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我們看翻譯很正常,因為不是自己的母語。但最近網上出現的一首中文歌,我們竟然也要看拼音才能讀出來,想跟唱卻無從下口,堪稱史上最難的一首中文歌。是用70多個生僻字串聯而成,「魃魈魁鬾魑魅魍魎,又雙叒叕,火炎焱燚,煢煢孑立,沆瀣一氣……」看完歌詞我們認識的字甚至連一半都不到。
這麼難唱又拗口的歌,卻刷爆朋友圈火遍全網,歌曲發布短短一周播放量就達到近5000萬,點讚量252萬,留言12萬多。還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京報等多個官方媒體轉發點讚,多次被刷上微博熱搜榜。聽完歌的網友紛紛感嘆:「 所學的漢字全都還給了語文老師,」「這歌能逼死外國人。」「難怪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歌曲蠻好聽的,就是唱得太快,字典已經翻不過來了……」「這比《忐忑》還難唱。」
這首歌的創作者,
是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的江蘇90後陳柯宇。談起創作靈感,源於去年他曾經在網上看到「又雙叒叕」類似的表達。雖然知道網友想表達「經常看到」的意思,卻不認識後兩個字,便去查字典原來「叒」與「叕」分別讀「ruò」、「zhuó」,就萌生了創作一首集合生僻字的歌。於是他用了長達半年的時間,搜集整理了200多個生僻字,正值高考來臨之際,就把一些高考中可能出現的生僻字寫進去,一來可以幫助高考考生「聽歌記字」,二來也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曲風悠揚婉轉,歌詞工整押韻,意境宏大磅礴,受到眾多網友追捧翻唱。
不僅高中生把它當成備考資料,小學老師也把其當成作業要求學生學習演唱。甚至外國人也紛紛模仿,正如歌詞中寫到:「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漢字。」不僅颳起了翻唱風潮,還掀起了一陣「中國識字熱潮」。網友表示聽完這首歌后感情複雜,一面自豪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一面慚愧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於是紛紛查字典,解析歌詞中字詞成語的文學出處和背後的典故含義,感受文字之美。就像歌詞寫到:「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網友儼然一副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真模樣。
有網友評論:「五千年有李唐風氣,五千年有鐘鳴鼎食,五千年有僧侶禮佛,五千年有道人牽鶴,五千年有口誅筆伐,五千年有棄筆從戎,五千年有將士利劍官宦智謀安邦定國,戰滅外敵不肯休!
滿腔熱血付諸刀槍,一聲長笑寄與筆毫,縱然有萬人所向,不肯休志,縱然有口誅筆伐,不肯頹唐。哉我華夏!這樣的歌曲才應該被流傳,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文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最美麗的文字之一。漢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四聲交替,橫平豎直結構優美,「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也正是因為有了漢字,我們今日才有了讓民族引以為傲的唐詩宋詞元曲漢章,才有了揮毫潑墨的書法藝術,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等千古絕唱文壇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才得以傳承,數千年的文明歷史才得以銜接。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鍵盤取代了紙筆,人們日漸提筆忘字,見字不識,錯字成語錯用屢見不鮮,對文字的傳承意識愈發淡薄。《生僻字》所帶來的正能量影響,喚醒了人們對文字的珍視與保護意識,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不讓我們遠離傳統,勿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有網友評論到:中華這片土地留給我們後人最大的禮物應該是這麼兩件了吧。一件是歷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鑑世,後者可潤心。陳柯宇希望這些傳揚中國文化的歌能被更多人聽到,
他說:「因為我們的國家現在真的很強大!我們作為黃皮膚的人,都應該驕傲地把頭抬起!」