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確實,中學尤其是高中,考試頻繁是特色,搶分登陸成了重頭戲。
剛剛結束中考,初入高中的新生面對入學考試、月考、周考、單元考試、專題測試、半期考試、期末考試、模擬考試、畢業會考、高考可能還有些不知所措......
考試,作為高中階段再尋常不過的一種檢測手段,確實保證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平性,不論貧富,搶分登陸,按分論英雄。
為了鞭策學生努力學習,為了督促教師忘我工作,各學校的考試都很密集,堂堂練、每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每月一統考、幾市聯考、師生同堂考......逢考必閱,逢考必評,各項指標必是樣樣清,學生很緊張,教師有壓力,獎勤罰懶,風風火火。有時一周一篇文章還未學完,完整的高考套題就考來了,一考就是150分鐘,師生是多麼希望每一次考試都會進步一點點啊。
誠然,搶分登陸方顯英雄本色。
為了搶分登陸,學生下課出教室的少了,吃飯狼吞虎咽的多了,有的乾脆就吃點麵包餅乾不去食堂了,體育場上運動的少了,社團活動少了,學生中生病的多了、抑鬱的多了......教師間更看重排名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多了,資源共享的少了,教研會上「其樂融融」的假象多了,真心指教的少了,逢場恭維的多了,吃飯蠻蠻香的少了,亞健康的多了......
幾年前有幸去山東昌樂二中學習了幾天,發現那裡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學的,師生活動參與意識強表現欲望高。昌樂二中要求每個學生須會一種樂器、會一種舞蹈、會做菜、會演講、愛一項體育運動、會學習會讀書,會管理會研究,會總結會反思,學校有拉練,有名目繁多的社團活動、有參觀有訪問、有體育節、藝術節、美食節、元旦晚會、讀書會.....問了一些同學,他們說在昌樂二中讀書不會感覺枯燥,常常有新鮮的事物和活動等著他們去參加。
據說昌樂二中出去的學生到了大學,一般都是班長或學生會主席,未曾去跟蹤調查,但去聽過他們學校學生的隨堂發言,參加過他們學校組織的接待外地教師的座談會,會上竟然是學生會幹部作交流,侃侃而談,確實讓我們自愧不如。
有時我也在想,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如果只盯著搶分登陸,我們的學生除了搶分,他們還能會些什麼?
比如琴棋書畫、說學逗唱......這些技藝,遊泳、駕駛、擒拿格鬥防禦.....這些生存技能,他們都會些什麼呢?這些又可不可以拿入中學教學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