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聞網訊(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孔穎)留學生、大學行政人員,這兩個頭銜擱在誰身上,聽著都覺得完美。然而,29歲的張陽子卻放棄「鐵飯碗」開了個店,做的生意還是鞋包洗護。用外行人的話來說,就是洗鞋洗包的,偏偏服務價格還不低。曾有人勸張陽子,「不會有人來你這洗鞋的,你不如去小區裡給人擦鞋,三塊五塊一雙,恐怕生意比你現在要好!」可張陽子偏偏不信這個邪,一心一意在「玩鞋」。
「這個鞋,你看,有布織面、有塑膠面、有網面、還有螢光面,還有各種裂痕,我們不單單是洗乾淨這麼簡單,我們還要補色上色、織裂痕……光上個色,我們要等8個小時,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如果色不完美,我們還要推倒重來,所以經常有顧客反映怎麼這麼費時呀,我們這個是仔細的手工活兒。」說起鞋,張陽子頭頭是道,字字句句仿佛都透出一個信息:街邊擦鞋攤兒和我可比不了,沒法比!
張陽子的這份傲嬌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用技術說話。
江俊是個95後的小年輕,愛打扮的他每年都要花小一千元買一雙小白鞋。白鞋難洗、難護理,穿久了就氧化發黃,甚至皮面的鞋面也產生了裂紋。「我把我的一雙準備扔了的小白鞋送來,沒想到『化腐朽成神奇』了,我真的不誇張。」江俊原本以為,這雙小白鞋只是相對高端的洗護服務,洗得相對乾淨點,可是當他拿到洗完的鞋後,他完全驚呆了。「鞋子的發黃部分都變白了,裂縫也填平了,髒汙都沒有了,和新鞋差不多。」江俊說他今年不打算再買小白鞋了。
「其實這個行業在外地已經很流行了,只不過在九江現在還需要一個接受過程。」張陽子之前在南昌的一所大學工作,工作之餘對這個行業就比較關注。為了開店,張陽子還特意去南京學習了三個月。「其實我覺得我做的不僅僅是對鞋包的洗護工作,更是對人記憶的一個翻新,對我來說,每個鞋、每個包都承載著一段故事。」
曾經有一名年輕姑娘,拿著一個奢侈品包來店裡做洗護。她告訴張陽子,這是她人生中第一個奢侈品包,是七年前和老公結婚那年買的。
一名中年女顧客,同樣也拿來一個包,而這個包是她遠在美國的閨蜜送給她的禮物,時間久了有些舊了,包包鮮有機會背出門。
一個愛打籃球、把科比視作偶像的男孩,他把一雙科比紀念版籃球鞋送過來,希望能把這雙籃球鞋「煥新」,他說這雙鞋自己以後要擺在家裡,再也不會穿了。
「我們有一個顧客特別好玩,大概和我的爸爸同一個時代吧,他開始有點想不明白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後來我幫他洗護了一雙鞋,他來拿的時候直接穿走了,把腳上的髒鞋又留在店裡。」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這個顧客就會來店裡換鞋。
從開業到現在,儘管張陽子已經收穫了一些忠實粉絲,但是家裡還是有些長輩不能理解:放棄穩定的工作去開店。
但她堅信這個行業有市場,「這可能和我在國外的留學經歷有關。在國外留學的幾年裡,我買了一輛二手車。」張陽子回憶說,這輛二手車也曾被親朋好友不理解。「他們都說買車幹嘛買二手的啊,直接買輛新車不好嗎?其實二手車交易在外國很流行,而且買二手車還能免稅。」張陽子說,在國外,老外還是比較崇尚循環利用,開二手車、用二手家具,在他們看來都很正常。
「對於每個人來說,總有一雙鞋讓你覺得特別好穿、舒適,可是時間久了,這鞋能穿是能穿,但可能發黃了、有裂紋了,讓你再穿出門就有點不好意思了,可你要去市場上重新買一雙一模一樣的也很難了。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實現這種平衡,我們做的就是『補』好這種遺憾,『修舊如新』,其實也是一種循環再利用。」
張陽子說,很多舊鞋舊包的『舊』不代表不能穿不能用,讓舊鞋舊包煥發新生,也能承載更多的故事與回憶,經濟又可持續,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