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來,AMD不管從處理器、顯卡還是到軟體整合解決方案都不斷表現出強勢的產品力,一再向市場和消費者證明那個擁有高性能的AMD又回來了。2020年,隨著銳龍Ryzen 4000系列移動處理器、Radeon RX 5000系列顯卡以及全新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驅動全面推向市場,AMD最強勢的移動平臺已經成型,OEM廠商順勢加深與AMD的合作,發布眾多遊戲本產品,這其中就包括了微星的勇者Bravo 17。
作為一款遊戲本,微星勇者Bravo 17不管是機身設計還是硬體配置都融合了相當多的遊戲元素,包括擁有120Hz超高刷新率的17.3英寸窄邊框IPS level屏幕、帥氣的紅色背光鍵盤、相對輕薄的遊戲本機身設計、豐富的接口、Hi-Res Audio無損音樂、Cooler Boost 5雙風扇7銅管散熱系統。在核心硬體方面,它配備了7nm工藝的AMD銳龍7 4800H標準電壓8核16線程處理器、AMD Radeon RX 5500M移動顯卡、16GB DDR4 3200MHz內存、512GB NVMe PCIe SSD。從表面設計和帳面參數上,微星勇者Bravo 17似乎是一款沒有明顯短板的產品,那麼實際上手的感覺也是這樣嗎?下面讓我們一同感受這款遊戲本新品。
開箱篇:金屬質感頂蓋 完全遊戲化的外觀設計
微星勇者Bravo 17的頂蓋採用全鋁合金拉絲工藝,在背對陽光的情況下有一些內斂的氣質,但是只要變幻一個角度,讓頂蓋逆向頂蓋濃重的金屬質感又會帶來一些戰鬥氣息。
近似圓形的Logo位於頂蓋上半部分,採用鍍鉻亮面材質,並且鑲嵌於金屬頂蓋當中,與頂蓋保持完全同樣的平面。相比較那種直接貼上,並且突出於頂蓋的Logo,工藝要複雜一些,對質感提升也有一定幫助。
仔細看頂蓋的邊緣,你會發現這款微星勇者Bravo 17並不是用鋁合金直接做一體衝壓罩在頂蓋上,而是由工程塑料中框包覆四周,金屬頂蓋可以說是鑲嵌在頂蓋上的,在接近轉軸的位置,金屬頂蓋與屏幕中框有一個楔形的小內切作為裝飾,這個部分算是一個不易被察覺的設計細節。
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頂蓋接近轉軸的位置有一個小的硬塑料突起,這其實是為下沉式轉軸準備的。當筆記本打開屏幕的時候,屏幕的下沿會支撐到桌面上把筆記本頂起一個高度,有利於輔助散熱。
換一個角度,也可以清楚看到這個屏幕下沿與機身底面的落地高度是不同的。
在筆記本處於閉合狀態下的時候,後部的出風口是比較裸露的,你能夠直接看到裡面的銅質散熱鰭片,設計比較奔放。
機身底部其實看起來比較誇張,開設的散熱窗口多,呈現V字型方式排列,看起來很電競很戰鬥,從散熱窗口看去隱隱約約能夠看到裡面超多的散熱銅管。
揚聲器位於底蓋左右兩側,與側邊框有一個斜切的設計,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不堵揚聲器。不管你是放到什麼樣的軟質面上,側面的間隙總會讓揚聲器保持一個暢通的發聲狀態。
比較令我感到不解的是,中央的位置注塑口有一些裸露,我認為這個位置可以加個橡膠墊比較合適。
作為一款17.3英寸的遊戲本,其實微星勇者Bravo 17的便攜性還可以,裸機總重量只有2.3kg。官方給的機身厚度為23.1mm,但是我實際測試下來發現只有22.66mm左右,官方給的數據應該是比較誠實的算上了橡膠腳墊的厚度。
作為一款遊戲本,適配器的個頭肯定是小不了,移動使用的話你還是應該對這個大個適配器有個心理準備。
此外,包裝裡有一個硬碟加裝配件引起了我的注意,這說明機身裡一定已經預留了2.5英寸安裝位,需要安裝超大容量硬碟的用戶應該會用得上它。
設計細節篇:超窄屏幕邊框 鍵盤排列位置需要適應
前面提到了這款微星勇者Bravo 17雖然是一臺17英寸的遊戲本,但是其機身重量只有2.3kg, 並沒有比15英寸筆記本重多少,這主要得益於超窄邊框縮減屏幕不必要的空餘空間,縮小機身得以實現。
相比左右兩側的邊框,上邊框會顯得稍寬一些,但也沒有超過1cm,中央小小的攝像頭開孔在17英寸屏幕下顯得並不明顯。位於攝像頭右側的是攝像頭指示燈,位於左右兩側對稱排列的是雙陣列麥克風。
在屏幕的左下角能看到AMD FreeSync Premium字樣,不管是處理器還是顯卡全套AMD硬體,屏幕支持這項防撕裂功能顯得順理成章。同時在屏幕的硬指標刷新率上面,這塊屏幕的最高刷新率支持120Hz,如今高刷新率似乎已經成了遊戲本的標配。
1080p解析度IPS level屏幕,支持120Hz高刷新率,屏幕的畫面表現還是挺不錯的。表面採用了霧面磨砂處理,一般情況下不太容易產生反光。
具體的效果表現,大家可以參考我未作任何處理的實拍圖,播放的素材是B站的1080p紀錄片。
我從主觀角度說,這塊屏幕是能達到我對一款遊戲本的期待的,不管是從可視角度還是從色彩的表現上。
接下來把目光下移,屏幕下方中央位置Logo沒有做鍍鉻或是鐳雕「強調」,只用凹痕MSI體現品牌,有種將力量隱秘的感覺。位於鍵盤面中央的是梯形長條電源鍵,旁邊有電源指示燈,遠離鍵盤的設計讓它毫無被誤觸的可能。
同時也能感受到鍵盤面的金屬拉絲設計與頂蓋類似,是一塊金屬板鑲嵌進去的,主要起到裝飾作用,而並不是結構強度作用。
觀察整個鍵盤面的布局,鍵盤和觸控板被明顯下移,上方留有較大面積的金屬面,恰好避開了機身主要發熱部分,這也是時下相當流行的遊戲本設計方式。紅色的鍵盤背光顯得尤其的顯眼,但是從整體看,背光的一致性均勻程度都是很好的。
微星勇者Bravo 17的鍵盤布局其實還挺有特點的,Win鍵被挪到了鍵盤的右半區,斜槓鍵在回車上有一個,在右Alt鍵旁邊還有一個,默認情況下回車上方的斜槓是中文頓號,底部的斜槓鍵就是斜槓,這樣用戶在輸入斜槓或者是頓號的時候不需要在輸入法進行切換,是一個便利小細節。然後......第一眼我沒找到Delete鍵在哪,尋了一會兒我才發現其中一個在數字鍵區下方,一個在數字鍵區上方,這個設計顯然對文字工作者不太友好。
從手感上來說,這套鍵盤給我的感覺是OK的,鍵程比較長,彈性比較適中,遊戲當中的手感夠用。
觸控板的面積似乎超大,但仔細一看,又似乎沒有比其他遊戲本更大,還是空間安排的視覺衝擊感造成的,畢竟觸控板上下的跟鍵盤和邊框之間的餘量不太多,所以格外顯得大。按鍵手感在一體化的觸控板裡還算是OK的,鍵程短和回彈有力,聲音咯噔咯噔的。
機身右側貼有該遊戲本的主要宣傳賣點,包括了窄邊框屏幕、Cooler Boost 5散熱系統、Hi-Res Audio高品質音頻,MSI安卓手機App、微星的Dragon Center控制面板功能。
以前想在一臺筆記本上同時看到AMD的處理器和顯卡標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大不相同,OEM廠商也開始越來越信任AMD產品的實力了,可以感受到AMD的市場影響力正在顯現。
最後我們來關注一下該機的接口設計,電源接口位於機身左側,另外還有1個HDMI接口、2個USB3.2接口。我個人覺得,HDMI接口、USB3.2接口之間的間距確實有點小,USB接口設備一般不太大還OK。一旦HDMI插頭稍微大一點可就要跟USB接口擠著了。
機身右側設計有RJ-45網口、USB3.2 Type-C接口、USB3.2接口以及音頻輸入和輸出接口,還有1個安全鎖孔。也是與左側的問題差不多,USB和Type-C看上去間距比較小。純插線還好,外接設備插頭稍微大一點可能就有問題。購買這款遊戲本的用戶使用外設的時候需要多看看插頭大小。
性能測試篇:處理器打競品「全家」 主流的AAA大作都OK
性能測試環節,我就少說多上圖,畢竟性能測試都是事實說話,有圖有真相。打開CPUZ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測試,對比的是性能最接近的一款產品:英特爾的i7-10700,但其實i7-10700雖然同為8核16線程,卻是實實在在的桌面處理器。知道Ryzen 7 4800H的表現已經是移動處理器扛鼎的角色了,但沒想到它能跟剛剛上市的競品桌面版處理器掰掰手腕。
在權威的處理器測試項目CINEBENCH R15當中,單核得分達到了189cb,多核得分達到了1728cb。
在CINEBENCH R20測試當中,單核性能得到487pts,多核性能得分4378pts。
(天梯圖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至於跟競品對比......我放個圖,就不特意對比了,免得傷英特爾自尊。
另外一個專門針對處理器視頻渲染的測試x265 HD Benchmark測試,視頻渲染總時長為33.8s。
7ZIP壓縮解壓縮測試當中,單線程4470 MIPS,多線程分數達到了67901 MIPS超高分數。通過對處理器測試,可以發現Ryzen 7 4800H正如天梯圖給出的一樣,在移動處理器圈子裡的確是無敵手。現在AMD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打對面全家,這誰受得了......
SSD方面,該機裝配的是建興的512GB PCIe SSD,實測的表現令人滿意,讀取速度最大達到了1.9GB/s,最大寫入速度達到了1GB/s左右,兩款測試軟體的測試結果比較接近。
顯卡測試,首先按流程跑一下3DMark基準測試,給大家參考。在考察DX12表現的《Time Spy》場景下得到了4725分的參考分數。
在主要考察DX11的《Fire Strike》測試場景下得到了11628分。參考同價位段的N卡GTX 1650移動版《Time Spy》測試成績只有3800分,RX 5500M大勝。
遊戲實測部分,鑑於這臺遊戲本的配置是OK的,所以我直接跳過了《英雄聯盟》這種低難度測試,咱們直接上最難的《刺客信條:奧德賽》,在1080p默認畫質下,Benchmark平均幀數達到了59幀,是基本滿足流暢需要的。
在《古墓麗影:崛起》的測試當中,獲得了81.82fps的測試成績,同樣畫質設定為1080p默認畫質。
《古墓麗影:暗影》測試中,畫面設定為1080p默認畫質的情況下,Benchmark程序跑出了64fps的平均幀數,流暢性比較好。
在《戰地V》1080p默認畫質下,遊戲的第一個挪威場景,RX 5500M得到了105fps的瞬時表現。
在《戰地I》1080p默認畫質下,遊戲第一個場景下得到了118fps的流暢水平。對於戰地系列來說,用戶顯然還有調高畫質的巨大空間,保證60fps以上就沒有什麼問題。
《絕地求生》的測試中,在1080p默認畫質下,整體的流暢度非常不錯,幀數可以保持在80-100fps之間。
最後我們來聊一下整機的散熱表現、噪音表現和續航測試表現。
散熱測試我選擇在《刺客信條:奧德賽》連續運行Benchmark這種比較典型的遊戲場景下,運行5分鐘之後,開始對機身主要的發熱區域進行測試,機身最高溫度位置為右側出風口,溫度達到了50.2攝氏度。
除此之外機身第二高的位置是屏幕下方的出風口位置,溫度約為46攝氏度左右。鍵盤面主要區域的溫度沒有超過40度的位置,尤其是鍵盤和觸控板區域,溫度控制較好,這應該是得益於微星的Cooler Boost 5散熱系統和內部足量的散熱用料的結果。在核心溫度方面,通過對處理器和顯卡進行監測,在待機狀態下,處理器的溫度約為50-60度,GPU約為70度。
之前提到Dragon Center系統,這是一個微星的自有監控程序,用戶可以在這裡面調整整機運行狀態,監測運行情況,挺好用的。
當然了,良好散熱和噪音控制似乎是一對不太容易調和的體驗因素,在我設置系統為性能模式狀態下,《刺客信條:奧德賽》運行的過程中,位於屏幕下方左側的出風口噪音值達到了62dB,夜晚使用噪音體感還是比較可觀的,那個感覺大概有點像在面前的桌面上放了一臺開了最大風量的空氣淨化器。
最後說續航,我將系統電源模式選擇為節能模式,並且將屏幕調整到50%,進行一段高清視頻的本地播放,WiFi開啟連接,鍵盤背光開啟。在這種狀態下,視頻連續播放了5小時14分鐘,跟官方給出的7小時續航參考時間應該說比較接近,7小時可能是運行辦公軟體條件下的續航表現,視頻播放還是要更大功耗,續航下降比較正常。我給微星官方的唯一建議是調整一下關於續航表現的宣傳方式。「7小時長效續航,無需到處尋找插座,隨時隨地開黑。」兩句話放到一起,感覺就多了一些「玩遊戲可以續航7小時」的感覺,建議後期宣傳調整一下,避免用戶錯誤理解。
總結:7nm處理器性能扛鼎 遊戲表現實力不俗
微星勇者Bravo 17是一款性價比很高的遊戲本,京東的秒殺價僅為6499元。這個價格你得到了能打英特爾全家的Ryzen 7 4800H處理器,還得到了實際表現不錯的RX 5500M顯卡,這使得不要求極致超高畫質的用戶在這款遊戲本產品上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遊戲體驗。屏幕120Hz超高刷新率,俗稱電競屏也是加分項,在《戰地》這樣的可調刷新率的遊戲當中可以獲得更流暢的畫面表現,相對於顯卡性能提升,這是額外的、免費的。對比同價格的隔壁某品牌Y7000,i5處理器GTX1650配置,性價比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說回機身設計,不管是做工質感還是外形設計都符合這個價位段遊戲本應有的品質。唯一能被我挑出毛病的地方可能就是接口的間距了,外設插頭太寬的話的確可能打架。不介意這個小細節的話,微星勇者Bravo 17的確是一款值得考慮的遊戲本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