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的重要實驗:用顯微鏡看微觀世界

2020-12-13 萌大叔的科普與剪輯

羅伯特·胡克或許錯失了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波義耳定律中的機會,但是作為最先使用顯微鏡的人之一,他很快在實驗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17世紀下半葉,很多實驗者使用透鏡放大微小物體來研究微觀世界,而胡克進行了更深入的工作,並在他的著作《顯微術》中對他的發現做出了解釋。這本書出版於1665年,使用英文創作,這在當時異乎尋常(那時的大部分學術圖書都採用拉丁文創作),對於任何受過教育的人來說這本書都不難理解。塞繆爾·佩皮斯(英國日記作家)稱它為「一生之中所讀過的最具獨創性的書」。

在當時有兩種方式可實現顯微鏡所需要的放大率。一種由與胡克同時代的荷蘭布商兼業餘科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提出,他所謂的「顯微鏡」其實是單個的小透鏡,還沒有一個針頭大,安裝在金屬條上,將它們放在非常靠近眼睛的地方就能起到很好的放大鏡作用——好到可以將圖像放大200倍或者300倍。這些小透鏡是很難使用的,然而範·列文虎克用它們觀察到了很多重要的發現,例如觀察到水滴中存在的微生物。當胡克需要看清他所研究物體的最微小細節時,他使用的就是這樣的透鏡,不過他還使用了不同的實驗裝置,那就是現代顯微鏡的雛形。這些顯微鏡是由安裝在長度為15-18釐米的管子中的組合透鏡構成的,與望遠鏡的製作方式相似。它們的操作更簡便,但是沒有單獨的小透鏡放大倍數高。

但是「操作更簡便」並不意味著「簡單」。任何使用過顯微鏡的人都知道,放在顯微鏡焦點上的被觀察物體需要被明亮的光照亮,但是在17世紀60年代還沒有電燈(甚至也沒有煤氣燈),而蠟燭的亮度又不夠照亮被觀察物體,不過胡克採取了一個巧妙的措胞--用充滿水的圓形容器充當球面透鏡,將太陽光(或者是蠟燭光)會聚在被觀祭的物體上。這種方法對靜物很有效。然而他也想研究活動的物體,比如說螞蟻。它們總是能很快爬出顯微鏡的焦點,但是如果將它們殺死,它們的屍體就會皺縮起來,無法呈現真實的樣貌。胡克嘗試用蠟或膠水將它們固定,但它們仍然會扭動得很厲害,以至於無法觀察。後來他突發奇想,為它們精確地分別注射了白蘭地,使它們失去意識。據他稱,螞蟻很快就「喝得爛醉,動也不動」。

在當時顯然人們無法對顯微鏡下的物體拍照,所以胡克的書中充滿了他為所看到的物體繪製的精美詳圖。可見,身為一名17世紀的實驗者,在搞科研的同時還必須是一名美術家。胡克向讀者展現了那些看起來完美的針尖和剃刀的邊緣是多麼不規則,他也展示了晶體是多麼規則。他認為這來源於構成晶體的粒子的規則排列—-—這是人類意識到原子的存在的最早跡象。

或許胡克最驚人的發現是化石是曾經活著的生物的遺體。在17世紀中葉,人們普遍認為那些看起來像生物的特別的石頭,只是一些經過未知過程的扭曲變形,最終變得像生物一樣的巖石。但是胡克根據用顯微鏡觀察的證據,認為化石不是簡單的扭曲的巖石。化石的細節和留存下來的生物繪畫的吻合足以說明這一點。他認為那些我們現在稱為菊石的化石應該是「某種甲殼類動物的殼經過暴雨、洪水、地震以及類似的其他過程,被掩埋在某處,在那裡被泥和黏土或者硬化水填充」而形成的。並且他意識到,這些遺體被發現的地方遠離大海,這說明地球曾經發生過大規模變動。胡克特別提到「洪水」似乎是在討好那些堅信《聖經》中描述的大洪水是實情的人們。胡克在倫敦的格雷沙姆學院做演講時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在那次演講中他說「曾經是海洋的地方現在變成了陸地」,以及「山密成了平原,而平原變成了山峰,諸如此類」。胡克通過顯微鏡觀察微小事物得出了這樣深刻的推論。

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了微小世界的大門,使人們漸漸地認識到微生物對人類的幫助和危害,使人類在生命科學、醫學、農業、材料科學等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大大地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程。

相關焦點

  • 國產「掌上顯微鏡」!連上手機就能用,感受1000倍的微觀世界
    開學季以來就發現身邊家長喜歡給孩子買顯微鏡玩,能讓孩子主動放下手機,認真觀察做一件事真的有點難,而顯微鏡底下放大的微觀世界卻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演員吳京和謝楠給他們家孩子買了臺顯微鏡,這讓一個僅3歲多的小孩就能正確分辨頁巖石、花崗石、方解石、植物化石等,不得不驚嘆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
  • 巴掌大、可放大120倍日本肯高顯微鏡,讓孩子放下手機看微觀世界
    我們小時候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記得當年上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時候,第一次用顯微鏡觀察到洋蔥表皮細胞,感覺太震撼了。那時候就特別想擁有一臺自己的顯微鏡,可惜那時候顯微鏡太笨重而且生活並不富裕,這樣的高門檻往往阻擋了大眾探索的腳步。
  • 中國散裂中子源:「超級顯微鏡」帶你格物探微觀世界
    CSNS工程總指揮、工程經理陳和生院士說,首輪開放運行期間,共有來自新能源、磁性材料、高性能合金、高分子、納米、生物材料等研究領域的40項用戶課題(含8項快速申請課題)上機實驗,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其建設內容包括一臺8千萬電子伏特的直線加速器、一臺16億電子伏特快循環同步加速器、一個靶站以及一期三臺供科學實驗用的中子散射譜儀。CSNS的建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材料科學技術、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和新能源等諸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平臺。它的投入運行,對我國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等具有重要意義。
  • 日本推口袋顯微鏡,放大120倍看微觀世界
    別看它的望遠實力一般,實際上這個才是「大殺器」——支持3~7cm對焦,能實現強悍的微距拍攝。雖然很能打,但這也只是把遠處的物品放大,並沒有讓我們看到原本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沒錯了,說的就是顯微鏡——人類觀察微觀世界奧秘的好助手。放大5000倍的蝴蝶翅膀,你們知道是什麼樣的嗎?
  • 中國「超級顯微鏡」開啟新一輪微觀世界探秘之旅
    在接下來的四個月裡,科研人員要將這臺巨型「超級顯微鏡」的束流功率穩步提升到80千瓦,並用它來探測更多神奇材料的微觀結構。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張俊榮介紹,新一輪開放吸引的常規課題申請數量達164項,比上一輪大幅增長,57項獲批開展實驗,其中1項來自國外,5項來自香港和澳門。
  • 想看微觀世界麼?我來帶你了解現代科研中的顯微鏡
    而其中的組織結構尤為重要,因為它可以說是材料性質的來源,無數材料人正是在努力通過各種原料的排列組合、各樣製備加工手段的使用,使物質具有一些出眾的性質而成為所需材料。於是,人們在這裡就需要觀察、了解物質(材料)的微觀組織。相比X射線衍射、拉曼光譜分析、質譜、核磁等觀測手段,人類似乎更偏愛直接使用顯微鏡觀察物質的微觀形態。
  • 中國「超級顯微鏡」開啟新一輪微觀世界探秘—新聞—科學網
    在接下來的四個月裡,科研人員要將這臺巨型「超級顯微鏡」的束流功率穩步提升到80千瓦,並用它來探測更多神奇材料的微觀結構。   探究材料的理想「探針」   人類探求微觀世界的過程,就是一部顯微鏡「升級史」。光學顯微鏡的誕生,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細胞和細菌的世界;而電子顯微鏡比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還要高1000倍左右,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更小的病毒。
  • 便攜超小手機顯微鏡~1000倍放大!讓你玩轉微觀世界,驚豔朋友圈
    顯微鏡下神奇的微觀世界總是讓人對它著迷不已。。。
  • 小米有品上架星特朗顯微鏡,放大120倍:原來微觀世界如此美麗
    明察秋毫被用作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事物,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藉助於各類專業光學設備,對微觀世界和微觀事物也有了深刻的認知。顯微鏡,顧名思義就是看見更微小事物,微觀世界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吸引力還是蠻大的,尤其是上了小學科學課的孩子,給他們一隻顯微鏡,能夠很大程度上啟發孩子們探索的樂趣,以及學習鑽研的精神這款可攜式顯微鏡,尺寸非常小巧,外觀上看有些類似於市面上的那種小型單筒望遠鏡。
  • 索尼解鎖千倍顯微鏡!掌心大小「顯微相機」,拿在手上的微觀世界
    索尼解鎖千倍顯微鏡,拿在手上的微觀世界!顯微鏡給人類不僅帶來科研成就,在小朋友教育和興趣培養上也是「大功臣」。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放大300倍的世界。從伽利略、牛頓,到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顯微鏡是他們觀察「微世界」的最佳媒介。
  • 放大800倍的世界是怎樣的?德國兒童顯微鏡,讓孩子洞察微觀世界
    我們經常會告訴孩子,要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說不定會有驚喜的發現。有時,孩子們會用放大鏡、放大5倍,研究新鮮事物。有時會用相機的微距鏡頭,放大10倍,記錄有趣的場景。畫面非常清晰,連蜜蜂的腿都能拍得清晰可見。但還有辦法放大、再放大些嗎?這時,需要一個顯微鏡。
  • 有了它,手機秒變顯微鏡,看看放大400倍後的微觀世界有多美
    小時候大家一定都用過顯微鏡,也看到過微觀世界的神奇,而這份神奇自從畢業後似乎再也沒有見到過了。而今天,在某寶上發現了一款非常好玩的手機鏡頭,Tipscope手機顯微鏡,有了它,手機可以秒變顯微鏡,最多可以將物體放大400倍。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我們一起來試一下就知道了。
  • 貼上它,手機秒變400倍顯微鏡,讓你隨時隨地玩轉微觀世界
    在我生活的周圍肉眼難以看見一個小角落,都有著一方小宇宙~這裡光怪陸離、無奇不有,讓人不禁對所謂的微觀世界充滿好奇!比如,藉助一臺顯微鏡,我們就能看很多意想不到神奇有趣的畫面。而對於並不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來說,或許一生當中很少能有機會觀察到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如今人們平時拍照用的手機也都有了微距功能,可以清晰拍攝出一些細小的事物。但是想要拍攝觀察,直徑僅為10-100μm的細胞結構一般的手機鏡頭還很難做到!
  • 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原標題:這個「超級顯微鏡」能窺探微觀世界奧秘 距離綿陽老城區數公裡的石板埡,坐落著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院子。這裡,正是我國現有建成時間最早、運行最穩定、應用成效最顯著的大型科研設施——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即「九院二所」,以下簡稱「二所」)研發建設的中國綿陽研究堆及其中子散射科學平臺所在地。
  • 給孩子買玩具不如買個顯微鏡,拿在手裡放下手機隨時看微觀世界
    平時,我們經常叫孩子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世界,也許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時,孩子們會用放大鏡、放大5倍,研究新鮮事物。有時會用相機的微距鏡頭,放大10倍,記錄有趣的場景。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顯微鏡只在學校裡使用,感覺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許多美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世界,走近神奇奇妙的微觀世界。在觀察過程中,培養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今天,我們要給大家推薦的是來自日本的Kenko肯高微型顯微鏡。
  • 你的手機可以變成顯微鏡了,微觀世界的大門等你開啟
    偶爾看到這種「黑科技手機外顯微鏡」。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是華中科技大學幾位博士做的一個創業項目。這是這個產品的介紹。傳統顯微鏡的高閾值常常阻礙了公眾的探索。他打破了框架,允許將顯微鏡連接到手機的攝像頭上;自動對焦以獲得清晰的圖像;拇指大小,重量僅為3G,便攜;與iOS/Android智慧型手機兼容。從光學原理上講,這款黑科技可以看作是傳統顯微鏡的簡化版。研發難度主要體現在設計和製造工藝上。光線的設計、工作距離等細節都與圖像的清晰度密切相關,可以說是將整個身體拉攏在一起。
  • 中科大成功把手機變成顯微鏡!13項核心專利讓你輕鬆觀察微觀世界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小編身邊的朋友都會選擇買一臺顯微鏡給孩子當玩具,既能讓孩子探索奇妙的微觀世界又能戒掉一些遊戲,同時還能培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原來地球就是由這些小小的生命組成的。對於一家有錢人來說,這些更是教育孩子的必備科教產物,比如明星吳京在兒子3歲時就給他買了一臺顯微鏡,以便於孩子對身邊事物的認知!
  • 可攜式手機顯微鏡,400倍放大,鏡頭那邊就是微觀王國
    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地方,藏匿著一個由微小生命組成的世界,在那裡,許多我們熟知的生物,都變得新奇而神秘。很多人對微觀世界的印象,還停留在中學的生物課上,第一次使用專業顯微鏡;第一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第一次用牙籤刮取口腔上皮細胞(老師還在旁邊嘮叨:「先漱口哈,別帶著棒碴粥就刮下來了......」)。
  • 超方便的手機顯微鏡,輕輕一夾,為孩子推開微觀世界的科學之門
    今天,我們就向大家推薦一款能從小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學習能力的科學玩具:可以夾在手機上使用的顯微鏡——「微觀世界」。這款顯微鏡有60倍高解析度鏡頭,輕輕一夾,孩子就能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微觀世界。用顯微鏡能清楚看到小蝦們正在划水遊泳,小朋友還能根據繪本上的說明區分公蝦母蝦。
  • 智慧型手機鏡頭秒變顯微鏡,瞬間放大400倍,隨身攜帶玩轉微觀世界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是使用手機來自拍或者拍風景,卻忽略了微觀世界的美。比如,普通人拍出的雪花是這樣的。而微觀世界的雪花卻是這樣的。而且微觀世界中存在的畫面大多都是非常美麗的,比如以下的這幾張微觀照片都是使用手機所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