掛學生。州(市)、縣(市)教育及招生考試部門要按照「先有學籍、後有考籍」的原則,強化一類模式高中學生學籍、考籍審核工作,杜絕其他模式考生參加一類模式高考,並建立一類模式學生高考信息公開、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省教育廳將建立一類模式學生電子學籍檔案,統一歸口管理一類模式學生學籍。對違規出具休學、轉學證明、建立虛假學籍或空掛學籍的學校,將按相關規定嚴肅處理。三、加強雙語教師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合格、雙語兼通、學科配套、適應現代教育需求的教師隊伍,是推進雙語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民族地區要針對雙語教師特別是雙語理科教師「量不足、無來源、引不進」的實際,通過在事業編制總量內適度增加雙語中小學校教師編制,用好用足「省屬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計劃」和「特崗教師計劃」,與省內師範院校合作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雙語教師特別是中學理科教師等途徑,多渠道培養補充雙語教師。要以提升適應教材能力為重點,統籌「國培計劃」、「雙語教師培訓計劃」等項目,採取菜單式培訓、跟崗培訓、遠程網絡培訓等方式,持續開展教材教法適應能力培訓。依法依規保障雙語教師待遇,職稱(職務)評聘、優秀教師評選和生活待遇向鄉村教師傾斜。省內民族院校、師範院校要加強雙語師範教育學科專業建設,增強培養培訓能力。四、提升雙語教育教學質量。質量決定生存,堅持以質量為核心,把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條件資源從外延擴展轉到內涵發展上來。加快建立現代學校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強化教育教學管理,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字教育水平,實現雙語並重並舉;深化一類模式高中課程改革,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加強選修課程建設,推行選課走班;強化體育和藝術教育,開齊開足體育藝術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健全州(市)、縣(市)雙語教研機構,按學科配齊教研人員,加強對學科教學及其實踐環節的研究、指導,推動教育理論及教學方式創新;健全雙語教學質量檢測、監控體系和督導機制,加強對雙語教學過程、效果的監測和評估;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五、完善考試招生政策。根據國家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進一步改革完善一類模式考試招生政策。
1.舉辦一類模式藏漢、彝漢雙語特需專業本科班。從2017年起,舉辦一類模式藏漢、彝漢雙語特需專業預科直升本科班。2017年舉辦藏醫學班和彝漢數理化生師資班,每個班招收40名學生。以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分年度確定招生專業與規模。
2.統一一類模式高考試卷文字呈現形式。根據教育部有關普通高校招生的規定要求,從2017年高一新生即2020年高考起,一類模式高考試卷除漢語文、英語外,其他科目試卷統一用本民族文字呈現,學生可選用本民族文字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中的一種文字答卷。
3.調整二類模式藏語文、彝語文考試。從2017年高一新生即2020年高考起,二類模式藏語文、彝語文納入高考科目統一考試,考試時間12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高考統考語文科目滿分仍為150分,按漢語文與藏語文或彝語文各50%計入。招收二類模式考生的普通高校藏文、彝文專業在錄取時,由省錄取工作領導小組根據招生計劃和考生成績、志願情況劃線,按照投檔規則向學校投檔,由學校審錄。
六、加強組織領導。雙語教育是消除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階段兒童少年教學語言障礙,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普及成果,促進教育公平,傳承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抓手,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各級教育部門要把持續協調發展雙語教育,作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舉措,加強領導,增加投入,著力解決困難和問題,統籌推進雙語教育的改革發展,積極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建設小康社會和長治久安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四川省教育廳
2017年5月15日
策劃:彝鄉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