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題記·摘自《諸氏遺書》
仲夏京城,雷雨大作。
北京軍區總醫院9層8號病房,躺著一位憔悴的老人。
73歲的原外一科主任華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
氣管,切開了。腹部,插著5根導管。那雙曾經挽救無數生命的雙手,無力地搭在胸前……
驚雷滾滾,淚飛頓作傾盆雨,人們的心碎了——
他手術那天,醫院野戰醫療隊正在郊外演習。整整一上午,許多人拿著手機,焦急地等待著病理報告,山谷中一片肅靜。
癌症患者劉菊榮老人,擠了一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來看望華益慰。她說,就是爬,也要再看給我做手術的華醫生一眼。
老紅軍羅文書來到病床邊,華益慰睡著了。老人搬來一把椅子,老淚縱橫地守候著他。
家住郊區的一名醫院臨時工,整天盯著田裡的南瓜:「第一個結出的南瓜最甜,一定要讓華主任嘗嘗……」
病房門前,從天南海北趕來探望的人們絡繹不絕地送來鮮花。百合花、馬蹄蓮、沾著鄉間泥土的野花……成片地盛開,成片地凋謝。
一名普通軍醫的病情,為何讓那麼多人如此牽腸掛肚?
感動人們的,不僅是他高超的醫術,更是他高尚的醫德、人格的力量!
從醫56年來,華益慰用一把尋常的手術刀,劃出一條璀璨的人生軌跡。
一名人民軍醫的道德光芒,在刀鋒上熠熠閃耀!
●從醫56年,患者再貧窮,手術風險再大,他總是挺身相救——
「誰推我們也不能推,誰不治我們也要治」
7月3日下午,河北唐山豐潤常莊鄉金川院村農民張乃香,領著曾經接受華益慰手術治療的女兒王文亞,急匆匆趕來看望華醫生。
跌跌撞撞撲倒在病床前,母女倆話沒出口,便熱淚長流。
一步三回頭地走出病房,張乃香向記者訴說了一段往事——
「我閨女命真大,唐山地震,她縮在牆角沒砸死。後來,又得了吐血的病,差點死了,多虧遇到華主任。」
「閨女可憐,從6歲就吐血,有時一吐就是一小盆。14歲那年,老家的醫院給她割了一個脾,可還是吐血。19歲那年,又做了第二次手術,還是吐。最後一次吐血抬到醫院,閨女只剩下半口氣。醫生說,沒救了,預備後事吧!」
「當娘的不忍心啊,我要帶閨女上北京,找專家!我尋思,北京大醫院門檻高,專家手術收費貴,還不得背一書包錢?」
「我哪有那麼多錢啊?找到華主任,我哭著說,求求你,救救我閨女吧!華主任說,我也有孩子,理解你的心情。別哭,孩子只要有一點希望,我也會盡全力救!」
「那天,手術從早晨7點半開始,下午4點半才做完,整整9個小時,華主任水米沒沾牙,我閨女得救了!」
「後來,閨女結了婚,有了小孩,華主任成了我們一家老少三輩的大恩人,家裡收了花生、蘿蔔、白薯……我總想起華主任餓著肚子給我閨女手術:華主任啊,啥時候你能吃頓我給你做的飯呢?」
「那年,華主任到唐山出差,我聽說後找到他:華主任,你一定要到家裡,我給你做貼餅子熬小魚。華主任笑著說,好,好。可到頭來,他還是沒有來……」
一葉見春秋。華益慰行醫56年,做了數千例手術,患者再貧窮,手術風險再大,他也總是挺身相救。
一個兩歲的農村小孩,肚裡長了個大膿腫,奄奄一息。父母抱著孩子在京城跑了幾家醫院,都說太晚了,沒有治療價值。絕望的夫妻倆抱著孩子,找到了華益慰:「華主任,救救孩子吧!」
「風險太大!」同事們憂心忡忡。華益慰卻說:「病人走投無路才來找我們,誰推我們也不能推,誰不治我們也要治!」
果然,還沒等到手術,孩子的膿腫就破了,流了一肚子膿。華益慰立即把孩子抱上手術臺,引流、清洗、搶救……
腹膜炎、心衰……術後,險情接踵而來。那些天,華益慰帶著年輕的女軍醫李惠琴,沒日沒夜地守著孩子,硬是從鬼門關把孩子奪了回來。
一位從邊遠山區來的患者,腸子粘連,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家人帶他一連跑了多家醫院,都因為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不肯收治。
幾經周折,患者的家人找到了華益慰。他打開病人的腹腔,發現腸子像是「坨了的麵條一樣」,每剝離一分都非常困難,手術連續做了7個小時。
一個月後,病人痊癒出院了。他拉住華益慰的手,眼淚汪汪:「華主任,不是您,我早就沒命了!」
視救死扶傷為天職,視見死不救為恥辱。華益慰行醫56年,總是將一切顧慮置之度外,將一切責任慨然承擔。
一年除夕之夜,一個電話打到華益慰家裡:一個老人患化膿性膽囊炎,突然發高燒休克。華益慰趕到手術室,老人的家屬不在現場。
沒有家屬籤字,怎麼辦?華益慰拿起了鋼筆:我來籤,先救人!結果,從老人的膽囊中排出200毫升膿,老人得救了。
●從醫56年,他有一個從沒破過的規矩,就是不收紅包——
「貪財圖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當醫生」
京城四道口路,一間簡陋的公寓房裡,71歲的退休工人冉桂芳老人點燃一炷檀香:「華醫生,我們離不開你,你快好起來吧!」
冉桂芳的丈夫張秋海,給記者講述了一個關於「紅包」的故事:
「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腸癌,華主任給她做的手術。我打心眼裡感謝他,就包了1000元錢送給他。華主任不要,我撂下紅包就跑了。後來,華主任好幾次找我退那個紅包,我還是老辦法,拔腿就跑。」
「後來,我們搬家了。我尋思,這回華主任可找不到我了。萬萬想不到,今年6月18日,華主任的老伴張燕容找到我家,把一個存摺交給我。打開存摺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錢。戶主,是我的名字。」
「張燕容說,當時你把錢撂下就走了。總也退不掉,老華就把這個錢以你的名義存起來。現在老華不行了,這個存摺成了他的一個心病,他囑咐我一定要找到你,親手把存摺交給你。」
「當時,我就大哭起來,哭得驚天動地。我長這麼大,從來沒有這麼哭過,我自己的爹媽去世了也沒哭得這麼傷心……」
一個紅包,華益慰退了9年,垂危之際依然念念不忘!
在北京軍區總醫院,從上到下都知道華主任有一個一輩子沒破過的規矩,就是不收紅包。
拒收紅包,他費了很多心思。
——對待幹部,他曉以大義。一位離休幹部手術,華益慰主刀。這位離休幹部的老伴包了一個紅包,開始是夾在一個郵冊裡,被退了回來,後來又把錢裝進一個信封,說:「華主任,有人託我轉給您一封信。」華益慰說:「別這樣,我們都是幹部,有工資,有津貼,這些就是國家讓我們為人民服務的,怎能額外再拿一分錢?」
——對待百姓,他婉言相勸。一個農民做手術,最後結帳,還剩600元,包了個紅包要送給華主任。華益慰扳著手指頭給他算帳:「你看,你診斷要花錢,手術要花錢,回家要路費,術後恢復還要營養費……作為農民,你最清楚,變個錢不容易,啥都得用地裡的東西換。你說,這個錢我能收嗎?」
對於當時實在推辭不掉的紅包,華益慰只好轉交別人代為退還。但是,這種「公開」從來不是為了圖表揚、求虛名。
一次,他把一個紅包交給協理員,協理員想好好宣揚一下華主任的廉潔事跡,又是照相,又是給上級寫材料匯報。從此,華益慰再也沒請協理員退紅包,總是把紅包交給護士長章曉莉,讓她悄悄退給病人家屬。
擔心患者心裡不踏實,他還特意囑咐章曉莉:「一定要在病人開始手術之後,再把紅包退給病人的家屬。」
章曉莉說:「這些年,華主任委託我退的紅包有多少?我數也數不清。華主任退紅包絕對真誠,不是作秀。」
難怪,無數患者向記者訴說著同一句話:「要說華主任一輩子沒收過病人一個紅包,我們信!」
「貪財圖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當醫生。」這是華益慰常說的一句話。他一輩子不收一個紅包,用一生不渝的執著,堅守著道德操守的高地。
記者走進華益慰的家:18英寸的老彩電至今還在用,連遙控器都沒有,只能收看8個臺。60多年前嶽父行醫裝藥的柜子,至今還是他的書櫃……
牆上,懸掛著一首唐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從醫56年,他千方百計為患者精打細算,節省每一分錢——
「不光要救病人一條命,也要幫病人一家人」
仲夏,正是麥收時節,呂梁山區麥浪連綿。一位樸實的農民,聽說華主任快不行了,說:「我要去看他,麥子不收了!」
那年,他只帶了3000元錢來北京手術。可是,一個腸吻合器就要四五千元。華益慰說:「算了,我用手來縫。」
手術那天,年逾古稀的華益慰趴在無影燈下,多幹了半個小時,縫合的刀口光滑又平整,一點不比用吻合器差。
最後算帳,還剩180元,這位農民樂滋滋地說:「回家的路費有了!」
他哪裡知道,一個複雜的腸道手術,吻合器少則用一個,多則要用三四個。儘管使用吻合器可以節省手術時間,但為了給經濟困難的患者省錢,華益慰常常不用一個吻合器,完全靠手工縫合。這樣,他就要在手術臺上多站一兩個小時。
後來,這位農民來醫院複查,和護士一聊天,才知道自己為啥花錢這樣少……
說起華益慰,軍區總醫院洗衣工、山西洪洞縣農民範九黃淚流滿面:「我爸2005年得了胃癌。我和弟弟賣了牛和苞谷,湊了一些錢,送爸爸來北京找華大夫手術。華大夫是大專家啊!可是,我這個洗衣工一張口,他就痛快地答應了:行啊,來吧!」
「手術本來安排在一個星期後做,可華主任為了給我們省下床位費和陪護的開銷,第3天就給做了。出院結算,華主任少說也給我家節省了5000多元。」
山西繁峙縣下茹越村,華益慰病重的消息傳來,71歲的直腸癌患者侯懷樹老人難過得吃不下飯去,很多鄉親也傷心落淚……
北京軍區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劉茂榮告訴記者:「我家鄉繁峙縣是個貧困縣,也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區,鄉親們來京城找我看病,絕大多數都是華主任主刀。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現在,少說也有200多人。手術中,昂貴的一次性器械他能不用就儘量不用。有的器械用一下就是1000元,在我們家鄉,那可是1000公斤小麥啊,夠全家人吃一年了!」
56年從醫,華益慰常常見到一些貧困的外地患者,把一張張皺巴巴的人民幣數了又數。他常說:「這些病人貧病交加,不是萬般無奈不會到北京來住院求醫。我們將心比心,為他們精打細算,不光是救患者的一條命,也是幫他們一家人!」
一名來自冀東農村的女病人忘不了:「1992年,華主任給我手術前,我的血色素只有3克,要輸血,還要加強營養,在華主任的科室裡一住就是一個月。我想,住這麼長時間的院,怎麼不得萬兒八千的?可出院的時候一結帳,還不到3000元。我問護士長,弄錯了吧?護士長說,華主任把能省的都給你省了!」
「我們國家許多百姓還不富裕,當醫生的,要琢磨怎麼讓病人少花錢也能治好病。」這個承諾,華益慰對病人堅守了一生。
疝氣手術有一種補片,進口的要2000元左右,如果能用病人的組織來修補,他就不用補片。用藥上,他從來不給患者開「大處方」,不拿一分錢的「回扣」。到外地出診,一些患者給他買返程軟臥車票,他總是婉言謝絕,甚至提前在北京買好返程的車票,不讓患者破費。
退休後,華益慰每周只出一次門診,很多慕名求醫的患者錯過門診,就要再等一星期,花不少吃住費用。於是,華益慰就在家裡騰出一間房,接待來訪的病人。
去年,他和老伴搬入新居,第一件事就是想在客廳隔出一個接待病人的空間。然而,這一切還沒有布置好,他就住進了醫院……
●從醫56年,他總是一諾如山、一絲不苟,對患者極端負責—
「病人躺在手術臺上,就是把生命託付給你」
2005年8月3日,華益慰因患晚期胃癌,要進行第一次手術。
進手術室之前,一名與他朝夕相處的醫生來送他。
華益慰拱手相託:「麻煩你,給我預約的一位病人道個歉,就說我自己要動手術,不能再給他做手術了,對不起……」
作為一名醫生,華益慰比常人更明白自己病情的兇險。然而,在即將躺在手術臺的時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生命的安危,而是對患者的承諾!
採訪中,醫生們含著眼淚對記者說:「華主任一輩子做了數千例手術,對病人從來沒有失約,這是唯一的一次!」
朦朧的淚光中,一段往事歷歷在目——
有一次,一位患者要求華益慰主刀手術。躺在無影燈下,還是放心不下:「主任啊,我麻醉之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你們不會再換醫生吧?」華益慰鄭重地回答:「不會!」
此後,華益慰常常在科室裡說起這件事。他說:「病人能躺在手術臺上,讓你麻醉,讓你開刀,把命託付給你,這是多大的信任啊!我們作醫生的,可不能辜負患者這份信任啊!」
大醫精誠,一諾如山!
終生不渝的誠信,不僅體現著他對醫生使命的深刻理解,也折射著他對患者極端負責任的崇高操守。
給腫瘤患者手術,是個「良心活」,如果醫生怕麻煩不換刀片,就容易把癌細胞帶到健康組織上,形成種植癌。華益慰說:「儘管病人無知覺,家屬也不在場,但我們也要嚴格按照規程來做。」在手術中,他總是小心翼翼,避免讓碰過腫瘤的器械、紗布再接觸患者的健康組織。他手術時間長,耗費的精力大,但病人術後腫瘤復發的少、轉移的少。
有的專家手術,只做最關鍵的部分,把腫瘤切掉就下手術臺。華益慰卻總是善始善終,從切第一刀到縫最後一針,一刀不少切,一針不少縫。
因此,患者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誰當華主任的病人,是誰的福氣!
一次,一個小孩做闌尾炎手術,馬上就要上手術臺了,華益慰突然問助手:「你給他查凝血酶元活動度了嗎?」助手一愣:「一個小手術,查這個幹什麼?」華益慰說:「你沒有看到孩子身上有出血點嗎?」一查,這個小孩果然有凝血機制障礙,幸虧華益慰警覺,否則手術中很可能出現大出血危及生命。
新疆石油局駐京聯絡辦副主任劉樹和記得,一天晚上,克拉瑪依油田送來一個病號,當地診斷是胰腺癌,建議病人手術。華益慰看了病歷說:「僅憑這些資料,是不是有點草率?你最好再做一些檢查。」
一番檢查,他告訴患者:「不是癌,回家吧!」
病人一聽,忽地從病床上蹦下來:「哎呀,要是當初開了刀,即使是誤診,誰也不知道,給我摘了胰腺,我還要千恩萬謝哩!」
前前後後,華益慰給克拉瑪依的石油工人做了二三十例手術,不是癌症的,他沒有一例誤診;是癌症的,只要經他手術,絕大多數都活得好好的。克拉瑪依的石油工人說:「把命交給華主任,我們躺在手術臺上心裡踏實!」
躺在病榻上,再也不能為病人手術了,但華益慰還是惦記著患者。
2005年11月的一天,曾經接受華益慰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山西朔州懷仁縣蘆子溝煤礦工人蘇二女,來北京軍區總醫院複查。
聽說華主任病倒了,蘇二女和丈夫一起來看他。
「來複查了?檢查結果怎麼樣,拿給我看看……」華益慰吃力地說。
「華主任,您病成這樣,就別費心了!」蘇二女眼淚撲簌簌掉下來。
此後,每當醫院腫瘤中心的醫生來探望華益慰,他總是問:「蘇二女的複查結果怎麼樣?」
得知蘇二女病情穩定,沒有任何異常。華益慰蒼白的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
●從醫56年,他始終視患者如親人,讓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風——
「高超的醫術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華益慰的微笑是一個「品牌」,他的同事們稱之為「華氏微笑」——眉毛彎彎的,眼睛彎彎的,嘴角彎彎的……
從醫56年,華益慰每次手術前一天晚上,一定要到病房看望病人,和病人談一次話,哪怕剛下手術臺,也要先見病人再回家。
在病人床邊,經典的「華氏微笑」,常常伴著華益慰一生重複無數遍的囑咐:「明天我們就要給您手術了,放心,別緊張。手術後傷口有點疼,別怕疼,有痰咳出來,多翻身……」
微笑的背後,是一種職業的操守。操守的背後,是一顆慈愛的心靈。他常說:「高超的醫術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在患者眼中,華益慰的體態語言,像他的笑容一樣,讓人如沐春風。
每次查房,他第一個動作是把門輕輕關上。每次給患者檢查,他總是先把聽診器在掌心捂熱,再接觸病人。冬天,他先把雙手搓熱,再給患者觸診。給病人體檢,不該暴露的地方,他一定給病人遮蓋著……
很多人注意到,華益慰給病人摸肚子檢查時,有個習慣性的動作——小手指有點翹,好像女同志的「蘭花指」。一次,一位患者逗趣地說:「華主任,你這個指頭翹得挺漂亮。」華益慰一句話,讓這位患者感嘆不已:「小手指頭,末梢循環,這個指頭最涼。」
——在患者眼中,華益慰的手術,像他的笑容一樣,充滿體貼和溫馨。
一個年輕的女孩子,曾經做過兩次手術。第3次手術,是華益慰給她做的。拆線的時候,姑娘愣住了,肚子上怎麼還是兩個傷疤?原來,華益慰給她手術時,考慮到姑娘還沒結婚,弄一肚子橫七豎八的刀疤,多難看!所以,他特意從原來的刀口下刀。原刀口部位大面積粘連,剝離非常困難,為此他多費了不少工夫。
一位離休老幹部,胸部長了一個雞蛋大的瘤子。按照常規,要連乳頭一起切掉。術前談話徵求患者意見,老幹部樂了:「男同志又不奶孩子,要那幹什麼,你大膽切!」可是,手術時,華益慰卻從乳頭下面切口,費了很多工夫,硬是把瘤子「掏」了出來。原來,那次談話中,老人無意間說起喜歡遊泳。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為了讓老人穿泳裝下水不影響觀瞻,華益慰特意為老人保留了乳頭。
一位歌唱家做膽囊摘除手術,華益慰精心安排手術方案。手術時,擔心造成聲帶麻痺,他叮囑麻醉師不要為患者全麻;術後擔心劃傷患者的聲帶,他叮囑護士不要下胃管……
在華益慰看來,醫生不僅要給患者切除病患,還要為他們術後的生活著想,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不僅讓他們活著,還要讓他們快樂地活著、輕鬆地活著。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華益慰的細膩體貼,撫慰了無數患者的心靈,也創造了醫學的奇蹟。
75歲的張虎寶老人,2004年腦出血半癱失語,智障痴呆,連身邊的親人也不認得,更聽不懂話。華益慰每次查房,都把他當成正常人,拉著他的手,和顏悅色地跟他聊上幾句。
奇蹟出現了。一天,護士用輪椅推著張虎寶曬太陽,看到路旁燈箱裡華益慰的照片,張虎寶老遠就伸手打招呼。
家人喜出望外,接著教他說話。老人終於開口了,張嘴就說:「華主任好!」
結束採訪的那天,記者從堆積如山的病案中,找到了華益慰給病人做最後一例手術的記錄單。
時間:2005年7月25日
患者:楊華
主刀醫生:華益慰
……
記者發現,與他一生不計其數的籤名相比,這份手術記錄單上的「華益慰」三個字異常工整。
最後一筆,延長、收斂,畫了一個近似圓圈的弧線——
看似無意卻有情。一名人民軍醫,用畢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職業道德,為56年的行醫生涯,畫了一個光彩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