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端午小長假,市民魏女士過得有點鬧心。6月2日,是她幼兒園中班女兒的生日。女兒要求她預訂好生日蛋糕,準備到學校過集體生日。而且其他25位同學都要準備一份額外的小禮物。關鍵禮物不能太差,免得讓同學笑話。
孩子有如此要求,魏女士不免擔憂起來:家長們在給孩子過生日時「過度消費」,會不會滋長孩子的攀比心理?孩子的生日到底該怎麼過?是分享生日的快樂,還是攀比家庭的富裕程度?孩子心中有了「攀比」的種子又該如何去除?心理專家表示,家長和老師需要正確對待孩子「比」的現象和行為,並正確地加以引導,營造正向的校園環境和家庭環境。
現象>>>
幼兒園流行過「集體生日」
錢花少了覺得沒面子?
從去年下半年起,魏女士就發現女兒偶爾會從學校帶一些筆、卷筆機、公仔、玩具等回家。一問才知道,是女兒班裡的同學過生日時,由過生日同學的父母購買的小禮物。「每個學生都有,而且買的小禮物一個比一個好。」魏女士說,有一次,女兒帶回家一隻米老鼠卷筆機。她上網一查,這款卷筆機價格在30元左右。一個班26個同學購買下來,僅卷筆機就要700多元,加上一隻大的生日蛋糕,這個學生生日的花費肯定超過1000元。
而這次6月2日是女兒的生日,魏女士覺得送給其他學生的禮物也不能太差。前天,魏女士到麵包房預訂了一隻大生日蛋糕,花去256元。隨後,魏女士又與女兒前往超市,準備購買一套畫筆。魏女士看中一套38元的畫筆。但女兒覺得不好,一定要買69元一套的畫筆。關鍵這套69元的畫筆還送摺紙、貼畫和塑料剪刀。孩子覺得這個送出去同學們肯定喜歡,也有面子。為了孩子的生日,魏女士一下子就花掉2000多元。「總不能讓孩子只從外面拿禮物回家,自己過生日就不送禮物了吧?」魏女士的內心雖然有一百個不願意,但礙於孩子與同學的情面,她還是購買了女兒生日給同學們準備的小禮物。
雖然很多學校並不同意家長的這些做法,但在我們身邊,類似的事情還存在著。
Wendy是一位有著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的大女兒上二年級,小兒子在幼兒園。每年兩個孩子過生日,Wendy總要忙碌一陣。大女兒芸芸在班裡有不少好朋友。加上同學家長的互動,孩子們每到生日,家長們都會張羅著到外面搞個生日派對。去年,芸芸的一位同學生日,她的家長在微信朋友圈裡把8位要好的同學家長拖到一起,組成了一個小團體,約大家到園區一家酒店舉辦生日晚宴。雖然只是簡單的吃吃喝喝,但也花掉了三四千元。「別人過生日邀請你了,你總不能太寒酸吧。」Wen-dy說,今年3月,她的女兒過生日時,不僅請大家到酒店吃了大餐,還請大家到平江路喝茶、聽評彈。消費超過5000元。不過,在Wendy看來,她花的錢還是「小Case」,之前,有一位家長帶幾位同學、家長一道乘坐豪華遊艇,吃海鮮大餐,晚上還一起看演出,一共花掉近2萬元。
觀點>>>
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孩子生日該怎麼過?
幼兒園孩子過生日花費低則數百元,高則數千元甚至上萬元,如此攀比之風家長不該反思嗎?對此,家長們又有什麼看法?
「現在家庭條件都不錯,偶爾花一點錢為孩子過生日,也無所謂。」市民杜女士說,幼兒園也是一個小社會,當孩子走進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他們也有了人際關係。平時,孩子們除了在老師的指導下磨合與人相處的方法,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進一步融洽孩子們的生活氛圍。像買個生日蛋糕,大家一起慶祝生日,一起唱生日祝福歌,都是孩子人際關係的一種具體體現。因此,杜女士認為,只要在合理範圍內,為孩子做個生日派對也無不妥。
園區都市花園的錢美華女士覺得,孩子過生日最好還是以簡樸為主。像給孩子煮一碗長壽麵,送去一份生日祝福,再給孩子講述媽媽生育孩子時的痛苦,讓孩子懂得感恩母親。如果非要購買禮物,最多也就是生日蛋糕,將家中的親戚朋友請來,一起為孩子慶祝。而讓孩子在生日這天在潛移默化之中懂得感恩母親,懂得維護親情關係,這才是最重要的。
「過生日不能助長攀比之風,不能讓孩子過早地學會奢侈。」園區城邦花園的郭詠薇女士說,幼兒園的小朋友可能還不清楚衣服、鞋子有哪些名牌,但他們會通過其他方式表現攀比心態。如「你的生日禮物就是鉛筆和橡皮,沒有我家的畫筆好」、「你家的生日蛋糕只有兩層,沒有我家的高」、「你們家真小氣,送的禮物我一點也不喜歡」等等,幼兒園的孩子雖然不懂得攀比,但家長的做法,會助長孩子攀比心理的滋生。
郭詠薇告訴記者,此前,她和丈夫也曾為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煩惱過。因為孩子每年過生日,她和5個要好的姐妹都要相約到外面讓孩子們團聚,幾位家長也一起聊聊,聯絡感情。後來,大家覺得老是吃吃喝喝很沒情調,孩子們也有逆反和攀比心理,覺得這次的飯菜不好吃,那次的景點不好玩。她和其他幾位姐妹一商量,現在輪到誰家孩子過生日,就由那位家長購買6本不同的書籍。生日聚會當天,每人一本,在限定的時間內看完。下次聚會時,讓這6個孩子一起講講自己所讀書籍中的故事和收穫。這種方式花錢少,還能讓孩子們學會從書籍中吸取營養,無形中提升了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今,每次聚會,孩子們都搶著講述自己的閱讀收穫。「我們家長要反思的不是給孩子更多物質上的東西,而是精神層面的富足。」郭詠薇說。
心理專家>>>
遠離盲目攀比和奢華
營造正向校園環境
家長藉助各類形式為孩子過生日,各有想法。有的出於彌補心態,因為平時工作太忙對孩子疏於照顧,想借生日之機推進親子關係、獲得一次「高質量」的親子體驗;有的出於社交動機,認為過生日是孩子甚至家長自己樹立良好社交形象、拓展朋友圈的良好機會;有的出於攀比心理,認為不能讓孩子因為生日過得不夠排場就失了面子,在同學面前低人一等……昨天,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蘇州市社會工作督導師覃小珊告訴記者,以上分析其實仍是掛一漏萬,我們不能盲目揣度或一概而論。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家長希望孩子生日快樂,他們認為有了這些形式,孩子會感受到更多快樂和幸福。
覃小珊說,心理學研究發現,快樂和幸福與物質享受沒有正相關,人的幸福感相對恆定。比如好不容易的美夢成真後,幸福感的峰值體驗最多維持一周。一周以後,人的幸福感又會回到原有水平。這就提示家長,相比一次性、短期的「大劑量」幸福體驗,我們更應在日常點滴中,學會溫和地、穩定地提高孩子的幸福感水平均值。家長們應以平常心看待以上提到的生日形態,採取不批判、不迎合、不攀比的態度,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價值觀、是非觀,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不隨波逐流,學會掌握自主權;同時,理解並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只要用心,根據對孩子喜好的了解、結合自身家庭條件,每位家長都可以給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生日體驗。
「我們要消除盲目的攀比現象,並向「比學習、比品德」等方面引導,營造正向的校園環境和家庭環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蘇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指導中心「蘇老師」高媛對此表示,心理學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礎,攀比也是。「比」是人類近乎本能的活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然心理,青少年通過不斷地與他人作比較來認識自己,所以「比」是不可缺少的,更不可能避免的。但是,「比」變成盲目攀比會導致虛榮心膨脹,心理產生價值偏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因此,家長和老師需要正確對待孩子「比」的現象和行為,並正確加以引導。
高媛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成長過程中,孩子一直在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父母常常用「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那麼從小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孩子,難免會誤以為「比較」是生活的常態,進而不自覺地產生攀比之心。進入幼兒園孩子開始集體生活,攀比行為隨之而來。孩子渴望被關注,一些缺乏自信和自我認同的孩子,常常通過送小朋友禮物來交朋友,以及獲得老師的喜歡,「攀比」成為他們獲取更多關注的重要方式。過生日時,要求家長買蛋糕和禮品發給全班小朋友及老師。作為幼兒園老師應儘量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可以謝絕家長全班發禮品,包括蛋糕,學習用品等。老師可以在班級組織孩子唱生日歌、畫賀卡等慶祝生日。而對於班主任來說,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生討論攀比現象的利弊。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